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
熟干地黄(焙)1两,巴戟天(去心)1两,山茱萸(炒)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石斛(去根)1两,五味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菖蒲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别名
地黄饮子
处方来源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药物组成
干地黄(焙)1两,巴戟天(去心)1两,山茱萸(炒)1两,苁蓉(酒浸,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石斛(去根)1两,五味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菖蒲半两。
加减
功效
主治
瘖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及产后麻瞀。中风肾虚者。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如,去滓,食前温服。
用药禁忌
风气甚而有火多痰者忌服。
临床应用
1.瘖:一妇人忽然不语半年矣,诸药不应,两尺浮数,先用六味丸料加肉挂,数剂稍愈。乃以地黄饮子30余剂而痊。
2.痱:新郭沈又高续娶少艾,未免不节,忽患气喘,厥逆。语涩、神昏,手足不举。医者以中风法治之,病益甚。余诊之曰:此《内经》所谓痱证也。少阴虚而精气不续,与大概偏中风、中风、痰厥、风厥等病绝不相类。刘河间所立地黄饮子,正为此而设、何医者反忌之耶?一剂而喘逆定,神气清,声音出,四肢震动。3剂而病除八九、调以养精益气之品而愈。
3.神经衰弱:沈某,男,45岁。由于思想长期紧张,致心悸不宁,头晕,腰痠,失眠,每晚需服安眠药。后病情加重,精神恍惚,记忆力衰退,耳鸣,心烦,畏冷,夜尿频清,面热,舌质红、苔薄,脉细弱稍数,此为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失衡,心肾失交之症。处方:生熟地各15g,苁蓉15g,山萸肉、石斛、麦冬、巴戟天、柏子仁各10g,五味子8g,肉桂粉3g(吞),制附子、炙远志、石菖蒲各5g,白茯苓30克,龙眼肉3枚。5剂后好转,加减续投,共50剂而愈。④风痱(晚期梅毒脊髓痨)《新中医》(1985;6:16):用地黄饮子原方去姜、枣、薄荷,治疗晚期梅毒脊髓痨,均服7剂,复诊时大部分病者都见好转。西医对比,证明有效率80%以上。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法律》:肾气厥,不至舌下,乃脏真之气不上荣于舌本耳。至其浊阴之气必横格于喉舌之间,吞咯维艰,昏迷特甚,又非如不言之证,可以缓调。方中所用附、桂、巴、苁,原为驱逐浊阴而设,用方者不可执己见而轻去之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少阴、太阴、足厥阴药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气;山茱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通肾脏;麦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息矣。
备注
地黄饮子(《宣明论》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地黄丸”(见《饲鹤亭集方》)。《宣明论》地黄饮子加薄荷同煎,不拘时候服。
相关文章
 五味汤(《普济方》卷三十二)
 喝中药能不能吃水果?
 关 于 中 医 专 病 方 药
 甜葶苈丸(《圣惠》卷四十六。)
 通气驱风汤(《得效》卷十三。)
 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