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enal damage of systemic sclerosis |
拚音 | XITONGXINGYINGHUAZHENGSHENSUNHA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系统性硬化症肾损害是指系统性硬化症累及肾脏,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与氮质血症等。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主要影响结缔组织和血管的疾病。其特征为皮肤广泛变硬伴心、肺、消化道及肾等损害。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确切原因不明,可能系多因性。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感染,胶原血管性改变及免疫缺陷等。根据本病的免疫系统和结缔组织皆有显著异常,推断因异常免疫反应,刺激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殖,导致硬皮病的典型组织病理改变。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肾脏损害是本病重要内脏损害之一,肾功能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肾脏病变主要在小叶间动脉,内膜细胞弥漫增殖,伴粘液样变。内膜与内膜下层分裂,其中有胶原样物质堆积。硬化而增厚的血管壁呈同心样增厚,使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相应肾皮质缺血、坏死。肾小球入球动脉常有纤维素样坏死,毛细血管襻有血栓、萎陷及纤维化等缺血性改变。球旁细胞可增多。肾小管可萎缩或扩张,间质纤维化。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肾血管痉挛造成显著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对恶性高血压的发生、肾功能的恶化起主要作用。病人的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在病情恶化时更为显著,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亢进。 蛋白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是本病肾脏损害的主要表现。大部分病例有轻度蛋白尿、早期肾功能正常。可出现轻度至中度高血压和氮质血症,缓慢进展至肾功能衰竭。伴有感染、心衰、失水或创伤时则可促使病情恶化,血压明显升高,肾功能急剧恶化。少部分病人有急进型高血压,呈现高血压脑病、心衰及肾功能迅速恶化。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皮质激素对本病疗效差。应避免受冷、脱水、肾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维持肾脏有效血流量。对高血压,尤其发生急进性高血压者应及时积极处理,可选用米诺地尔(敏乐定)、肼屈嗪(肼苯哒嗪)、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及β受体阻滞剂,目的是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