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我用了二年时间整理了《灵柩经·校注语译版》(有照片)有需要的回个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用了二年时间整理了《灵柩经·校注语译版》有需要的回个贴!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篇首先说明九针的不同形状和不同用途,以及有关针刺的疾徐手法,迎随补泻的作用,其中“气至有效”的论点,更突出候气在临床上的重要,对于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次,介绍了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全身气血、经气会集之处,与五脏六腑相通,五腑六腑有病,必然反应到十二原穴上,因此它是主治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出了针刺治病,犹拔刺雪污、解结、决闭,言不可治,未得其术的一段议论,那是说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疗、任何疾病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①万民,养百姓②,而收其租税③。余哀其不给[一],而属④有疾病。余欲勿使被⑤毒药⑥,无用砭石⑦,欲以微针⑧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⑨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⑩,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⑾,异⑿其章[二],别其表里⒀;为之终始⒁令各有形,先立⒂针经,愿闻其情⒃。
【校】
[一]不给:覆刻缺卷《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给”作“终”。
[二]异其章:“异其”下脱“篇”字,应据《太素•九针要道》补。据杨注“篇章,指篇目章句。”
【注】
①子:爱的意思。《礼记•中庸》“子庶民。”郑注:“子•犹爱也。”
②百姓:指百官言。《尚书•尧典》孔传:“百姓,百官。”
③租税:《急救篇》颜注:“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④属:不断之义。《仪礼•丧服记》郑注:“属、犹连也。”
⑤被:按:“被”与“服”通。《孝经》:“无思不被。”《释文》:“被本作服。”
⑥毒药:指辛苦的药,见《仪礼•丧服记》郑注。
⑦贬石:于钱曰:“贬石,石之有刃者,不具针形,故无针名。”
⑧微针:细小之针。王冰曰:“微,细小也。细小之针,调脉衰盛也。”
⑨逆顺出入:按:“逆顺”承上经脉言,“出入”承上血气言。“出入”犹言往来,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杜注。
⑩法令:杨上善曰:“法令即针经法也。”
⑾经纪:此指微针之进退深浅度数言。
⑿异:“异”与下文“别”字异文同义。《广雅•释诂一》:“异,分也。”
⒀表里:杨上善曰:“府输为表,脏输为里。”
⒁终始:杨上善曰:“微针之数,始之于一,终之九也。”
⒂立:《广雅•释诂三》:“立,成也。”
⒃情:真实。《礼记•大学》郑注:“情、实也。”
【语译】
黄帝问于岐伯说:我爱万民、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怜悯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地生病。我想叫他们不服药,也不用贬石,只是用细针,刺入肌肤里去,就能够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使这种疗法,可以传到后世,就必须制定出针经大法来;为使针法永远不会磨灭,历久不致失传,在学习中,容易运用,而难以忘掉,这又必须制定出微针的进退深浅准则来,另外,更要分析篇目章句,辨别腑输脏输,并需要制定出针的长短之数,使他各有形态可求,主要是先编成一部针经,我希望听到实际内容。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①令有纲纪②,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一]之要,易陈而难入③,粗守形④,工[二]守神⑤,神乎神⑥,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三]⑦,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四]⑧,空中之机,清静而微⑨,其来不可逢[五]⑩,其往不可追⑾,知机⑿之[六]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七],叩之不发⒀,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八]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⒁,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九]⒂,逆[十]而夺之⒃,恶得无虚,追[十一]而济之⒄,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⒅之,针道毕矣。
【校】
[一]小针:《甲乙》卷五第四“小”作“夫”。
[二]上守神:覆刻缺卷《太素》卷第二十一《九针要道》“上”作“工”。“工”与“粗”对文。
[三]在速迟:张注本“速迟”作“迟速”。按:“微、迟、机”脂部韵,如作“迟速”与韵不合。
[四]不离其空:《太素》“不离”下无“其”字。
[五]其来不可逢:《太素》“逢”作“迎”。
[六]之:《素问•离合真邪论》、《太素》、《甲乙》并无“之”字。
[七]不知机道:《甲乙》“道”作“者”。
[八]妙哉工独有之:《太素》“妙”作“眇”。按:“妙”与“眇”声同义通。《汉书•杨雄传下》颜注:“眇读曰妙。”
[九]正行无问:张注本“问”作“间”。按:作“间”非。《素问•标本病传论》、《太素》、《甲乙》并非“问”。《小针解》作“间”亦非。“问”“间”形近致误。
[十]逆而夺之:胡本、藏本、日抄本“逆”作“迎”。
[十一]追而济之:按:“追”应作“随”,以下“迎之随之”律之可证。
【注】
①次之:杨上善曰:“次之者,推九针之序,纲纪之次也。”
②令有纲纪:《白虎通•三纲六纪》:“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理。”根据其义引申,则“纲纪”有条理的意思。
③易陈而难入:张介宾曰:“易陈者,常法易言也,难入者,精微难及也。”
④粗守形:谓粗工只能拘守形体,在病位上针刺。马莳曰:“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
⑤工守神:谓上工能根据精神变化进行针刺。
⑥神乎神:按《素问•八正神明论》、《太素》卷二十四《本神论》并有“神乎神”句例。“神乎神”下省“乎”字,此乃古书蒙上而省之例。神乎神乎是承上“守神”说的,杨上善所谓“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其说极是。《小针解》“神”字属下读,作“神客在门”。旧注相沿作解,但其说与上下文义不贯。
⑦在速迟:“速迟”是指用针疾徐而言。
⑧不离其空:按“空”与“孔”通,见《汉书•张骞传》颜注。
⑨清静而微:按“清静”同义。《白虎通•情性》:“精者、静也。”“微”本作“微”,《说文•人部》:“微、妙也。”清静而微,是说精而微妙。
⑩其来不可逢:张志聪曰:“如其气方来,乃邪气正盛,邪气盛,则正气大虚、不可乘其气来,即迎而补之,当避其邪气之来锐。”
⑾其往不可追:张志聪曰:“其气已往则邪气已衰,而正气将复,不可乘其气往,追而泻之,恐伤其正气,在于方来方去之微,而发其机也。”
⑿知机之道者:王冰曰:“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⒀叩之不发,“叩”与“扣”通。叩之不发,是说刺不知机,就会针不应手。如同弓弩扣之不发。
⒁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张介宾曰:“往、气之去也,故为之逆;来,气之至也,故为之顺。”
⒂正行无问:《周礼•考工记•韫人》郑注:“正•直也。”是谓气之逆顺已明,即可直刺,深浅在志,何问之有。
⒃逆而夺之:汪机曰:“邪之将发也,先迎而亟夺之,无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夺之,不使其传经而走络也。”
⒄追而济之:汪机曰:“言邪之已过也,随后以济助之,无令气忤。”
⒅和:按“和”有分析之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注:‘和、平也。’‘平’与‘辨’古读同音,引申有‘分析’的意思。
【语译】
岐伯答道:我愿意按着次序,有条理的,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小针的关键所在,谈着好象容易,可是达到精微的境界那是很难啊!粗工拘守形体,仅知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工却根据病人的神气变化针治疾病,神啊!神啊!人身经脉,如同门户一样,病邪可从门户侵入体内,医生看不出是什么病,哪能了解病变的原因呢?针刺的巧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粗工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疗,高明的医工却能观察经气机动的变化,经气的机动,不会离开孔穴的,这里面所蕴蓄的道理,是极精而又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在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象箭扣弦上,不能射出一样,所以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才能确有疗效。粗工对此昏昧无知;这种妙处,只有高明医工才能有呢。什么是逆顺呀?正气去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放胆直刺,无须四顾欲问了。那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么不会更虚呢?邪气正盛,反而用补法,怎么不会更实呢?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对于补泻手法,能用思维去分析运用,那么针刺之道,也就尽于此了。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一]陈则除之①,邪胜则虚之②。大要③曰[二]: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④。言[三]实与虚,若有若无⑤,察后与先,若存若亡[四],为虚与[五]实,若得若失⑥。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六]⑦。泻曰[七]:必持[八]内之,放而出之⑧,排阳得针[九],邪[十]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⑨,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⑩之,随之,意若妄[十一]之⑾,若行若按[十二]⑿,如蚊虻⒀止,如留如还[十三],去如弦绝[十四],令左属右⒁,其气故止,外门⒂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⒃。持针之道,坚者⒄为宝[十五],正指直刺,无针[十六]左右⒅,神在秋毫⒆,属意病者⒇,审视血脉[十七]§,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十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十九]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二十],切之独坚。
【校】
[一]宛:《素问•针解篇》、《甲乙》卷五第四“宛”并作“菀。”按:“宛”、“菀”异文相通。《礼记、内则》注:“宛或为郁。”“宛”、“郁”双声。
[二]大要曰:《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杂法》九,无“曰”字。
[三]言:《甲乙》卷五第四“言”下有“其”字。
[四]若存若亡:《小针解篇》作“若亡若存。”应据乙正。“先”“存”文部韵。
[五]与:周本、日刻本、张注“与”并作“为”。按《甲乙》卷五第四、《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并作“为”,与周本合。
[六]以针为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为之”下有“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十六字。
[七]泻曰:《素问•离合真邪论》王注引《针经》、《甲乙》卷五第四“泻曰”下,并有“迎之迎之意”五字。按:“迎之迎之意”与下“随之随之意”对文。应据《素问》王注引补。
[八]必持内之:孙鼎宜曰:“持当作‘时’,声误。‘内’同‘纳’。内针之时有五,即气正盛时,月正满时,日正温时,身正安时,息正吸时。”
[九]排阳得针:《甲乙》卷五第四“阳”作“扬”,“得”作“出”。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转针得法,邪自随出。”
[十]邪:《素问》王注引《针经》、《甲乙》卷五第四“邪”并作“疾”。
[十一]妄:《素问》王注引《针经》、《甲乙》卷五第四“妄”并作“妄”。姚文田《古音谐》卷六:“妄当作忘。”
[十二]按:《素问》王注引《针经》、覆刻《太素》卷二十一“按”并作“悔”。
[十三]还。《甲乙》卷五第四“还”作“环”。
[十四]弦绝:覆刻《太素》卷二十一作“绝弦”。
[十五]宝:《素何•针解》王注引《针经》“宝”作“实”。按:作“宝”是。“宝”与上文“道”字同为幽部韵。
[十六]无针:覆刻《太素》卷二十一“无针”作“针无”。
[十七]审视血脉:按“脉”下原有“者”字,此据马注本、张注本及覆刻《太素》卷二十一、《甲乙》卷五第四删正。
[十八]衞: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衞”作“衡”。
[十九]血脉者:《甲乙》卷五第四“血”上有“取”字。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脉者”作“所”字,连下“在”字为句。杨上善曰:“血脉、胳脉也。”
[二十]澄:覆刻《太素》卷二十一、《甲乙》卷五第四并作“满”。
【注】
①宛陈则除之:王冰曰:“苑、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
②邪胜则虚之:张介宾曰:“虚之、泄其邪。”
③大要:按“大要”犹“大略”。《孟子•滕文光上》赵注:“略、要也。”“大略”就是大概的意思。旧注以“大要”为古经篇名,似因原衍“曰”字致误。
④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实虚指补泻说。马莳曰:“徐纳其针,而急出之则为补,疾纳其针,而徐出之则为泻。”
⑤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张介宾曰:“实之与虚,在有气无气耳。气本无形,故若有若无。善察之者,神悟于有无之间也。”
⑥为虚为实,若得若失:马莳曰:“泻之而虚,况然若有所失;补之而实,似然若有所得,亦以虚实本于一气,似在得失之间耳。”
⑦以针为之:汪机曰:“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泻,宜随其疗而用之。”
⑧放而出之:孙鼎宜曰:“《汉书•艺文志》集注:‘放、荡也。’谓放荡而出,感泄其邪,即播大其穴之意”。
⑨按而引针,是谓内温:引针,即出针。“温”与“蕰”同。《说文•草部》:“蕰、积也。”此言泻法出针,不应按闭针孔,否则,邪气就会蕴积于内而不得泻。
⑩补曰随之:孙鼎宜曰:“《易•系辞下传》注:‘随、宜也。’补法不拘时间,故曰随。”
⑾意若忘之:张介宾曰:“意若忘之,谓意会子有无之间也。”
⑿若行若按:《尔雅•释诂》:“按、止也。”
⒀蚊虻:《庄子•天运》释文:“虻、字亦作蝱。”(méng蒙)“虻”昆虫类,好吸人畜之血。
⒁令左属右:杨上善曰:“左手按穴,右手行针,内气已补,右手出针左手闭门,使气相续不灭也。属,续也。”
⒂外门:杨上善曰:“痏孔为外门也。”
⒃必无留血,急取诛之:《国语•晋语》韦注:“诛、除也。”此言邪血留者,应速刺除。
⒄坚者:杨上善曰:“持针不坚,则气散不从针。”张志聪曰:“坚者,手如握虎也。”
⒅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谓针不偏斜、直刺而下,不可偏左偏右。《素问•针解篇》“义无邪下,欲端以正。”与此义互发明。
⒆神在秋毫:杨上善曰:“秋毫谓秋时新生毫毛,其端锐微也。谓怡神在针端调气,故曰神在秋毫也。”
⒇属意病者:“属意”即“注意”。《汉书•盖饶宽传》颜注:“属犹注也。”
§审视血脉:杨上善曰:“审视十二经脉及诸络虚实。”
№必在悬阳,及与两衞(衡):《尔雅•释诂》:“在、察也。”杨上善曰:“悬阳、鼻也。鼻为明堂,五脏六腑气色皆见明堂及与眉上两衡之中,故将针者,先观气色,知死生之候,然后刺之。”
☆神属勿去:“属”有“聚义。《周礼•遂大夫》郑注:“属犹聚也。”“神属勿去”是说方刺之时,精神凝聚而不分散。与《素问•针解篇》“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之义相互发明。
【语译】
凡是针刺时,正气虚用补法,邪气实用泻法,有瘀血的用破除(放血)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似无感觉,细察气的先至后至,而定留针或去针。总的说来,用补法也好,用泻法也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补泻的要点,在九针有不同之妙。或补或泻,可用针刺手法来解决。在用泻法时,要持针纳入,得气后,就摇大针孔,转而出针,这可使邪气随针外泄。假如出针随即按闭针孔,这会使邪蕴于内,瘀血不散,邪气不得外泄啊!在用补法时,随时施针,意念里如无其事,如行如止,象有蚊虻叮在皮肤上的感觉,针入皮肤之中,候气之际,有如停留徘徊;得气以后,急速出针,又象箭离弓弦一样,右手出针,左手急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如有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应该速予除去。持针的准则,精神坚定是可贵的。对准俞穴,端正直刺,针不偏左偏右,针者精神集中到针端,并注意观察病人,仔细看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了。将刺的时候,一定要看病人的鼻和眉目之间,而针者也须聚精会神,毫不疏忽,从而测知疾病的好坏。所谓“审视血脉”,那血脉之所在,横布在俞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用手去摸按也会感到坚实。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①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一]③针,长三[二]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三]针③,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四]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④,去[五]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六]⑤,揩摩⑥分间,不得伤肌肉[七],以泻分气[八]。鍉针者,锋[九]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十]。锋针者,刃三隅[十一]⑦,以发痼疾⑧。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十二]如氂⑨,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十三]。毫针者,尖如蚊虻[十四]喙⑩,静以徐往,微以久留[十五]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十六],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挺[十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⑾。九针毕矣。
【校】
[一]鍉针:《类说》卷三十七“鍉”作“提”。
[二]长三寸半:《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杨注“三寸”作“二寸”。
[三]铍针:《素问•针解篇》王注“铍”作“铍”。“铍”、“铍”音义并同。慧琳《音义》卷五十七引《说文》“铍、大针也,医家用以为破也。”
[四]三寸:按本经《九针论》“三寸”作“一寸”。
[五]去:《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主篇》杨注“去”作“主”。按:“去”、“主”形近致误。
[六]针如卵形:《太素》杨注作“锋如卵”。
[七]不得伤肌肉:《太素》杨注作“内不伤肌”。
[八]以泻分气:《九针论》作“主治分间气”。
[九]锋:《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篇》杨注“锋”作“状”。
[十]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太素》杨注作“主按脉取气,令邪气独出”。
[十一]刃三隅:按:《九针论》两云锋针是“筩其身锋其末”,与“刃三隅”不合。考《太素•九针所主》、《热病说》两篇杨注皆云锋针是刃三隅,因此“热病数惊,瘈疭而狂”用它泻热出血。张介宾渭“筩其身者,似或有误”,其说是。
[十二]大如氂:《太素•九针所主》杨注“大”作“状”。按:《九针论》“大”作“尖”是。“大”、“尖”形近致误。
[十三]以取暴气:按:“气”应作“痹”。当据《太素•九针所主》杨注改。《九针论》亦误。
[十四]尖如蚊虻喙:按:“蚊虻”下,脱“之”字,应据《太素》杨注补。
[十五]微以久留之而养:按:本句文义不明。《九针论》作“微以久留,正气因之。”《太素》杨注作“留之养神。”
[十六]锋利身薄:覆刻《太素•九针所象》“薄”作“博”。按:“薄”、“博”似均不合,疑当作“长”。《九针论》谓长针“必长其身锋其末”是可证。
[十七]尖如梃:胡本、熊本、周本、统本、金陵本、藏本、日抄本、日刻本“梃”并作“挺”。按:《九针论》亦作“挺”。《后汉书•方术传序》贤注:“挺、专折竹挺也。”“尖如挺”谓大针尖如折竹之锐。至《太素•九针所主》杨注作“筳”,其义与“挺”近。
【注】
①说:“镵,(chán蝉),《广雅•释诂四》:“镵、锐也。”
②鍉针:“鍉”(dí滴)丹波元简曰:“鍉,镝也,箭簇也。”“鍉针”喻其针似箭头。
⑧铍针:“铍”(pí皮)《说文•金部》:“铍,大针也。”
④头大末锐:杨上善曰:“卒兑之者,令其易入,大其头,使不得深也。”
⑤针如卵形:杨上善曰:“员针,员其末如鸡卵也。”
⑥揩摩:“揩摩”同义复词。慧琳《音义》卷四十三引《古今正字》云:“揩,摩也。”卷十六引《考声》云:“摩,拭也。”引申有“磨擦”之意。
⑦刃三隅:即三棱针。
⑧以发痼疾:按《诗•东方之日》传:“发,行也。”引申有“去”义。“痼疾”谓积久难治之病。
⑨大如氂:“氂”(máo毛)《广雅•释器》:“氂,毛也。”
⑩喙:朱骏声曰:“兽虫之口曰喙。”此指蚊虻之嘴言。
⑾以泻机关之水也:“机关”指关节言。《邪客篇》“机关不得屈伸。”
【语译】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的形状,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做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做鍉针,长三寸五分;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做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员针、锋形如卵,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鍉针,其锋象黍粟之粒的微圆,适于按压经脉,以引正气,从而使邪气排除;锋针,三面有刃,用以治疗积久难治之病;铍针,针尖象剑锋一样的锐利,用以刺痈排脓;员利针、针尖象长毛,圆而锐利,针身稍为粗些,适于治疗暴痹;毫针、针尖象蚊虻的嘴,轻缓的刺入皮内,留针养神,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针锋锐利,针身略长,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证;大针、针尖象折的竹茬,其锋稍圆,可用以泻去关节壅滞的积水。所有九针的情况,大致如此而已。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①,浊气在中②,凊[一]气在下③。故针陷脉④则邪气出,针中脉⑤则浊气出[二],针太深则邪气[三]反沉,病益[四]。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五],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六],损不足而[七]益有余,是谓甚[八]病,病益甚⑥。取五脉⑦者死,取三脉者恇⑧;夺⑨阴者死[九],夺阳者狂,针害⑩毕矣。刺之而[十]气不至,无问其数⑾;刺之而[十一]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十二],效之信,若风之[十三]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十四],刺[十五]之道毕矣。
【校】
[一]清:按:“清”分应作“凊”。“清”、“凊”古书常混。《周礼•宫人》郑注“沐浴所以自洁凊。”释文“凊本作清。”是误“清”为“凊”。《广雅•释诂四》“凊、寒也。”“凊气”谓寒湿之气,而非清浊对文,如所谓轻清之气也。
[二]针中脉则浊气出:按:上文以在上、在中、在下分举邪气、浊气、清气。而此于浊气出后,未及针清气之义,似有脱文。
[三]邪气反沉:《甲乙》卷五第四“邪”下无“气”字。
[四]病益:《甲乙》卷五第四、《素问•长刺节论》王注引《针经》“益”下并有“甚”字。按:本经《小针解篇》无“病益”二字。周学海以此二字为衍文,似是。
[五]病各有所宜:《甲乙》卷五第四“宜”作“舍”,下有“针各有所宜”五字。
[六]无实无虚:《甲乙》卷五第四、《素向•针解篇》王注引《针经》并作“无实实,无虚虚”。按:以《难经•八十一难》“无实实虚虚”证之,《甲乙》、王注引是。
[七]而:《甲乙》卷五第四无“而”字。
[八]甚:《甲乙》卷五第四“甚”作“重”。
[九]死:《甲乙》卷五第四“死”作“厥”。
[十]而:《素问•诊要经终论》王注引《针经》无“而”字。
[十一]刺之而气至:《素问•诊要经终论》王注引《针经》无“而”字。
[十二]而有:《甲乙》卷五第四“而”下无“有”字。
[十三]若风之:《甲乙》卷五第四、《素问•八正神明论》“风”下并无“之”字。
[十四]明乎若见苍天:《甲乙》卷五第四作“昭然于天”。
[十五]刺:《甲乙》卷五第四“刺”上有“凡”字。
【注】
①邪气在上:风寒暑雨之邪,由风府风门而入。张介宾曰:“邪气在上者,贼风邪气也。”
②浊气在中: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行肠胃。
③清气在下:寒湿之邪,由足部起。
④陷脉:谓头部穴位,以头部孔穴,多在骨陷之中。
⑤中脉:谓中焦足阳明之脉。
⑥病益甚:马莳曰:“无实其实,而益其有余,无虚其虚,而损其不足。若实实虚虚,是为甚人之病,故病益甚也。”
⑦五脉:张介宾曰:“五脉者,五脏五腧也。”
⑧取三脉者恇:张介宾曰:“手足各有三阳,六腑脉也。”《说文•心部》:“恇(kuāng匡)、怯也。”
⑨夺:王冰曰:“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
⑩针害:杨上善曰:“针害者,言前所禁甚也。”
⑩无问其数:“数”谓息数。马莳曰:“凡刺之而气尚未至,当无问其数以守之。所谓如待贵人,不知日暮者是也。”
【语译】
气在人体经脉之内,阳邪之气常在上部,糟粕之气常停中部,寒湿之气常留下部,因而针刺部位也就不同了。如刺头部骨陷孔穴,就会使阳邪得以外出,刺阳明之脉,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了,能够引邪入里,会使病势加重。因此说,皮肉筋脉各有它的部位,病证各有它的适应孔穴,情况不同,就应该随着病情慎重施针,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损不足而益有余的做法,可说是加重患者的苦痛,因而病势也就越发严重了。精气虚的病人,取了五脏腧穴,可以致人于死;阳气不足的病人,取了三阳经的腧穴,可以致人于怯弱。耗伤了阴经,会发厥证;损伤了阳经,会发狂证,这都是用针不当的害处。针刺时,需要候气,如刺后尚未得气,不问息数多少,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果针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再刺了。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针形也不一样,在使用时,要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总之,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针下得气,必有疗效,疗效的可靠,就象风吹云散,很明朗的看到天空青天那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啊。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①,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②,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③,凡二十七气以上下[一]④,所出为井⑤,所溜[二]为荥⑥,所注为腧⑦,所行为经⑧,所入为合⑨,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三]六十五会⑩,知其要者[四],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五]气⑾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六]。
【校】
[一]以上下:《甲乙》卷三第二十四作“上下行。”
[二]所溜:《难经•六十八难》“溜”作“流”。按:刘校《甲乙》卷三第二十四“溜”作“留”。“溜”是“留”的误字。“留”与“流”通。《庄子•天地篇》释文“留或作流。”
[三]三百:《甲乙》卷五第四“三百”上有“凡”字。
[四]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按:“知其”十六字,与上下文,语意不蒙,未知何篇之语窜移至此。汪昂《灵枢约注》卷上略去此,“知其”十六字,似有所见。
[五]神:《素问•调经论》王注引《针经》“神”上有“皆”字。
[六]非皮肉筋骨也:《素问•调经论》王注引《针经》作“非骨节也。”
【注】
①五腧:“腧”是“俞”的借用字。慧琳《音义》卷五十四云:“诸方书、明堂图,俞皆针灸之穴,作腧非也。”又借用为“输”,如《太素•本输》“五输之所留止”即其例。但俞穴本字,仍以作“俞”为是。五俞•是指每脏各有井荥俞经合之五个俞穴。
②六腧:是指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每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之六个俞穴。
③络脉十五:十二经各有络脉,此外有又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计共十五。
④凡二十七气以上下,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故云二十七气,此二十七气,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
⑤所出为井,杨上善曰:“井者,古者以泉源出水之处为井。人之血气出于四肢,故脉出处以为井也。”
⑥所溜为荥:脉气出后,尚未充盛,犹如流动之小水。《说文•水部》:“荥、绝小水也。”
⑦所注为腧:张介宾曰:“注、灌注也。腧,输运也,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
⑧所行为经:脉气大行,如同河水流畅。杨上善曰:“经者,通也。”
⑨所入为合:杨上善曰:“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脏之气,故名为合。”
⑩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谓人体经络之气所聚之处,即三百六十五个气穴。
⑩神气:即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
【语译】
我希望听到脏腑脉气所出之处的情况。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俞、经、合五个俞穴,五五共二十五个俞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六六共三十六个俞穴,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加上任督之脉各一络和脾之大络,共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循行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它的脉气由始微而趋向正盛,最后入合于内,这就是所谓“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意思。这二十七气流注于五俞,昼夜循行不息。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血气游行出入和络脉渗灌诸节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说的。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足以蔽之,否则就会散漫无边际了。
睹[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①;一其形②,听其动静,知其[二]邪正。右主推之③,左持而御之④,气至而去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⑤,是谓重竭⑥,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⑦反其气,取腋与膺⑧;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⑨,逆厥则必死[四],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⑩。刺[五]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⑾;害[六]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七]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八]。
【校】
[一]睹。统本、金陵本、张注本“睹”并作“观”
[二]知其:《素问•宝命全形论》王注引《针经》“知其”作“而知”。
[三]必先诊脉:《甲乙》卷五第四“先”下无“诊”字,“脉”字与下“视”字互乙,两句作一句读,为“必先视脉气之剧易。”
[四]逆厥则必死:按:“则”字衍文。以上文“重竭必死”律之可证。
[五]刺:《太素》卷二十六《寒热杂说》“刺”上有“凡”字。
[六]害:本经《寒热病篇》、覆刻《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害”并作“不”。
[七]病益:本经《寒热病篇》、《甲乙》卷五第四“病”下并无“益”字。
[八]疡:本经《寒热病篇》“疡”作“疽”。
【注】
①散复:散、谓血气之耗散。复、谓血气之还复。
②一其形:《吕氏春秋•举难》高注:“一,分也。”一其形,是说分别形体之肥瘦强羸。
③右主推之:谓右手主推而进针。
④左持而御之:《汉书•刘向传》颜注:“持、谓扶持佐助。”左持云者,谓左手佐助而护针身。
⑤反实其外:外指阳,内指阴。“反实其外”与上“反实其内”对文。
⑥是谓重竭:张介宾曰:“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反实其外,误益阳也,益阳则愈损其阴,是重竭也。”
⑦辄:(zhé折)有“每”义。
⑧取腋与膺:《广韵•十六蒸》:“膺,胸也。”张介宾曰:“腋与膺皆脏脉所出,气绝于内,而复取之,则致气于外,而阴愈竭矣。”
⑨逆厥:《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脏气已绝于外,反补脏阴,阳气益竭,而发逆厥。
⑩四末:指四肢。
⑾精泄:谓伤气。《淮南子•精神》高注:“精者,人之气。”
【语译】
在进行针刺之际,时刻察看患者的气色和眼神,可以测知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形体的强羸,听他的声音动静,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然后右手推而进针,左手防御针身,等到针下得气,就可出针了。凡是要用针的时候,必先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的病人,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则阴愈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在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每违反经气,误取腋和胸的俞穴,促使脏气俞趋虚竭所致。至于五脏之气已虚于外的病人,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阴经,阴愈盛则阳愈虚,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在死时是烦躁的,这是误取四胶末端穴位,促使阳气愈竭所造成的。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使邪气留滞不散,伤气会使病加重而使人虚弱,气滞很容易发生痈疡。
五脏有六腑①,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一]出于四关②,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实,当[二]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③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三]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四]十二原,而原[五]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④,太渊[六]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⑤,大陵[六]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⑥,太冲[六]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⑦,太白[六]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⑧,太溪[六]二。膏[七]之原,出于鸠尾⑨,鸠尾[六]一。肓⑩原,出于[八]脖胦⑾(即气海),脖胦[六]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校】
[一]十二原:《甲乙》卷一第六“十二原”下有“者”字。
[二]当: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诸原所生》作“常”。
[三]气味:孙鼎宜曰:“‘气’当作‘之’,草书形误。‘味’当作‘会’,声误。”
[四]应出:《甲乙》卷一第六“应出”作“出于”。
[五]而原:周本、日抄本、日刻本并作“十二原”。
[六]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甲乙》卷一第六“太渊”下不重“太渊”二字,下“大陵”、“太冲”、“太白”、“太谿”、“鸠尾”、“脖胦”同。
[七]膏: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诸原所生》作“鬲”。
[八]出于脖胦:《素问•腹中论》王注引《灵枢经》“出于”作“名曰”。
【注】
①五脏有六腑:脏腑之气,表里相通。
②四关:即两肘两膝,是全身关节之大关。
③禀:“禀”即“癝”之省文。《素问•皮部论》王注“禀,聚也。”
④太渊:肺脉所注,俞穴,阴经无原穴,以俞穴代之。
⑤大陵:心主之脉所注,俞穴。汪昂曰:“大陵系心包经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心包之大陵。”
⑥太冲:肝脉所注,俞穴。
⑦太白:脾脉所注,俞穴。
⑧太谿:肾脉所注,俞穴。
⑨鸠尾:杨上善曰:“膈气在于鸠尾之下,故鸠尾为原。”马莳曰:“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歧骨下一寸即是。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也。
⑩肓:谓下肓。
⑾脖胦:《甲乙》卷三第十九:“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
【语译】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穴出于四关,四关原穴主治五脏病变。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因此五脏有了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也各有所属之内脏,了解原穴的性质,看透它的反应,就可知五脏的受病情况。心肺居于膈上,属于阳位。肺是阳部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心是阳部的阳脏,为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脾、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它的原穴,是太谿左右二穴。膈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也只有一穴。这十二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相通的关键所在,所以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
胀取三阳①,飧泄取三阴①。
【注】
①三阳、三阴:“三阳”指足三阳经,即胃、胆、膀胱。“三阴”指足三阴经,即脾、肝、肾。杨上善曰:“胀取六腑三阳原也。泄取五脏三阴原也。”
【语译】
凡患腹胀病,应该取足三阳经,凡是患飧泄病,应该取足三阴经。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①也,犹污②也,犹结③也,犹闭④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⑤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⑥也。疾虽久,犹可毕⑦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注】
①刺:《方言》三:“凡草木刺人,自关而西谓之刺。”
②污:《文选•雪赋》善注:“污,犹相污染也。”
③结:《文选•西京赋》薛注:“结、缚也。”
④闭:《国语•晋语》韦注:“闭、壅也。”
⑤雪:《文选•长笛赋》翰注:“雪、洗涤也。”
⑥决闭:《汉书•沟洫志》颜注:“决,分泄也。”“决闭”犹云决泄水之壅障也。
⑦可毕:《尔雅•释诂》:“毕,尽也。”“可毕”犹云可尽其效也。
【语译】
五脏有病,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上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扣,河水有了淤塞一样。但是,扎了刺虽然好多天,还可以拔掉它;污染日子虽久,还可以洗净它;结扣拴了好久,还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时间虽然长些,还可以疏开它。有人认为久病就不能针治而愈,这样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就象拔刺、涤污、解扣、疏淤一样,疾病的时间虽然很长,还是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那说久病不能治的,是因为它未掌握针刺的技术啊。
刺诸热者[一],如以[二]手探汤①;刺寒清②者,如人不欲行③。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三],正往无殆④,气下[四]乃止⑤,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⑥者,取之阴之[五]陵泉;疾高而外⑥者,取之阳之[五]陵泉也。
【校】
[一]诸: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诸原所生》无“诸”字。
[二]以:《甲乙》卷五第四、覆刻《太素》卷二十一《诸原所生》并无“以”字。
[三]取之下陵三里:“下陵”二字疑衍。例以《邪气脏腑病形篇》、《五乱篇》“取之三里”句法可证。《本输篇》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则“下陵”二字,似系三里之旁注,传抄误入正文。
[四]气下:《甲乙》卷五第四作“下气”。
[五]阴之陵泉,阳之陵泉:《甲乙》卷五第四“阴”下“阳”下并无“之”字。
【注】
①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杨上善曰:“刺热者,决泻热气,不久停针,徐引针使疾气疾出,故如手探汤,言其疾也。”
②寒清:“寒清”同义复词。《吕氏春秋•有度》高注:“清,寒。”
③如人不欲行:杨上善曰:“刺寒者,久留于针,使温气集补,故如上行,迟若不行,待气故也。”
④殆:“殆”与“怠”通。《论语•为政》释文“殆本作怠。”
⑤气下乃止:“下”作“去”解。《周礼•司民》:“下犹去也。”“气下乃止”是说邪气退去就须停针。
⑥疾高而内,疾高而外:张介宾曰:“疾高者,在上者也,当下取之。然高而内者属脏,故当取阴陵泉;高而外者属腑,故当取阳陵泉。”
【语译】
针刺热病,好象是手试沸汤,一触就起;针刺寒病,好象不愿出行的样子。阴分里有了阳邪热象,应当取足三里穴,准确进针,不能懈怠,邪气退了,就应该停针,假如邪气不退,还需要再刺。病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可取阳陵泉。
-----------很好的资料.感谢您的不辞劳苦
-----------我需要,报个名先
FDCWQ@YAHOO.COM.CN
谢谢~~~~~
-----------很好的资料,我也要,谢谢
heixiong_2@163。com
-----------谢谢楼主,报名!
lydazhen@163。com
-----------楼主辛苦了,真的很感谢啊,我也想要一份,david.lou@163。com
有不有《素问》的啊
-----------谢谢!辛苦了发我一份。
asdf1426978@sina。com
-----------谢谢您,辛苦了。yanxu727@163。com
-----------我也要yongbaotaiyang@163。com
谢谢
相关文章
 请教(真空拨罐后第二无发现拨罐处很痒)
 茯神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经来如黄泥水
 双叶汤(《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木香散(《圣惠》卷七十一)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