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galactosemia
|
拚音 |
BANRUTANGXUEZHE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遗传性疾病,代谢及营养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半乳糖血症见于新生儿进食牛乳或母乳后,乳糖水解为半乳糖与葡萄糖,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酸移换酶,l-磷酸半乳糖不能转化为l-磷酸葡萄糖而积聚于血循环,并进入红细胞、肝脏、脑、心、肾、脾及晶状体等组织,引起中毒症状。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本症的诊断除有赖于临床典型表现外,尚可作下列检查:本病患者半乳糖未能氧化而CO2无标记的C存在。新生儿期大肠杆菌W-3101细菌抑制法(Paigen法)或荧光斑点法(Beutler法)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失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重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临床上易误诊为肝炎。如历时较久可发生肝硬化与腹水。当血半乳糖水平较高时常可伴有低葡萄糖血症。患儿呈低血糖征群,尿中有半乳糖出现,尿中排出长直链氨基酸增多,偶有蛋白尿。约3—4周后由于半乳糖沉积于晶状体而致白内障。数月后智力渐减迟。如能及早发现,停止进食半乳糖,则前述症状除智力低下外大多能消失而恢复正常。如能存活较久者,可能由于半乳糖代谢中次要的酶逐渐产生,促进半乳糖或1-磷酸半乳糖的利用而渐减体内积聚,症状可渐减轻。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1、用红细胞溶液加半乳糖-1-磷酸及UDP-葡萄糖培养,经一定时间后测UDP-葡萄糖。正常者经1-磷酸半乳糖依苷酸移换酶将半乳糖1-磷酸转化为葡萄糖-1-磷酸,UDP-葡萄糖被利用而消失。患者红细胞中缺此酶,故UDP-葡萄糖未被利用。
2、将半乳糖与红细胞培养后用酶或色层分析法测定是否有半乳糖-1-磷酸积聚。有积聚者提示此酶缺乏。
3、应用全血或红细胞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半乳糖培养。正常者半乳糖被利用而转化为CO2,在CO2中有标记的C存在。
|
尿 |
①尿糖斑氏液还原反应阳性,但如作葡萄糖氧化酶法则阴性,提示非葡萄糖尿存在。②尿液色层分析可证实为半乳糖而非葡萄糖。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主要避免进食半乳糖,不用母乳及牛乳喂养而改用糊精及麦芽糖米粉、豆浆或特殊奶粉替代。另加维生素及无机盐按时添加哺食。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无特殊疗法。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