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鼻红粒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granulosis rubra nasi
拚音 BIHONGLI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鼻红粒病(granulosis rubra nasi),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鼻部的少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鼻部局限性红斑及粒状小丘疹,伴局部多汗。病因不明,大多数病例和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10岁的儿童。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之病因尚未明了,多数病人有家族史,但遗传方式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神经发生障碍时所引起的多汗症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10岁的儿童。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主要病变为其皮内汗管扩张,形成小囊肿。汗腺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炎性浸润,真皮上部血管显著扩张。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多见于儿童的鼻部。多在1~5岁时发病。 2.皮损为在弥漫性红斑上出现密集的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互不融合,亦无鳞屑。 3.局部多汗,无自觉症状。 4.青春期后逐渐消退。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多见于儿童,皮损好发于鼻尖及鼻翼,有时可波及颊部、颏部、上唇及额部。损害为一片弥漫性红斑,从鼻尖部开始,以后逐渐扩大。表面出现密集的针头大小、圆形、尖顶的粒状小丘疹,颜色为淡红色至暗红色,无鳞屑,数目多少不定,互相不融合,也不破溃或形成瘢痕。少数病人除小正疹外,有时可见少许小脓疱及小水疱。症状较轻微时,丘疹很少或不明显,或只有轻度的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区常多汗,虽冬天也会滴汗。有部分病人在皮损出现前即有局部多汗。无任何自觉症状。个别病人有轻微的瘙痒及灼热感。
病程缓慢,一般在1~5岁开始发病,到青春期常能自愈而不留痕迹,但也可持久存在。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酒渣鼻:多发生于中年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晚期可形成鼻赘,无局部多汗现象,常伴有皮脂溢出
2.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好发面部、胸背及肩部。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小结节及脓疱等,皮疹均与毛囊一致,伴皮脂溢出,无局部多汗。
3.寻常性狼疮:有狼疮结节,破溃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瘢痕上又起新的结节,损害逐渐扩大,境界明显,无局部多汗,有典型的病理改变。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局部可外用具有收敛作用的粉剂或洗剂,如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外涂患部,每日2~3次。也可试用液氮冷冻疗法。疗效常不满意,大部分病人到成年后自然痊愈。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患者有营养不良的应加强营养,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给予鱼肝油,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以改变健康状况。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相舌切要
 命门
 金花煎(《医统》卷六十四。)
 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惊悸(恍惚)
 长期低热,求救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