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
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来源:《伤寒论》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别名
处方来源
伤寒论》。
药物组成
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加减
功效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主治
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每日3次。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1.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5剂,嗳气消失。
3.胃扩张:某人,年约40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4.慢性胃炎:胡某某,男。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饱食后嗳生食气,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疏方:生姜12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黄芩9g,黄连3g(忌用大量),半夏9g大枣4枚(擘),以水8钟,煎至4钟,去滓再煎,取2钟,分2次温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4.《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备注
相关文章
 栀子汤(《普济方》卷三五二。)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五脏神情
 熟干地黄散(《圣惠》卷十八。)
 JT本草伤寒笔记
 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