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恶性黑素瘤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alignant melanoma
拚音 EXINGHEISULIU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系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恶性黑素瘤是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有黑素细胞的任何部位,如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以及脑膜的脉络膜等处。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恶性黑素瘤的病因尚未明确,种族与遗传、日光、内分泌、病毒和免疫等均可能与发病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恶性斑样痣黑素瘤:常发生于50—70岁,女性多见。 肢端雀斑样痣样黑素瘤:在东方人、黑种人和显肤色的白种人(波多黎各、印地安人)中较多见。 表浅播散黑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期最常见。 结节性黑素瘤: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性多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本病在白种人中的发病率较有色人种中高,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0%,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2%,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组织病理变化按不同类型而异。但各型都有共同的构型特征和细胞学特征。构型特征为:①损害较大(最大直径超过6mm)。②不对称。③界限不清楚。④下降至真皮的黑素细胞不成熟。⑤黑素细胞巢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趋向融合。⑥散在的黑素细胞遍布表皮。⑦附属器上皮结构内有黑素细胞。异形黑素细胞可有小圆、大圆、Paget样、气球样、卵圆形、梭形、分支和多核等形态。核分裂象多见,并可有坏死的黑素细胞。恶变的黑素细胞都在真皮-表皮交界处开始增生,然后向水平方向生长,黑素细胞增生限于表皮或真皮乳头层。此时损害仅可扪及或不能扪及,很少转移。最后肿瘤细胞向垂直方向生长,表现为可扪及的结节。肿瘤细胞侵及真皮深部,有强烈转移倾向。结节性黑素瘤没有水平生长阶段,只有垂直生长,肿瘤侵犯水平可分五级:Ⅰ级表皮内: Ⅱ级真皮乳头层;Ⅲ级充满乳头层,到达乳头层和网状层交界;Ⅳ级网状层,Ⅴ级皮下脂肪组织。侵犯深度与预后密切有关,以表浅播散黑素瘤为例:肿瘤侵犯Ⅱ级者,五年生存率为95%,Ⅲ级为75%,Ⅳ级为60%,Ⅴ级为40%。另外肿瘤预后亦与其厚度有关,厚度<1mm者预后好,1—3mm者预后中等,>3mm者预后恶劣。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除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外,免疫病理诊断可用S—100蛋白,恶性黑素瘤细胞染色阳性反应。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恶性黑素瘤的皮损特点是直径>6mm,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楚和色泽不均匀,可呈棕或黑色中带红、白或蓝色,损害不同区域可有不同颜色。损害可分下列类型:
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原位(表皮内)阶段称恶性雀斑样痣,常发生于50—70岁,女性多见,好发于暴露部位。起始为棕色雀斑样不规则形损害,不高出皮面,颜色可变为棕黑,可呈网状构型。皮损退化时呈现白、灰白、灰或蓝色区。可经5-50年始出现结节。结节常为单个,棕黑、蓝黑或红黑色,粘膜(口腔、肛门)也可有损害。
肢端雀斑样痣样黑素瘤:发生于掌、跖、甲床及腋,足跟部等处。在东方人、黑种人和显肤色的白种人(波多黎各、印地安人)中较多见。开始时损害不高出皮面,呈棕或黑色,色泽变化不如其他类型显著,以后皮损仅微高出皮面。
表浅播散黑素瘤:又称湿疹样癌样恶性黑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期最常见。常发生于上背、上肢及女性小腿,但其他部位亦可累及。损害开始时为棕或棕黑色,常有灶性轻微蓝色。充分发展的损害可类似肾形、弧形或完全不规则,呈黑、紫、棕色,可具有蓝、红、白等色泽,表面有一或数个结节。边缘部分可扪及。出现结节前损害可存在数月甚至20年之久。
结节性黑素瘤:为圆顶状或息肉样丘疹或结节,发展迅速,颜色可自蓝黑至紫色或红色、红棕色,溃疡常见。好发于背及头面部或粘膜。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性多见。
除以上类型外,尚有多发性原发黑素瘤、无黑索性黑素瘤、原发性粘膜黑素瘸、退化性黑素瘤和转移性黑素瘤。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恶性黑素瘤的鉴别诊断包括Spitz痣,其他黑痣,单纯性和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皮肤纤维瘤,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表皮角质层、甲床或甲板出血,血管瘤,血栓性毛细血管动脉瘤,Kaposi肉瘤,黑癣,外来色素沉着和化脓性肉芽肿等。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四肢、躯干的恶性黑素瘤,35%-50%自皮内痣发展而来。当原有的色素痣瘙痒,边缘不规则扩大,浸润增厚,色泽加深,出血、破溃,周围有红晕或卫星痣出现时,应考虑黑素痣恶变。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恶性黑素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不同类型,侵犯水平和厚度,以及有无由淋巴结侵犯而作不同范围切除。对仅浸润表皮层及真皮乳头层的雀斑型恶性黑素瘤,距肿瘤1-1.5cm作广泛切除即够,浸润至表皮的浅表播散型黑素瘤切除距病灶2cm即够,如肿瘤已浸润达网状层,切缘需距肿瘤3-5cm,凡浸润达真皮乳头层与网状层之间以下的结节型肿瘤至少距肿瘤5cm作广泛切除,一般认为凡病灶厚度<0.75mm或浸润深度为Ⅰ级的病例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故不必作区域淋巴结清除术,病灶厚0.76—1.5mm或浸润深度为Ⅲ及Ⅴ级者应考虑作区域淋巴结清除,病灶厚度>1.5mm一律作区域淋巴结清除术。其他可用化疗(以二甲三氮咪唑酰胺、DTIC为主的联合化疗),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中医治疗与王凤仪先生的善人道
 巴戟天十五
 吐血论
 
 亦食亦药话“香草”
 古代的中医——补中益气丸的养生作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