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气功导引:又一伟大佛书横空出世!智慧优雅震惊大众:原来佛法这么美妙!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前两年的一本引发阅读热潮的精品佛书—— 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   推荐大家也读读)

《次第花开》——“让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了!”  

电子书《次第花开》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721
电子书《佛子心语》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722
希阿荣博堪布传记《喜乐的曼达拉》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686
介绍希阿荣博堪布弘法利生事迹的画册《宝藏》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cs.aspx?magid=440

《次第花开》在论坛上发过的部分内容   
 
忆念祈祷希阿荣博上师:嗡 格热 湛嘉巴扎 色德 啊吽
  
下载 http://www。ptz.cc/flash/ssxz.mp3   
  
(上师本不属于轮回了,却因为辛劳度众生显得有些消瘦……)
  



-------------------------------------  

希阿荣博上师网站 菩提洲 http://www。ptz.cc  
希阿荣博上师微博 http://weibo。com/zhaxichilin
希阿荣博上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834795057
希阿荣博上师联系方式 E-mail:lxwm@ptz.cc  (请教佛法或者皈依活佛,可以联系)

  



《次第花开》持续热销  




  结集了希阿荣博上师部分开示的《次第花开》一书在2011年初由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次第花开》在网络与书店中的销售都占据了图书排行榜一些报刊杂志还专门就此做了推荐介绍。有缘读到这本书的很多朋友对佛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很多人的人生因她而改变。

一位普通读者读过《次第花开》后给菩提洲网站写来信件,“我今天又送一位朋友这本《次第花开》。非常感谢这本书陪我度过我这两周最难的一段时间,让我懂得了一些解脱的方法,如何喜悦面对一切变化、如何安住、如何慈悲、随喜……让我第一次遇到问题时,不再到处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发泄、寻求安慰,而是自己默默承受、静静面对,享受这份痛苦,竟然体会到了一份菩提心……”
  
这样的来信还有很多,我们将会适时地通过菩提洲网站登出。
  
  现在《次弟花开》已经开始第四次再版印刷,除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等以外,部分机场书店和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在销售中。

   
当当网销售链接地址  
   
淘宝网销售链接地址
   
卓越网销售链接地址  

                
菩提洲网站

2011年4月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二十余年来,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1995年,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
欲了解更多希阿荣博堪布的信息,请登录菩提洲网站:www。ptz.cc

--------------------


从几百条读后感大致选几条,有学佛人的也有刚接触佛学者的,看到佛法让大众受益、激赏,我觉得看这些读后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今生最美的际遇!我的至宝!

---------------------------------   
一生读这样的好书几本就行了,赞美之情就不太多言表了,感恩!!

-----------------------------

一口气读完了,让我感到终于找到了我的精神家园。

--------------------------
读此书,今生足矣!现在书越来越多,知识也越来越多,所知却显得越来越有限。怎么办?真诚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次第花开》,它使你对所有知识有个综观的把握,不仅如此,读懂并了悟这本书,你今生其实已足矣!

-----------------
曾经以为佛法是佛教徒的事,和我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生活、工作、事业均无关。现在发现,每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佛法的指导才会更精彩。

--------------------------------   

但愿时间能逆转!活了一辈子,一直以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皆收获颇丰看完《次第花开》,发现我错了,一大把年纪白活了。真渴望按《次第花开》指导的生活方式重新来过,但,时间不能逆转、、、、、、


-------------------------      

不容错过的一本好书!原来,佛学如此贴近当代人的心!堪布的文笔非常好,对当代人的困惑揭示非常透彻。已向身边多位好友推荐此书。
读后想起慈诚罗珠堪布的一句话:“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机会读佛书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的确如此。

----------------------   

总以为修行的书都非常高深难懂,这本书给了我惊喜,原来修行就在当下,佛就在身边。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高僧都在深山修行,也许就是想通过摆脱肉体的苦而悟法得法。


----------------------------  

既浅且深的心灵力作!
如果你在寻找既浅显又深奥的心灵作品,我推荐你读《次第花开》,这本书凝结了希阿荣博堪布多年修行的智慧和经验,既包含了最浅显易懂的佛法,又包含了佛所觉悟的最深奥的层面。

-------------------------

在做人、生活、情感等上,家庭中父母因工作忙而无暇教育,学校因教书与育人相脱节而没有教育,社幷会因忙于利益而顾不上教育。但生而为人的我们,这样的教育又是不可或缺。幸好,在网上找到了一本好书《次第花开》,她圆满了我对做人等方面的教育渴望。

---------------------  

初读《次第花开》,经常被作者一针见血的直指所震撼,被他的慈悲一次一次所感动。

----------------------

文字贴近人心,娓娓道来,让人不知不觉领略佛学的美丽。书放在枕边,每晚上床的时候都很欢喜,因为又可以读这书了。。。

-----------------------  

让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了!
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特别喜欢第一章“珍宝人生”,作者用诚恳、清新、直白的文字说清楚了很多深奥的哲理,它是一本修炼心态的好书,它会让你平静下来去发现很多身边的快乐,而这些快乐可能一直被你忽略或者视而不见。

-------------------------

作者以大成就者的智慧,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世事的无常、如何获得安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并在札记部分给我们亲自示范信心、上师、父母和道友。文字亲切感人,恰如一位慈悲的老人在自己耳边的谆谆教诲。

--------------------------

不可思议的如意宝珠!由衷感激!

堪布的智慧和慈悲不可思议!
佛法的精髓用现代的手法概括阐释不可思议!
文章词句优美密意深远不可思议!
文章的加持力不可思议!
字字切入人心让人反省给人启发不可思议!
用心反复思维生起殊胜定解不可思议!
反复串习调伏烦恼习气迅速不可思议!
难以表述获受法益如如意宝藏不可思议!

在反反复复不止一遍两遍三遍的用心阅读思维书中文章并于现实生活中屡获受此法本不可思议的殊胜法益后,我对堪布和此如如意宝般珍贵的法本不禁由衷的感激和赞叹。如前所说,自己在阅读并深入思维观修后,所获的法益难以用言语表述,但我知道,从近乎绝望的边缘到如今内心喜乐轻安,从容快乐,从迷茫到一次次的领悟,是堪布的教言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启发和引导,由衷的感激堪布,感激《次第花开》!愿有缘品阅的人士能珍惜!

-------------------------   

每字每句平实而深刻,因具有深广的慈悲,读来如此贴近我们的心。更因饱含着无量的智慧,为饥渴者的甘露,病者的良药。

-----------------------

此书对心灵是一次洗涤,非常喜欢,书中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深奥的佛理,看后可以让现代人解脱当今社幷会所面临的,身心的痛苦。可以让人好好反思我们的人生。不是一象老师一样的说教,是象朋友一样的谈心,让我不知不觉的看下去,忘记时间。

-------------------------


一口气读完《次第花开》我竟然流泪了,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过的体验,我从来没有因为读书而流泪它解答了我所有人生的困惑、生命的困惑。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人生观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事业的问题

------------------------------------

我们可能读过上千本的书,而不为所动,但由衷真诚的语言,关心人类福祉的话语,则能触动人心。
《次第花开》是一本能触动人心的书,书中无一处不是堪布慈悲柔和的话语,无一句不是愿众生离苦得乐。

----------------------  

喜欢佛教的内涵,但苦于经文的深奥难于理解,直到在网上看到扎西持林中的博文。之后,便被深深的吸引了。再后来看到了这本书,买来后亟不可待的阅读,平静了躁动的心情,开阔了自己的心胸,看到了更加深远的天空。再次买几本送给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受益呢!


---------------------
现在关于佛学方面的书很多,但大多不是写的高深莫测,没有头绪;就是通俗的远离真正的佛学。“次弟花开”是一本贴切近现代人的生活,用我们能读懂,有感受的现代人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去修行,如何能生活的安乐自在。同时又是一本能用于实修的佛学书籍,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能引导我们走向解脱之路的用于实修的书籍。只有融会佛学湛深经典,又有如佛般的证悟的大成就者,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书!太稀有了

-------------------------  
第一次知道希阿荣博堪布,是读了他的那篇“安乐”的文章。
朴素中透出哲理。

后来找到了希阿荣博堪布的菩提洲网站,浏览片刻,竟流出眼泪。
一种温暖,和极为奇特的亲近感,在我的心间萌发。
我知道,我们是有缘的。

先买了一本《次第花开》,读完第一章,就又点击购买了11本,准备送书和朋友们分享。

关于“无我”的概念,这几年读了《金刚经》大致明晰。
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我,也在尽量在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我所住而生其心”来结构问题。我知道,这将是我这一生的修行。

希阿荣博堪布的这本书,不仅教授理论,还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寻觅的善知识。

缘分,因缘花开

--------------------------------  

绝对的精神食粮!每个有缘分拿到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反复研读,并且认真实践书中的内容!



----------------------------------  
首先是《次第花开》的文字让我惊叹。一般人看,只觉得它通俗易懂,读起来很流畅,仅此而已;喜欢琢磨文字的人,就像我这种人,才知道这是上等的文字,清新隽永,朴素而优雅。更重要的是,它带着一种力量,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安静下来,被触动,被启发,被激励着去采取行动去探索世界、人生的实相。
  
这股力量来自于文字之外,我想那应该是佛法的力量吧,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明白,那股力量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堪布的文字触发了我们内心本有的慈悲喜乐。这也是《次第花开》一书最独特之处。它的每一句话都进入到你的内心,或者说,都像是从你的内心深处流出来的。那样的文字,让你略感意外,可又是那么亲切,贴心贴肺的。书中某些段落,我读的时候,就感觉心里有一种情感在涌动,不是单纯的感动,确切地说,更近于感伤。这不都是自家的东西么,一直都不知遗落在何处呀。

我以前只能算是个佛教爱好者,对佛法仰慕,却未想过真正去修行。然而《次第花开》让我渴望实践佛陀的教诲,而不只是做个佛法的旁观者。堪布的开示教我学习放下傲慢,学着以开阔、柔和的心去应对生活的尴尬、挫折和磨难,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堪布在书中的开示充满了实修窍门,从这个角度说,《次第花开》是一本非常实用、有效的修行指南手册。
  
但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似乎不仅仅是佛教徒。你即使根本不懂佛法,近期也没有打算皈依佛门,但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烦恼,这本书就值得一读。你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本难得的好书,像我一样,被它改变,变得比以前安静、柔和、喜乐

-------------------------------------  

听说《次第花开》的出版是数月前的事了,首次阅读它是在菩提洲网站。
今天,终于在当当网购买到了这本珍贵的希阿荣博上师的伟大著作,内心的喜悦溢满开来,暖了整个的冬日。

这本书在未出版前,便在网上热传。他智慧优雅的文字一针见血的对现世的揭示,和快乐地引领我们前往精神乐土的勇士姿态,一切的一切,难以用文字在这里描述。除了喜悦,就是感恩。感恩此书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感恩希阿荣博堪布的智慧。

事实是,在此书出版前,便影响了十数万读者的生活。因为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喜悦,更智慧,更从容。

我迫不及待地要想将这样的喜悦传递给您。
翻开阅读吧!

《次第花开》,引领我们喜悦精神世界的伟大著作。

----------------------  

最早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闻这本书的名字,其后间或看到些许的片段。虽然只是片段,但已经让我触动很大。春节前,从当当买了这本书,借着春节在家休息的期间,认真仔细地读完,发现这本书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其实蕴含了如海般的深义。反复读来,细细品味,每读一次都不不菲的感受。


-----------------------------  

朋友介绍我这本书,刚开始翻了下没觉得如何,因为这类书太多了。读了之后,不能罢手,越读越感动,就象介绍那般,如同作者就在眼前向我娓娓道来,是什么样的智慧,让如此平凡朴实的文字,拥有如此的力量,让我的心安静下来。谢谢作者,谢谢我的朋友!

-----------------------------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捧在手上,一气一夜把这本书读完,看得心潮澎湃,看得热泪盈眶:生命的苦难、人生的无常、习性的顽劣、心灵的蒙蔽、成长的混沌……  

所有我们曾经感觉的到的和感觉不到的种种,在大师的笔下以最温婉和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清新而隽永、明朗而深刻,那沉重而混沌的人生霎时变得轻灵和美好;那散乱和游移不定的心灵顿时变得祥和、宁静和笃定;那生命中的疏离和冷漠转瞬之间变成温暖和光明。

这是一本太好的书,这是一本人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如果你的心灵需要营养。曾不敢相信一位藏地的师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能将佛教的义理这样潜入深出地带给我们,由此,我也对佛法产生了深深地兴趣,愿意去了解佛法、接近佛法、亲近佛法。而在接近佛法、亲近佛法之时,就像投入了一位亲人的怀抱,所有心底的积怨和沉,都在佛菩萨慈悲的普世的目光中、在悠扬婉转的诵经声中, 得到宣泄和化解,而我已泪流满面,无法言说内心的欢畅和喜悦。所以我又买了几本,送给好友,希望她们也能够分享这样的善知识,也希望她们能与我有一样的感怀。


----------------------------  

一本好书,让人终生受益的一本好书!每读一次都有新收获,新的感悟!常常让我感到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人不能只为一两个人而活着,要为众生解脱,离苦得乐!谢谢堪布!

-----------------------------  

这本书在出版前我就已经在菩提洲的网站上看过其中的一些文章,并且受益非浅!
那优美睿智的话语让我在最糟糕的时候获得心灵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
终于盼到正式出版了,一下买了4本,分别送了3个朋友(一本自己留者:)
希望您也有福报看到这本好书!也能获得心灵的安乐!

-----------------------------  

这本书最早是从师兄那里得到的,这么干净细腻的文字只有内心真正清净有修为的人才可能写出来。
听说这本书正式发行后,我和身边很多朋友推荐,有些直接帮他们订购。

看完书的朋友无一不是赞不绝口。一个朋友说这是真正净化心灵的好书,她每天读一篇,一篇读两遍,读完还来和我交流心得体会。在随喜赞叹她闻法精进的同时,不由得对上师的慈悲更加感恩。我这位朋友甚至没有做过任何皈依,她只是觉得书里讲的就是现实,就是人生,就是我们的心。


-----------------------------------  

前所未有的收获!

曾经很崇拜佛洛伊德,他对潜意识的分析和性对人影响的剖析,很让人信服。但看到《次第花开》,才发现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像心灵学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难以想像的复杂、深奥。


------------------------------  

从小我就喜欢思考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生活中的快乐、痛苦、成功、失败,更喜欢探索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为此看过很多各式观点的东西方哲学书籍,它们由于各自角度的不同而观点各异,虽然有收获但也有很多的困惑。今天偶尔浏览《次第花开》,她那超然的观点引起我由生以来的震撼,赶紧定购一本,一口气读完,几乎解决了我所有的困惑,谢谢堪布,谢谢佛法!

------------------------------

有太多的谈生活、人生问题方面的书,但仅谈谈而已,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此只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而已。《次第花开》不同,她不仅有理论,更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

震撼心灵的言语发自肺腑,发自肺腑的语言如若脱离作者本人的切身体验,就不可能去打动人心。《次第花开》一书中处处都有打动人心的语言,这是因为希阿荣博堪布将自己对修学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毫不保留地与我们这些有缘人分享。

-----------------------------  

书中散发出一种力量,散发出一种喜悦和安详,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被堪布的慈悲心感动了,因为他的语言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大悲心。

-------------------------------

感谢希阿荣博堪布,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心门。我三十几年来,追名逐利,劳碌奔波,不断在透支自己的健康,消耗这个珍贵的人身,真不知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幸好,在我不惑之年读到这本心灵随笔集,堪布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对我说的,他的慈悲温暖了我这个身处闹市却孤寂的心灵。





====================  

目录
(可点击蓝字标题直接阅读)

前言
第一部 珍宝人生

1 珍宝人生

2 安 乐
  
3 从玉树说起

附言:青海玉树地震的简短开示

第二部 佛门

1 入佛门

2 如何做功课
3 关于前行的简短开示

4 开 悟
5 善护口业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1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皈依
2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出离心
3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菩提心
4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上师和弟子

  
第四部 冬日札记

扎西持林冬日札记

1 信心
2 无尽藏
3 母亲
4 人人是我师

第五部 生命的依怙

1 回忆上师
2 嘱托
3放生问答(修订版)

后记

当当网销售链接地址  
   
淘宝网销售链接地址
   
卓越网销售链接地址  

电子书《次第花开》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721
电子书《佛子心语》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722
希阿荣博堪布传记《喜乐的曼达拉》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ebook.aspx?magid=686
介绍希阿荣博堪布弘法利生事迹的画册《宝藏》 http://www。ptz.cc/page/menu/play_cs.aspx?magid=440




-----------------------------  




希阿荣博堪布微博  http://weibo。com/zhaxichilin
   
我们通过学佛懂得了暇满难得的道理,所以我们必须趁此生多多行善;人生无常,不容我们虚掷光阴,行善须趁早;因为知道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我们一定要行持能带来解脱的善法。藏历六月是佛教中非常殊胜的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月。在此期间行持的所有善业,都会让我们功德增上。

有的人想修法太累,但一点不修持的话,即使皈依了也很难解脱。修行更是这样,要想获得成就,一定要努力精进。很多人平时都会忙于世俗事务,但世俗中不管多大的事如果与自己的解脱相比,都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佛教徒对世俗的事很努力,对关系到自己解脱的大事却不怎么努力,这也是很不应该的。
-----------------------------  
藏历六月:2011年7月31日-8月29日
藏历理发洗头小窍诀【有些日子会增财增福】附11年藏汉吉祥日对照表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199825
   
慈诚罗珠堪布:藏历是根据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星象规律与天文历算法推算出来的结论。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藏历的日食、月食日,以及每月望日与晦日的确定,其精确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其它历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
因此,如果想在殊胜日行持各种善法,最好能依照藏历来执行。  

============================

在家学佛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名利财色统统都要,最后解脱也要

   
 不要把厌烦当作出离心。有的弟子心里烦躁,便跟我说要“闭关”,我不好反对,虽然烦恼并不能被门关在外面,但不管怎样,真能关起门来修一修法或者由此厌烦心为缘起慢慢安静下来渐次走上修法的正轨也好。周围的道友随喜赞叹,送饭送水替他护关。过了一段日子,出关了。我就问:你闭关都修了什么法?有什么验相没有?他说:也没修什么特别的法,就是每天看看书,打打坐,喝喝茶。这是闭关吗?这是休假。闭关有克期取证的意味在里面,摈弃干扰,专心致志,务必要在设定期限内圆满完成某一修法,获得相应的验相。不是说你烦了,不想见人,就叫闭关。护关的道友里面说不定就有大菩萨大成就者,你在里面不好好修法,一味图清闲,让他们来照应你的生活,真不知你有多少福报经得起这样损耗啊!我们学佛最重要是发菩提心、积累福慧资粮,不要什么都还没学到,福报先用完了。

  心里放下才是真放下。有些人学佛,不在出离心上下功夫,开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心里为此很纠结,跑来问我该怎么办,这倒让我为了难。出家当然好,修行的障碍少,可以专心办道,进步自然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出离心,与世无争不是做做样子,是心里真觉得这世间的五光十色没什么好。否则加入僧团过集体生活,很容易与道友发生矛盾,或是成天被人围着叫“师父”“师父”,不自我膨胀才怪。在家同样可以修行可以解脱,然而障碍多,睁眼闭眼全是冤亲债主,意志不坚定的话,修行路上是进一步退十步,举步维艰。说来说去,关键还是出离心。有出离心的人,出家的因缘成熟了就出家,因缘不具足就居家修行,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一样解脱。不用为此另生出一桩烦恼来,也不必一定等到出家了才开始修行。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虽然也朝九晚五为生活打拼,却终究与一般人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当中混出头,你想的却是要尽早结束这头出头没的无奈循环。别人可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惭愧。这一点很重要。在家学佛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名利财色统统都要,一点不亏待自己,最后解脱也要,成佛也要,他耽著世间而心无愧疚,反倒觉得世间出世间两不耽误,才叫有本事。你若讲出离心,他觉得你小里小气走极端,没有大乘气象。的确有很多大菩萨示现不离凡俗享受五欲,但他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五欲动摇不了他。我们自己是什么程度自己知道。若没到这种境界,还是老老实实尽量远离诱惑障难为好。
  
希阿荣博完成于吉祥时日(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   

【珍宝人生】我们是一群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短短几十年,转眼就没了!


希阿荣博堪布开示  

《珍宝人生》一文很经典,但也比较长,现在已经有了MP3版,欢迎大家听闻、下载
在线及下载  :   
http://www。ptz.cc/page/menu/xia_zai_zhuan_qu/AudioDownload.aspx?blink=/audio/jzns/cdhk%2fzbrsdd_zbrs.mp3&bname=%e7%8f%8d%e5%ae%9d%e4%ba%ba%e7%94%9f




大家刚开始进到佛门里来,多是因为遇到了难事,求佛菩萨帮忙解决问题的,要不就是求福报,求平安,希望这辈子能少点磨难多点快乐。然而有些人慢慢就体会到,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多好的人,轻易也就散了。这世间的事真是没道理可讲,你不学佛不生出离心,一切也是转头成空。知道世间法有多么靠不住,修出离心才算是有点影子了。


开门见山就谈出离心,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好接受,可是要绕过出离心先说别的,人生短短几十年,东绕西绕,转眼就没了。佛教的修行,再怎么绕终归要回到出离心上来。


《珍宝人生》导读

《珍宝人生》,又是一篇谈佛法与人生的文章。现在这一类的文章很多,不知道我再写这一篇又会有多大帮助,但不管怎样,我希望它至少不会增添大家的困惑。

    有人说这种讲道理的文章不能太长,长了,读者就没耐心读完它,而我的文章似乎都比较长,看来的确颇考验读者的毅力。我有时也想,要紧的话得赶紧在前面说完,留到后半段再说,大概效果要大打折扣。不幸的是,这次新年教言结果又是长篇大论。很多人坚持读完了,却不明白一篇关于疾病的启示的文章为什么要东拉西扯地说上那么多。痛苦、无常、无我、因果、菩提心、暇满难得,大圆满外前行的主要元素都凑齐了,可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本想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但很显然大家没有这个时间,我只好再写一篇小文介绍《珍宝人生》的结构和基本思路,希望有了导读,大家阅读时能感到轻松一些。

    文章从我最近一次生病说起,讲到轮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当年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首先演说的即是苦谛。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苦。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常一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与无我相比,无常是更容易理解、也更显而易见的。观察无常能令我们比较快地体验到无我,所以文章接下来先讲无常,再逐渐过渡到无我。无我的涵义远比无常深广。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宣讲四法印的时候,也是从诸行无常开始,由无常讲到诸法无我。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鉴于很多人在建立无我的见解时忽略因果的问题,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别提到无我的一层重要含义是因果。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阐述的主要内容。


    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但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所以文章接下来第三部分讲到如何在生活中修无我。


    同样的,在生活中修无我也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我在文中举了藏地高僧大德们的一些事例,其中特别谈到有关涉及三宝之物的因果取舍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是僧团共有之物,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也不得私取公物赠与他人或布施给其他众生。法会供斋时,僧团的每位成员只能享用自己应得的一份饮食。至于参加法会的在家人是否也能与僧众一起用餐,这要看为法会供斋的施主的发心,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是所有参加法会的人,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仅是僧众,在家人便不能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关于因果取舍,我们务必要严格依据教证、理证,不可想当然,不可信口开河。


    随着无我的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巩固,菩提心油然而生。我们终于确信一切都是无我的,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发心,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修菩提心。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无二无别的。实践当中,树立无我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巩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地途径。初学者不具备无我的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修到一定时候就会悟空性了。

    文章到这里,由痛苦一步步讲到智悲双运,虽然为了压缩篇幅很多问题都仅是点到为止,却也算涵盖了佛法修行的主要次第。如何去修,我们基本明白了,剩下来就是下功夫真正去修行。文章最后一部分讲暇满难得,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阴,善用此人身好好修行。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仔仔细细列出十八暇满、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总共三十四种修行的违缘。我知道很多人看《普贤上师言教》时,都是把这一部分跳过去,直接看后面更有趣的章节。可是上师们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这些看似枯燥琐碎的内容呢?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暇满人身——这个可以用来修行正法、寻求解脱的人身有多么殊胜。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去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生活,就像我在文章中说到的那样,结合实际去体会在这个世界上要具备得人身、业际不颠倒、闻佛法、生正信等等条件何其困难。

    同时,文章第五部分也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这便是我写作《珍宝人生》的基本思路,应法慧等弟子的请求,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希阿荣博藏历铁虎年一月二十三日(公元2010年3月8日)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  

珍宝人生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一)
    自从我病情加重以来,菩提洲网站每天都收到大量来信,询问我的情况。我内心感激之余,也暗自庆幸在这岁末年初的时节生这一场病,令远近许多人发愿放生、供灯、持诵经咒,实在是病有所值。
  
    生病本是人生寻常事,这世上没有人不曾生病的,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时连累身边的人一起担心操劳,谈不上有多少积极的意义。当身处逆境时,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人在病中,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伤心、烦恼的因缘那样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探讨苦的话题是不妥的。遇到问题和麻烦,一般人惯常的反应是尽力逃避或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然而一旦生病了,尤其是大病,就再不能说“一切都很好,没有问题!”或者“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不用担心”。我们不得不暂停下来想一想,痛苦是怎么回事?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即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变苦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条件,好的饮食会令人感到愉悦,但这种愉悦不会随着饮食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如果其本质就是快乐的,你吃喝得越多应该越快乐才对。然而,过度饮食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饮食的快乐里包含着痛苦。人们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像长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开车,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都会造成疾病。同样,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那样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胆,不寝不食,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办公室政治升级,各种关系处理起来令人头疼;个人财富增加后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我们可以通过健身,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饮食规律,避免某些疾病,但想完全不生病却是不可能的,保养得再好的身体迟早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病了,我们就得吃药,也许不能出门,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若是大病,我们还要住院,动手术,接受漫长、痛苦的治疗,日日夜夜同病痛抗争,有时候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衰老也是无法逃避的痛苦。如果我们够幸运,没有夭折,那就不得不面临衰老的尴尬。头发越来越少,皱纹越来越多。明眸皓齿变成耳聋眼花和一堆假牙。以前的事情记不住,后来连眼前的人也认不出。在我们最需要别人照顾、帮助的时候,我们衰老的样子却是那么令人反感、憎恶,不愿接近。我们只好孤独地等待死亡。死亡意味着离开自己亲爱的人、心爱的东西,抛下珍惜的一切,而我们最终却期待死亡的降临,仿佛那是一种解脱,好让我们不再孤独。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或者你跳起来指责、抱怨,说:“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样做,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拿疾病来说,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常识,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整生活习惯,以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而不是像人们常做的那样,非要等到病发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毫无准备而措手不及甚至悲观放弃。在疾病以及其它的痛苦面前,我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要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当疾病降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寂天菩萨的诀窍去应对问题。从医学的角度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愤怒、怨恨、忧虑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二)




    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佛陀宣讲苦谛,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轮回中生命存在的痛苦本质。对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们就越被激励着去实践离苦得乐的方法。
   
    痛苦和快乐不是凭空而来,它们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是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总是被人忽视的事实。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能转过身来,面对面地好好端详一下,会发现无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倘若没有无常,离别的人就永远没有相聚的机会;生病的身体就永远不可能痊愈;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快乐不起来。这样的世界不是很糟糕么?
  
    经常地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熟悉并逐渐接受无常。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为日渐松垮的小腹发愁,为离别而心碎,对成败耿耿于怀。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佛法修行的意义。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事情,以后有的是机会,急什么?人们总是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不要说旁人的生离死别与自己无关,就算是自己遭遇重大变故,比如罹患疾病、亲友去世,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对无常这个基本事实的习惯性忽视。正在麻将桌上的人们,不会因为身旁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地震灾难的镜头而停止围城酣战。疾病康复的人们很少因为曾经经历的病痛和危险,而认识到自己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与之相比,内心的平和富足、亲情友情、慈善助人的行为等对自己更有帮助,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我们是一群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难哭天抹泪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转眼功夫,又哪儿热闹往哪儿赶。不是说大家不能积极乐观,而是在乐观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人生何其脆弱、短暂,我们的身体逐年衰老,终将死亡,在生与死之间还有疾病和各种事故的侵扰,一生当中可以用来积累福慧资粮、追求解脱的自--由时间并不多,而我们却把这宝贵的人生浪费在琐碎、无聊的事情上,努力想去维持正在不断消逝的事物,甚至为此造下恶业。

      
当人生走到尽头,除正法外,什么都帮不了你。纵然富有四海,也带不走一针一线;位高权重,也带不走一奴一仆,就连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不得不舍弃。那时,唯有恶业对你有害,除此以外哪怕整个世界都与你为敌,他们也无法向你射出一支寒光闪闪的箭。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因缘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绝望!

    然而,像无常一样,无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它本身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实存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

    的确,不要说体悟无我,就算在概念上初步理解“无我”,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是明明存在么,我们有各自的身体、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墙、水,都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无我呢?
  
    龙树菩萨在《中论》、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对无我进行了完整、详尽的阐述。这里,我们只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对无我的观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若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是为了方便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己”,其实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之后,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了?若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里了呢?实际上,减肥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当然还是原来的自己,不但没有缺损,反而更加完美。肉体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胖的身体还是一个瘦的身体,我们都认为那是“我”,那么“我”就是可变的,可变的事物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随着外部条件及内在成分的改变而时刻变化。既然时时在变,哪里还有一个实存的我呢?可见,以肉体为我,不过是一种幻觉。如果血液、体液、内分泌物是我,那么每次出汗、流泪是不是我都在变小?如果张三的血液即是张三,那么当他向李四输血后,根据血液是“我”的假设,新输入的血液就是李四,而这些血液来自张三,前面说了,张三的血液即是张三,这么一来,岂非李四就是张三了?从另一方面说,同样的血液,既能在张三体内流淌又能在李四体内流淌,恰恰说明血液不是“我”。构成人体的地、火、水、风四大因素都可以如法炮制加以分析。
  
    其实,“身体不是我”的结论并不难得出。看看以前的照片,那个被人抱在手里、还没长牙、只知道傻笑的小孩真的是我吗?那个我到哪儿去了?如果那个是我,现在看照片的这个又是谁?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以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行为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状态的生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让无我的概念更易于理解了。所有物体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佛经上称为微尘的东西组成。这些微尘根据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停地高速旋转、运动,所划出的运动轨迹被人们误认成实在的物体。就像夜晚手拿一支点燃的香快速划圈,会看见一个光环,而光环并不实存,只是香头划出的轨迹在视觉上产生的错觉。
  
    如果把人体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常人眼中执为实有的这个身体消失了,变成水、钙、磷、铁等矿物质、各种气体及碳水化合物;若进一步调大显微镜的倍数,上述这些物质又消失了,变成一堆分子;分子再分解,就出现原子,如此无止境地分解下去。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著作中对此作过详尽的论述,认为常人看似实有的东西与虚空无二无别。当然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还没有最终印证这个观点,佛教内部也存在不同见解,但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研究成果已具有足够说服力,使人们相信没有实存、常一的我,即使物质分解到最后不是虚空,而是有一个终极微小的物质单位,这个单位也不可能是我,否则,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数不清的我,而同时我也存在于空气、水、泥巴里,这样又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有实存的我,那么哪个是我?
  

(三)

    能够听闻到无我的观点是值得庆幸的,它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宇宙人生真实面貌的全新视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药,但是只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亲证无我。探讨无我的问题,目的不是做智力游戏,而是为了有效地息灭痛苦。

    佛经上有一个绳子和蛇的比喻。某人在黑暗中走进一间房,误以为地上的绳子是毒蛇,因而惊惧万分。此时若有人告诉他那只是一根绳子,不是毒蛇,他或许将信将疑,但心里的恐惧不会完全消失;如果把灯打开,在他亲眼看见地上是绳子而不是毒蛇的刹那,他的心里便彻底没有恐惧了。同样道理,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现在虽然听佛陀宣说了无我的道理,在理论上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但我们还是会有痛苦。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当下消失。

    如果我们不去努力证悟无我,而只是把无我的观点当作一种知识储备在脑子里,就好比一个病人把医生开出来救命的药方当文章欣赏,而不去按方抓药、治病救命。光读药方是治不了病的。懂得无我的道理之后,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运用到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初学者很难直接体验到无我,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相当有帮助。比如生病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惨!”这时候如果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只是这个肉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问题。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仅仅是知道没有一个实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会令心里的焦虑、恐惧放松很多。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疼得倒吸一口凉气,自言自语地说:“我执真强!”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这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本来割破手指,找出创可贴自己包扎一下就没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创可贴,反而坐在那里想:太疼了!流血了!伤口如果感染就要得伤风了。破伤风可是会要命的!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孩子怎么办?房子怎么办?还有人欠我的钱,他大概就不会还了。我还有很多计划没实现,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着,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惊吓、悲愤交加而发心脏病了。这个例子听上去有些极端,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的反应不是与这很相似么?
  

    无我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比如,在一般人的价值观里,钻石和石墨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同,它们是同素异形体,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形态。钻石和石墨都是纯粹由碳原子构成,只不过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硬度、结晶色才产生差别。钻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质,石墨却是最软的物质之一。钻石光芒璀璨,石墨却没有光彩。然而,钻石并没有不变的钻石性,石墨也没有不变的石墨性,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碳元素,可是由于人们的妄执,二者被赋予不同的价值。钻石被镶在王冠、项链上,成为财富、奢华的象征,而石墨却只是磨成粉和粘土一起用来做笔芯。很多人对钻石梦寐以求,得之喜,失之悲,对同样由碳元素构成的石墨却毫不在意。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着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因果律。曾有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问我:“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你会说什么?”我想了想说:“信佛就是相信因果。”佛法的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断灭、单空的观点中,见解和行为便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那样的话,觉悟、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我认为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是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

  

    从实践的角度简单地说,相信因果就是众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有人会说:“我学佛精进,行善积极,可为什么还会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尽做坏事,却逍遥快乐。这不是没有因果吗?”我在以前的开示中曾提到: 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却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因果真实不虚,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所以,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显现。

    行善积德却遭遇不幸,《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持善法创造出新的因缘,改变了原来的因果,所以重罪轻罚,本该在后世以更惨烈的方式体现的果报,在今生投身为人尚有取舍的自--由时成熟,以后就不会再受此一报了。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取舍要谨慎,涉及三宝之物尤其是僧众饮食的因果取舍更须细致入微。当年喇荣五明佛学院供斋,就如何处置僧众当天未吃完的食物的问题,法-王如意宝曾专门召集全学院的堪布、活佛讨论。因为供斋的食物是僧团的共同财物,若处置不当会招致严重果报。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掉,是浪费,也是不如法的。若把供斋没吃完的食物给小动物吃,给的人和受的动物都将造作下地狱的业。同样,把没吃完的食物给人吃,给的和受的人也都将造作下地狱的业。大家查阅各种经典并经过深入讨论,最后决定:供斋期间,当天没吃完的食物应该卖掉,用所得的钱第二天再买食物供斋,如此循环直至终竭。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有时觉得自己往生肯定没问题,心里为此很高兴;但有时又想到小时候在洛若寺出家,大家都很疼爱他,除了每人定量分得的一份食物外,管家们常常额外给他一些吃的。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时会害怕不能往生了;也很为当时的管家难过,他们也背负了严重的果报,如今不知他们在哪里。法-王如意宝常请学院僧众为当时的管家们念经,加持他们早日解脱。

    受到法-王如意宝的影响,我对涉及三宝之物的因果取舍也非常谨慎,去寺庙讲课、访问等从不轻易吃僧团的任何食物,万不得已要在寺庙用餐的话,也必定交给寺庙相应的钱。佛经中有云:涉及三宝之物当中,僧团的食物因果最为严厉。如果有人把佛像身上的衣服、饰品等拿来自用,之后心生惭愧悔恨,再买新的衣服、饰品等装饰佛像,并励力忏悔,这个罪业有可能清净。然而,居士享用僧众的食物,或者出家人享用自己本份之外的僧团共有的食物,即使后来归还并忏悔,此罪业也无法完全清净。

    以前,托嘎如意宝的弟子白玛旺扎堪布在札熙寺讲学时,特别强调修行人要重视取舍因果。他自己的行持就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堪布一无所有,走到那里只随身背一筐书。寺庙冬天开法会,僧众烧火煮茶煮粥。一天的法会结束后,有的僧人便把未烧尽的木炭拿回自己的小屋用于取暖。白玛旺扎堪布每次都会拿同等数量的木柴来换取已用而未烧尽的木炭。他说:僧众的食物自不必说,就是僧众共有、已使用过的木炭,拿去自用,是不是要背负果报,也很难说,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我们平时说话,哪怕是探讨佛法,都应该非常小心地取舍因果。我年轻时跟随才旺晋美堪布学习,堪布常常说他曾经造了一个深重的恶业,为此他一直在忏悔。有时课堂上跟我们讲起来,他都会后悔得直掉眼泪。

    当年他在佐庆熙日森佛学院学习时,从拉萨哲蚌寺来了一位格西,口才佳,好辩论。有一天,上师格日堪布讲中观,格西进来坐在一旁听课,态度不是很恭敬。格日堪布讲课的风格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是慢慢讲,娓娓道来。上师讲到空性的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时,坐在才旺晋美堪布身边的格西把上师的话重复了一遍,边说边摇头,大不以为然。堪布为此不太高兴,下课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辩《俱舍论》。格西辩到中途出错,一下被堪布抓到把柄。堪布得意地说:“世亲菩萨和他学派的所有后来者都没这么说过,你这个黑皮(因为格西长得比较黑)真是信口开河!”为这一句话,才旺晋美堪布后悔不已,并且终生不再与人辩论。


(四)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因此更能理解、体谅别人,更容易与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菩提心的训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实。
  
 每次去医院,看见病房、走廊、大厅里到处是人,老的,少的,生病的,陪伴病人的,哭喊的,沉默的,每个人都在受苦。我的心里充满悲伤,真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让他们快乐一些。疾病使人们比平常更加脆弱、敏感。这时,来自他人的关爱,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体谅的微笑、一个谦让的表示,也会对患者有帮助。
  
    最近一次去医院,有弟子帮忙联系了快速通道,不需要排队直接就接受了体检。很感谢这位弟子,他工作非常忙,那天却抛开所有事务,一大早就陪我到医院,前前后后地打理安排。检查出来后,听说这家医院的体检中心一天只能接待十来位病人,普通病患通常需要提前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预约、排队,才能得到一次检查及与医生面谈的机会,我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想到因为我的插队,后面的病人不得不等待更长时间,有的重症病人多耽搁一天,病情就会多恶化一步,有的病人从外地来,住在条件很差的旅馆里等待接受检查,每多滞留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住宿费,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一天的住宿费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我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帮助减轻他人的痛苦,反而无意中增加了他们的痛苦和麻烦,心里难过极了。
  
    我们常说利益众生,然而,“众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而不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形态各异却具有同样的觉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乐的一个一个生命。我们往往因大失小,担心过于关注眼前的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的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边的亲友、同事身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孤独熟视无睹。

    的确作为大乘佛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福祉,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佛教许多经论中都谈到痛苦及痛苦对觉悟的意义,历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终身选择比一般世人更艰苦的生活方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痛苦是美好的、是所有人都必须追求的。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我在《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菩提心》一文中曾讲到生起、巩固菩提心的具体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和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来世安适的希求,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
  
    对修行人而言,生病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和他们对健康快乐的渴求。平常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该拥有的东西,像能看见这世界的五彩缤纷、能听见鸟语、能闻见花香、能尝到酸甜苦辣、能感受风净凉恬、能哭、能笑、能跑、能跳,乃至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都不是随时想有就能有的。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希求。难怪天道众生虽然受用具足、无衰无病、无忧无虑,福报比人大得多,却少有解脱的缘分。他们生活得太安逸,不知痛苦匮乏为何物,又对安乐富足习以为常,很难生起求解脱的心。天人只有在漫长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突然警醒,原来痛苦堕落时时刻刻都在逼近,而再想做点什么以求远离痛苦,已经来不及了。人不一样,人无可避免地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忧患变迁,他本能会对痛苦生起畏惧、躲避之心,希求安乐。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他会进一步认识到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等幸福也是无常的,终不离痛苦。轮回中痛苦普遍存在,要想彻底地离苦得乐,只有解脱轮回。



(五)

    虽然我们拥有的一切不算完美,无论我们怎样在意保养,身体都不免生病、衰老;无论我们怎样精心筹划,人生总有不测的风云、旦夕的祸福,但是这样一个多灾多病、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烦恼重重的人生,佛陀却说,是我们解脱的最好的机缘。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对这样如珍宝一般的人生,它的启示,它所创造的机会,我们常常因为忙乱而无暇去领会、利用和珍惜。
  
    生而为人,有多难得,我们以前并不知道。佛经上说,若有海洋如三千大千世界般广阔无涯,海面上漂浮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一只,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木轭随波逐流、任意西东,它无心找寻盲龟;盲龟在海底深居简出,一百年才到海面来一次,即便来了,它也看不见木轭,自然不会存心追逐木轭。这盲龟与木轭相遇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在盲龟百年一次浮出海面的刹那,也有可能正好把头撞进不早不晚刚巧漂流到那里的木轭上面的小孔里,而我们获得人身比这更难。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目前拥有的种种利于修行的条件,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毫不稀奇,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八种余暇、十种圆满、能利用这难得的人身追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

    作为人,我们暂时免于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道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因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然而,同样是人,有些人却生在蛮荒、未开化之地或者无佛出世的暗劫,不闻佛号,不分善恶,不知取舍;有些人天生心智有缺陷,无力闻思修持佛法;有些人生活其中的社幷会环境和传统使他们终身没有机会接触佛法。相比之下,我们要幸运得多。漫长的轮回中,我们投生为人的时候,世间有佛法,且由于宿世的因缘,得闻佛法并心生欢喜信仰,入佛门得善知识指导,生存、生活方式与正法不相违背。这种具足修法的有利条件并真正用于修行的人身,被称为珍贵稀有的暇满人身。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留意观察,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人不是缺这个条件就是缺那个条件,而无法真正离苦得乐。因缘具足才能入佛门、求解脱。虽然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一些人也许聪明能干,但这种聪明和能力只是用来谋求衣食,甚至用来造恶,好不容易长劫累世积累福报得来的这个人身,不但无义空耗了,而且还成为投生恶趣的因缘。
  
    放生的时候,我同贩卖、宰杀牲畜、鱼虾的人打交道,同他们交谈。有些人自己也并不想以杀生为业,又辛苦又不体面,但他们有的就生在世代以杀生为业的家庭,子承父业,别无选择,或者实在没有其它的技能,只好靠杀生来养家糊口。想想他们真是可怜,同样是为了生存,很多人可以做更加轻松体面的工作,而他们却必须成年累月在市场禽畜肉类区令人作呕的腥臊恶臭里生活。我也知道,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很难一下改变,但只要有可能,我总会劝他们加入放生,哪怕只是出一点点力气也好。这个世界上像他们一样,靠杀生、靠欺骗、偷盗、邪yin等等方式谋生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业际颠倒就是这样。他们需要造很大的恶业,才能换来少许衣食享用。虽然历史上一些大成就者也示现成猎人、屠夫、盗贼、妓女等等形象,但那是为了度化、接引不同根机、不同因缘的众生,是出于菩提心而不是因为自身的贪嗔痴和罪障才那样做。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庆幸,不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自己都不用从事与正法相违的职业,而照样能吃饱穿暖。

    这几个月以来,我常常在医院走动,先是家里亲人生病入院,后来自己心脏问题加重也不得不去医院治疗。这使我有机会接触一些医生、护士、病人,并与他们交上朋友。他们大都不信佛,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们之前根本没有机会了解佛法,所以尽管对痛苦、对无常有认识体会,却也无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还有可能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出去。我不禁再次感念自己的福报。生在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从小就深信因果,并且知道只要自己努力行善、修行就能够解脱。十几岁,我离开家,兴冲冲去异地他乡跟随上师学习佛法。那时候,我就坚信自己这一生所能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即是寻求解脱。
  
 这种了解、这种信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观、价值观混乱的时代里,要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很难,有太多的诱惑、太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坚持心中的良善是否真有意义。有时候,善良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甚至毁谤,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众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便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这次在病中,我曾想自己恐怕要离开这世间了。医院的专家们对我的病进行会诊,我望着诊室窗外凋败的冬景,心想很多人会因为我的离去而痛苦的。我的母亲,一生坎坷,八十岁了却还要遭受丧子之痛!我的弟子们,善良、虔诚,对佛法那样渴望、珍惜,那样精进地修行。能够成为他们菩提路上的道友,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协助他们前进,我是多么高兴!我若走了,他们会伤心。还有其它许多尚未做完的事,我多么希望能对参与的人、相关的人都有所交待……人到这种时刻,往往会有些牵挂和悲伤,我也不例外。不过,长期的佛法修行使我几乎立刻就意识到这种伤感是无谓的,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圆满,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放不下也没有用,倒是应该考虑:如果不得不舍弃这个人身,自己是否有把握解脱。

    我的外甥女嘎姆前段日子生病住院,病危通知书发下来,她异常平静。她说;她从小身体不好,总是担心自己的病连累家里人,这次如果真的过不去这一关,就希望能早点走,不要拖,不要让家里人受累。人生虽然短暂,但她很高兴自己做到了戒律清净,所以面对死亡,她一点也不惊慌,她相信上师三宝一定会加持、引导她顺利往生净土。我很佩服嘎姆,小小年纪就能做到这样淡定。她对这个世间是真正一点也不眷恋的,尽管她从不抱怨,永远都和风细雨,一副心满意足、怡然自得的样子。自她入院到后来病情好转,先后换过三次病房。每一次,同室的病友都会被这位小小的出家人不同寻常的镇定柔和打动,继而对佛法生起信心。当时我想,疾病和死亡来临时,希望自己也能像嘎姆、像其他真正的修行人那样平静从容、无怨无悔。没想到,考验我的时刻很快就来了。

    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一件浪漫的事,想当然认为自己来生肯定还是做人,甚至还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的故事。这种想法实在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自己能决定,我想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死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可见临到命终,一般人都做不得自己的主。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来生是否接着做人,要看这一生的行为。来生若要得人天福报,今生必须远离十恶业、行持十善业。要进一步得到暇满人身,则需守护清净戒律才能得到可用于修法的闲暇,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才能得到圆满,而且还要有清净的发愿。检视一下我们平日的言行,不要说菩萨戒、密乘戒,就是基本的在家人的居士戒、出家人的别解脱戒等等,是否能圆满守持呢?想到这一点,就会知道再得闲暇的把握微乎其微。就算戒律清净,具备获得闲暇的因,而获得圆满的因——上供三宝、下济贫乞等善法,平日又能做到多少呢?即便有可能做到严守戒律、慷慨博施,是否还有清净发愿?也就是说,要发愿来生再得有助于修行和解脱的暇满人身,或者行持一切善法都不忘以菩提心来摄持自己的言行。惟有三方面因缘具足才能得到暇满人身。

    如果不抓紧现在的机会,让宝贵的光阴空耗过去,那么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恐怕都不可能再拥有如此圆满的修行条件了。那样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止息痛苦,获得解脱呢?

    看过《喜乐的曼达拉》一书的人大概有印象:一九九三年秋,我从喇荣五明佛学院去德格印经院请法本,途经家乡玉隆阔时,有一位老人把祖传的土地供养给我修建道场(即后来的扎西持林),当时与我同行的三个人纷纷发愿,待道场建成后,愿为我供应糌粑、当司机、当侍者。发愿作侍者的德勒来自青海果洛,是我此前一年在果洛顿达寺讲课时认识的。他对法-王如意宝信心巨大,我讲完课回五明佛学院,他也一道跟着来了。那时他曾无比欢喜地向我谈起他的学习计划,但是没想到,其后不到三年,他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我曾看见许多像德勒一样的年轻人,对三宝充满信心,对修行满怀热情,然而死神却没有给他们留出多少修行的时间。修行,永远不嫌太早。
  
    当年,我与来自炉霍的日布多杰活佛同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我们常常说,希望以后能一起去莲师修行的圣地青朴神山闭关。后来,因遵循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我四处弘法,忙忙碌碌间光阴荏苒,至今也没有机会得偿夙愿。恐怕这一辈子也很难有机会了。我最要好的朋友、我的师兄——日布多杰活佛虽然也没能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去青朴神山,但他却在五明佛学院后山持续闭关修行,到如今已经十几年了。这让我敬佩不已,也羡慕不已。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自去年十一月以来,我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心绞痛加剧,夜不能寐。因忙于各种事务,无法分身,直到今年年初才去医院查体,结果令人堪忧。菩提洲网站公布这一消息后,各方佛子纷纷报名参加放生、供灯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共修。为了表达对大家的感激,我在治疗间隙陆续完成此文,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自生病以来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因病痛困扰、体力不济,文章难免颠倒杂乱、词不达意。有不对的地方,我在此请求诸佛菩萨宽宥,及各位读者体谅。啰啰嗦嗦这许多,其中若还有一两句话能对各位佛子有所帮助,我也就不胜欣慰了。

    以前我常告诫他人生病了亦不要懈怠修行,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观察体会痛苦、无常,修出离心、菩提心,把疾病转变成解脱的契机。话虽如此说,若不是自己大病临头,的确很难体会人在病中不辍修行需要多么大的安忍和达观。尤其心脏病,猝不及防,突发之时而要安住,几乎不可能!我真心佩服那些乐观面对疾病、坚持带病修行的道友,感谢他们为我做出的榜样。同时,也愿一切众生都远离心脏病等突发疾病的困扰,在病痛的当下也能安住、修法。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包括为我治病的医生、护士和照顾、陪同我的各位弟子。我的病情报告刚出来,有一位弟子当即就发愿今生放生三亿条生命。后来,通过网站报名共修,不少人发愿今生放生一亿条生命,有人发愿供灯几十万盏,也有人发愿念一千万遍百字明、一百万遍百字明。一位叫香巴措的小朋友,才几岁,听到我生病的消息后,发愿念一百万遍百字明,而且家境并不富裕的她还发愿从现在开始放生,希望这辈子能放到一千万条生命。有的弟子跟我说:今年春节将是他有生以来过得最有意义、最快乐的一个春节,因为从除夕到初五,每天他都会去放生。

    我真心随喜大家放生、供灯、持咒的功德。
 我无德无能,病不足惜。请大家不要把修持善法的功德仅仅回向给我,而应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希阿荣博 藏历土牛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2010年2月13日)
恰逢殊胜的释迦牟尼佛节日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  希阿荣博活佛开示集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  

佛子心语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希阿荣博活佛网站 菩提洲  
http://www。ptz.cc   
  
网站联系方式  E-mail:lxwm@ptz.cc  (请教佛法或者皈依活佛,可以联系)


希阿荣博堪布(活佛),法-王如意宝心子,五明佛学院大堪布、大活佛,人称五明佛学院四大活佛之一,在学院主要教授大圆满班,是藏地非常德高望重的大德。  
   
虽说现在也有些假上师来汉地浑水摸鱼,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再三观察,但是希阿荣博活佛是法-王如意宝、阿秋喇嘛仁波切、萨迦法-王等众多高僧大德一致保证过的真正具德上师。活佛黄财神法尤其出名,很多人请他作事业上的加持。   
      



1998年秋,法-王如意宝应汉地众生祈请,行至成都,指派希阿荣博上师等弟子一同前往。由希阿荣博上师与索达吉堪布(法-王右侧)共同搀扶走进法-王在成都的驻锡之处。  


摄于五台山菩萨顶脚下一座普通的寺庙,年轻的上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来到汉地的希阿荣博上师虽然法衣上的补丁依稀可见,但气度非凡。也许是此次跟随法-王赴五台山朝圣的殊胜缘起,数年之后,上师开始在汉地广转法-轮。  



摄于五台山菩萨顶后面的一座寺庙,此班智达帽为大圆满祖师布玛目扎尊者曾经戴过的法帽。在此后的岁月中,希阿荣博上师许多弟子在见到这张法相后,对上师与无上密法的信心油然而生。

      
希阿荣博上师网站 菩提洲 http://www。ptz.cc  
希阿荣博上师微博 http://weibo。com/zhaxichilin
希阿荣博上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834795057
希阿荣博上师联系方式 E-mail:lxwm@ptz.cc  (请教佛法或者皈依活佛,可以联系)


---------------------------------------  

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希阿荣博堪布、益西彭措堪布,这些大活佛们让我们见识什么叫藏龙卧虎,圣者摇篮!   

                    





-----------次第花开这本书经过楼主的介绍看了一些,但是觉得不像楼主说的那么有用,是我的理解不够吗?还是没有看透,请楼主指点。
-----------至少也看完吧

前辈提倡抄书,抄完之后,那个味道是不一样的
-----------释迦世尊授记弥勒佛为未来佛,  哪来这么多活佛
相关文章
 《传统中药》 -- 青黛的制作方法(详细附图
 芎藭丸(《圣惠》卷七十一)
 黄疸汤(《临证医案医方》。)
 思则气结
 肺之脾胃虚论
 欲求学内功或修行问道者宜寻明师指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