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中医古书内经教程:素问经脉别论篇
来源:素问经脉别论篇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素问经脉别论篇(21)

喘汗的病因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祛,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yin气病肺;有所坠恐,喘出于肝,yin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yin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祛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祛、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水谷精微输布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www.med126.com/yishi/气流精,精气归于肺,肺朝百国家医学考试网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六经独至的脉象与证治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阳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歧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歧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歧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而不浮也。

相关文章
 关于目病解
 疗效欠佳的帕金森综合征
 尿分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寒湿 上课笔记
 敛疮口散(《普济方》卷二八四。)
 运气应病说---清.吴达<医学求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