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中医与内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络与内丹  zt

经络系统与内丹命功
桂亮  0512-67171772)
道家内丹学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特别突出了“气”与“命”的修炼特色,与儒、释两家有明显的区别。在三教的修道体系中,只有道家内丹学和佛教密宗对人体气脉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功夫,对人体身心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与内丹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经络系统,更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并且在治疗疾病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南宗张伯端认为“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皆可达到性命双修的终极目标。不过“先性后命”只适合少数“上根”之人,而“先命后性”则从有形入手,以命功修炼来创造觉悟条件,即是以特殊的命功修炼方法打通气脉,为精神进入更高境界提供坚实的保障,这就是南宗丹法的理念。因此在内丹性命双修境界中,身心和性命达成了统一,一方面精神的境界(性功)必然表现出相应的生理状态(命功);另一方面生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和反映了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人如果不能真正的与自己身体达成和谐,那么他的精神境界是空洞虚幻的,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的。
在性命双修的境界里,从命功方面看主要与“气”有关。气是物质与精神,身与心,天人沟通的媒介。它主要包含了人体内的真气与虚空中先天之气。从丹道命功来讲,必须先打通和激发生命能量,而后才能与无限宇宙能量融为一体,而体内生命能量的传导输送是依靠经络系统来完成的。经络系统分布在全身系统各个部位,它包含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并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因此,内丹学命功修炼必须打通和激发人体生命能量(肾中先天之气),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输送至全身各部分系统,直至内外无碍,而后自然与无限宇宙能量结合(虚空中先天之气),真正达到与太虚同体。人是宇宙的精灵,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它终将与大海融为一体。
经络系统笔者也称其为“生命结构”,它不仅能处百病,决生死,更能使人超凡入圣。经络的主要结构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在内丹学史上,南宗张伯端著有《奇经八脉论》,北宋马丹阳著有《马丹阳十二天星诀》,由此可见南北二宗对经络系统皆有精深的见解与认识,所以修真之士如果不了解经络系统,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很难达到性命双修的终极目标。在经络系统中,经络中的经气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能量,并且只有在针刺或内炼过程中可以真切地体验到能量的流动,而这种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如得道的境界无法通过某个人的悟道使他人也得道,以至于人们怀疑它的存在,否定它的存在。但这种悟道的境界可以通过悟道者的指点,使上士之人能感觉道的存在,而通过针刺方法也可让有缘者能初步感觉到自身体内经络中能量的流动。内丹修炼是一个实践性的艰巨工程,单纯理论解悟只是刚起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进入内丹修炼实践,才真正走出了第一步。现今大多学者只对佛道进行纯粹外在学术考证研究,但却极少自己从事修炼工程的,没有内在的体验,好比未能明心见性的口头禅、枯禅。
内丹修炼过程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几个阶段,炼精、炼气则属命功阶段,至炼神、炼虚则为纯粹性功,又以禅宗明心见性为性功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前面色身气脉转化过程,又何来最终的彻底解脱。因此超越身体必须要修炼身体,而修炼身体必须建立在身体的气脉上,调节气脉必须要通过经络系统来达成,所以只有真正打通经络系统激发先天之气,才能达到内真外应,与无限宇宙能量合二为一。丹道修炼,虽然在具体修炼法门上各有侧重不同,但到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都是一致的,最终都走向性命双修的目标,所以针道打通经络系统来提高命功,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为针术直接作用于经络,如运用得当,最易显效。
内丹学命功的修行方法,本质上都离不开经络系统的气脉转化过程。按照经络系统的修行方法,必先补十二经之不足。传统中医认为,只有十二经络经气充满才溢于奇经,而刚开始进行丹道修行者,大多年老气衰,精气神已消耗大半,且当今生态环境恶化,食物毒素、药物负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改变了人体本身应有的体质。从这意义上讲,今人修炼比古人更困难、更艰巨。因此,直接从经络系统入手,犹如治病必求于本,从根本处出发,补十二经之不足,是筑基入手第一步。在内丹修炼法门上,运用“有为”、“无为”之法皆入内丹之门,但“无为”之法是直接从性功入手,只适合少数“上根”之人,而运用“有为”之法入门,一般以“守窍”、“守一”开始来调动培养元气,而身体内所调动培养出的元气,则必先调补疏通十二正经之经气,或去攻击身体内隐疾。根据笔者的观察实践,发现元气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按照呼吸开合沿着经络系统放射的。经络系统越畅通,其放射的越远,收拢的也越快,元气培养也越足。反之如体内有隐疾,或经络系统不畅通,元气的推动也就越近越慢,而且是在不断消耗元气(正邪相争),所以许多修士,炼养了多年却显效甚微,刚有一些身体感觉,转眼便消失无踪,极大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其关键便是没有真正懂得经络系统运动规律,不明其原理。当十二经经气补足,精气旺盛,这才真正进入了内丹修炼程序。
笔者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在思考针术与丹道结合的问题,在这期间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内丹学性命双修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是一门形体与精神不断升华过程的课程。从形体入手则有迹可寻,从精神入手则属大智大慧。而笔者只能从形体入手,从经络中寻根源。要进行内丹修炼,首先必须消除体内隐疾,疏通十二经,笔者则运用子午流注针法依照气血盛衰规律,以五日为一候,十日再周之法,先除隐疾,再疏通十二正经(详见《针灸探究》一文),再运用补亏针法补十二经之真气,待其元气充足(详见《针灸补亏正法》一文),而后再激发肾中先天之气,打通任督二脉,至此气满任督自开,纯属先天(详见《气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此后开通八脉,而最终打开中脉系统,才真正进入了“无为”性功阶段,所以内丹命功修炼也就是经络系统的修炼。古人云:“命要师传,性由自悟”,到此境界则看各人修为了。因此内丹学天人合一境界,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身体气脉经络系统的修炼上,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性的觉悟,更是一种真实的一气相通,是每个修士所应该进入境界的真实感受。
当本人写到尾声时,我又想起了这些年艰辛探索的过程,几年如一日,终于坚持了下来。因为是独自孤军奋战,走的又是一条荆棘坎坷之路,从针术入内丹之门,是一种新的见解与尝试,其中艰辛真是一言难尽,最终终于勇敢的走了出来,回首以前的各种磨难挫折都当成自己心性的历练,我更希望自己在悟道穷理的征途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绩。

[ Last edited by 易道 on 2006/1/26 at 19:42 ]
-----------请大家注意 道家内丹 与 中医基础理论的密切关系,从 内丹入手,可以对中医基础理论有彻底而深刻的理解!!
-----------修 真 图 的 认 识

1. 人 之 一 身 , 有 三 百 六 十 骨 节 , 八 万 四 千 毛 孔 , 后 有 三 关 : 尾 闾 、 夹 脊 、 玉 枕 也 。 尾 闾 在 脊 椎 之 下 尽 头 处 , 关 可 通 内 肾 之 窍 。 从 此 关 起 一 条 髓 路 , 号 曰 漕 溪 , 又 名 黄 河 , 乃 阳 升 之 路 , 直 至 两 肩 夹 骨 对 处 为 夹 脊 ; 又 上 至 脑 , 为 玉 枕 。 此 三 关 也 。 前 有 三 田 : 泥 丸 、 土 釜 、 玉 池 是 也 。 泥 丸 为 上 丹 田 , 方 圆 一 寸 二 分 , 虚 开 一 窍 , 乃 藏 神 之 所 。 眉 心 入 内 正 中 之 处 天 门 , 入 内 一 寸 为 明 堂 , 再 入 一 寸 为 洞 房 , 再 入 一 寸 为 泥 丸 。 眉 心 之 下 谓 之 鼻 柱 , 又 名 雷 霆 府 。 金 桥 下 至 口 中 有 两 窍 通 喉 , 谓 之 桥 。 喉 是 颈 骨 , 乃 内 外 之 气 所 由 出 入 者 也 。 后 有 软 喉 谓 之 咽 , 乃 接 饮 食 , 通 肠 胃 者 也 。 其 喉 有 十 二 节 , 号 曰 重 楼 。 直 下 肺 窍 , 以 至 于 心 , 心 上 有 骨 , 名 为 鸠 尾 。 心 下 有 穴 名 曰 绛 宫 , 乃 龙 虎 交 会 之 处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黄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心 肾 相 距 8 寸 4 分 , 8 万 4 千 毛 孔 , 应 天 地 之 间 8 万 4 千 里 。 人 有 3 6 0 骨 节 , 应 天 地 间 气 液 升 降 一 周 3 6 0 日 。


2. 天 有 九 宫 , 地 有 九 州 。 人 之 下 丹 田 有 九 窍 , 以 象 地 之 九 州 。 泥 丸 有 九 穴 , 以 按 天 上 九 宫 。 脑 骨 八 片 , 以 应 八 方 。 一 名 弥 罗 天 玉 帝 宫 , 又 名 纯 阳 天 宫 。 中 空 一 穴 , 名 玄 灵 ( 穹 ) 主 , 又 名 元 神 宫 。 下 有 舌 , 舌 内 有 金 锁 关 , 与 舌 相 对 , 又 名 鹊 桥 。 鼻 下 人 中 穴 , 与 金 锁 关 相 对 , 其 间 有 督 脉 , 乃 是 人 之 根 本 , 名 上 九 窍 , 一 名 性 根 玉 泉 , 又 号 华 池 。 舌 下 有 四 窍 , 二 窍 通 心 , 为 液 。 两 窍 通 肾 , 为 气 。 神 室 泥 丸 九 窍 , 乃 天 皇 之 宫 。 中 间 一 穴 , 形 如 鸡 子 , 状 似 蓬 台 , 昆 仑 是 也 。 释 曰 须 弥 山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九 幽 日 月 洞 空 无 」 , 指 出 头 上 有 九 宫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九 原 之 山 何 亭 亭 , 中 有 真 人 可 使 令 」 , 又 云 「 泥 丸 九 真 皆 有 房 , 方 圆 一 寸 处 此 中 」 ; 头 上 有 九 真 , 各 据 一 寸 之 所 。 图 中 有 云 「 不 灭 之 道 , 存 思 泥 丸 九 真 」 , 并 谓 「 脑 有 九 辨 , 房 有 一 寸 」 。 图 中 九 真 为 高 真 、 天 真 、 神 真 、 上 真 、 玄 真 、 仙 真 、 虚 真 、 太 真 、 至 真 。

《 洞 真 太 上 道 君 元 丹 上 经 》 云 「 头 中 有 九 宫 : 两 眉 间 上 却 入 一 寸 为 明 堂 宫 , 却 入 二 寸 为 洞 房 宫 , 却 入 三 寸 为 丹 田 宫 , 却 入 四 寸 为 流 珠 宫 , 却 入 五 寸 为 玉 帝 宫 ; 明 堂 上 一 寸 为 天 庭 宫 , 洞 房 上 一 寸 为 极 真 宫 , 丹 田 上 一 寸 为 玄 丹 宫 , 流 珠 上 一 寸 为 太 皇 宫 。 」


3. 心 , 神 形 如 朱 , 象 如 倒 悬 莲 蕊 , 能 变 水 为 血 也 。 神 名 丹 元 , 字 守 灵 , 重 十 二 两 , 对 鸠 尾 下 一 寸 , 色 如 缟 映 绛 , 中 有 七 孔 三 毛 。 上 智 之 人 , 心 孔 通 明 。 中 智 之 人 , 五 孔 心 穴 通 炁 。 下 智 无 孔 , 炁 明 不 通 。 心 为 肝 子 , 为 脾 母 , 舌 为 之 宫 阙 。 窍 通 耳 , 左 耳 为 丙 , 右 耳 为 丁 。 液 为 汗 , 肾 邪 入 心 则 汗 溢 , 其 味 甘 , 小 肠 为 之 腑 , 与 心 合 。 《 黄 庭 经 》 曰 : 「 心 部 之 宫 莲 含 花 , 下 有 童 子 丹 元 家 。 」 童 子 即 心 神 也 , 心 下 为 绛 宫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心 神 丹 元 字 守 灵 。 」 心 属 火 , 红 色 , 五 行 为 南 方 朱 雀 , 藏 神 、 主 血 脉 。


4. 绛 宫 , 乃 龙 虎 交 会 之 处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黄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左 有 明 堂 , 右 有 洞 房 。 无 英 居 左 , 肝 也 。 白 元 居 右 , 肺 也 。 中 空 一 寸 二 分 , 乃 藏 气 之 所 , 炼 气 之 鼎 。 直 下 至 脐 , 三 寸 六 分 , 故 曰 : 天 上 三 十 六 , 地 下 三 十 六 , 自 天 至 地 八 万 四 千 里 , 自 心 至 肾 有 八 寸 四 分 。 天 心 三 寸 六 分 , 地 肾 三 寸 六 分 , 中 有 丹 田 一 寸 二 分 , 非 八 寸 四 分 而 何 ? 脐 门 号 曰 生 门 , 有 七 窍 , 通 于 外 肾 , 乃 精 神 漏 泄 之 窍 , 名 曰 偃 月 炉 , 即 任 脉 ; 下 有 九 窍 , 即 地 狱 酆 都 是 也 。 又 曰 气 海 , 稍 下 一 寸 三 分 , 曰 玉 池 , 又 曰 下 丹 田 , 乃 藏 精 之 所 , 采 药 之 处 。 左 明 堂 , 右 洞 房 ; 亦 空 一 穴 , 方 圆 一 寸 三 分 。 此 处 有 二 窍 , 通 于 内 肾 。 肾 中 有 窍 , 通 于 尾 闾 。 由 尾 闾 通 两 肾 堂 以 至 膝 下 三 里 穴 , 再 下 至 涌 泉 穴 , 此 人 身 相 通 之 关 窍 也 。

上 丹 田 ( 眉 心 入 3 寸 泥 丸 ) → 中 丹 田 ( 土 釜 下 黄 庭 穴 ) → 下 丹 田 ( 气 海 下 1 寸 3 分 玉 池 )

心 、 鸠 尾 ( 绛 宫 ) ← - - 3 寸 6 分 - → 土 釜 ( 黄 庭 1 寸 2 分 直 径 ) ← - - 3 寸 6 分 - - → 脐 中 、 气 海 ( 玉 池 ) … 心 肾 之 间 总 共 8 寸 4 分

绛 宫 , 中 穴 实 我 性 也 , 一 名 离 卦 , 一 名 午 时 , 又 号 南 宫 , 受 炼 神 室 之 所 , 又 名 姹 女 , 一 名 真 阴 , 又 名 碧 眼 胡 儿 。 在 方 为 南 , 上 所 有 掩 骨 覆 之 , 医 家 名 为 鸠 尾 。 退 此 后 九 天 思 虑 之 神 , 又 云 「 龙 从 火 里 出 」 是 也 。

「 内 景 图 」 有 「 碧 眼 胡 僧 手 托 天 」 。


5. 肺 , 神 形 如 白 虎 , 象 如 悬 磬 , 居 五 脏 之 上 , 对 胞 若 覆 盖 , 故 为 华 盖 。 神 名 皓 华 , 字 虚 成 , 重 三 斤 三 两 , 六 叶 两 耳 , 总 计 八 叶 。 肺 为 脾 子 , 为 肾 母 。 内 藏 七 魄 , 如 婴 儿 , 名 曰 : 尸 狗 、 伏 尸 ( 矢 ) 、 雀 阴 、 吞 贼 、 非 毒 、 除 秽 、 臭 肺 , 乃 七 名 也 。 鼻 为 之 官 , 左 为 庚 , 右 为 辛 。 在 气 为 咳 。 在 液 为 涕 。 在 形 为 皮 毛 也 。 上 通 炁 至 脑 , 下 通 炁 至 脾 中 , 是 以 诸 炁 属 肺 , 肺 为 呼 吸 之 根 , 《 黄 庭 》 云 「 喘 息 呼 吸 体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气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肺 神 皓 华 字 虚 成 。 」 肺 是 五 脏 六 腑 之 华 盖 , 其 功 能 是 主 调 一 身 之 气 , 其 体 虚 而 能 纳 气 , 故 字 虚 成 ; 其 色 白 , 故 名 皓 华 。

「 喘 息 呼 吸 体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气 」 : 若 感 身 体 有 呼 吸 不 畅 的 问 题 , 即 快 快 存 思 白 色 的 肺 神 , 调 和 六 气 。

一 曰 西 山 白 虎 。 庚 位 。 金 精 。 在 卦 属 兑 。 在 方 属 西 。 在 五 行 属 金 。 在 道 为 魄 。 情 也 。 属 水 精 之 母 。 在 脏 腑 为 肺 。 在 天 为 月 。 实 我 魄 室 之 所 也 。


6. 脾 属 中 央 土 , 旺 于 四 季 , 为 黄 帝 , 神 形 如 凤 , 象 如 覆 盆 , 名 常 在 , 字 魂 庭 , 正 掩 脐 上 , 横 覆 于 胃 , 坤 之 炁 , 土 之 精 也 。 居 心 下 三 寸 , 重 一 斤 二 两 , 阔 三 寸 , 长 一 尺 。 脾 为 心 子 , 为 肺 母 , 外 通 眉 , 口 为 之 官 。 其 神 多 嫉 。 脾 无 定 形 , 主 土 , 阴 也 。 故 脾 为 五 脏 之 枢 , 开 窍 于 口 , 在 形 为 颊 。 脾 脉 出 于 隐 白 , 乃 肉 之 本 意 处 也 。 《 黄 庭 经 》 云 : 「 治 人 百 病 消 谷 粮 , 黄 衣 紫 带 龙 虎 章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脾 神 常 在 字 魂 停 。 」 由 于 脾 属 土 , 位 于 中 央 , 四 季 无 不 因 土 而 生 旺 , 故 名 常 在 。


7. 肾 属 北 方 水 , 于 卦 属 坎 , 形 似 玄 鹿 、 两 头 , 名 玄 冥 , 字 育 婴 , 象 如 卵 石 子 , 生 对 附 腰 脊 , 重 三 斤 一 两 , 主 分 水 气 , 灌 注 一 身 , 如 树 之 有 根 。 左 曰 肾 , 右 曰 命 门 。 生 炁 之 府 , 死 炁 之 庐 , 如 守 之 则 存 , 用 之 则 竭 。 为 肝 母 , 为 肺 子 , 耳 为 之 官 。 天 之 生 我 , 流 气 而 变 , 谓 之 精 。 精 气 往 来 , 为 之 神 。 神 者 , 肾 藏 其 情 智 。 左 属 壬 , 右 属 癸 。 在 辰 为 子 亥 。 在 气 为 吹 。 在 液 为 唾 。 在 形 为 骨 。 经 于 上 焦 , 荣 于 中 焦 , 卫 于 下 焦 。 《 黄 庭 经 》 云 : 「 肾 部 之 宫 玄 阙 圆 , 中 有 童 子 冥 上 玄 ; 主 诸 六 腑 九 液 源 , 外 应 两 耳 百 液 津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肾 神 玄 冥 字 育 婴 。 」 肾 生 水 , 五 行 为 北 方 玄 武 , 因 玄 水 深 黑 莫 测 , 故 名 玄 冥 。 肾 藏 精 , 主 生 育 , 故 字 育 婴 。

《 难 经 · 三 十 六 难 》 云 : 「 肾 独 有 两 者 何 也 ? 然 肾 两 者 , 非 皆 肾 也 , 其 左 者 为 肾 , 右 者 为 命 门 。 」


8. 胆 者 , 金 之 精 , 水 之 气 , 其 色 青 , 附 肝 短 叶 下 。 胆 者 , 敢 也 。 胆 大 者 , 必 不 惊 。 神 名 龙 耀 , 字 威 明 。 形 如 蛇 混 形 , 其 象 如 悬 袋 。 重 三 两 三 铢 。 为 肝 之 腑 。 若 据 , 胆 当 不 在 五 脏 之 数 , 应 归 于 六 腑 , 因 胆 亦 受 水 气 , 与 坎 同 道 , 又 不 可 同 于 六 腑 , 故 别 立 胆 脏 , 合 于 膀 胱 , 亦 主 毛 发 。 《 黄 庭 经 》 曰 : 「 主 诸 气 力 摄 虎 兵 , 外 应 眼 瞳 鼻 柱 间 ; 脑 发 相 扶 亦 俱 鲜 , 九 色 锦 衣 绿 华 裙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胆 神 龙 曜 字 威 明 。 」 胆 乃 阳 木 , 应 东 方 青 龙 之 位 , 故 名 龙 曜 。 胆 为 中 正 之 官 , 决 断 出 焉 , 以 其 中 正 不 偏 , 故 字 威 明 。


9. 肝 , 神 形 如 青 龙 , 象 如 悬 匏 。 小 ( 少 ) 近 心 , 左 三 叶 , 右 四 叶 , 胆 附 短 叶 下 , 神 名 龙 烟 , 字 含 明 , 重 四 斤 四 两 。 肝 为 心 母 , 为 肾 子 。 肝 中 有 三 魂 , 名 曰 : 爽 灵 、 胎 ( 台 ) 光 、 幽 精 , 目 为 之 官 , 左 目 为 甲 , 右 目 为 乙 。 男 子 至 六 十 , 肝 炁 衰 , 肝 叶 薄 , 胆 渐 减 , 目 即 昏 。 在 形 为 筋 , 肝 脉 合 于 ( 木 ) , 魂 之 脏 也 。 于 液 为 泪 , 肾 邪 入 肝 , 故 多 泪 。 胆 为 肝 之 腑 , 胆 与 肝 合 也 。 《 黄 庭 经 》 云 : 「 和 制 魂 魄 津 液 平 , 外 应 眼 目 日 月 精 , 百 疴 所 钟 存 无 英 , 用 同 七 日 自 充 盈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肝 神 龙 烟 字 含 明 , 翳 郁 导 烟 主 浊 清 。 」 肝 主 筋 , 其 色 青 , 五 行 为 东 方 青 龙 。 肝 出 窍 于 目 , 天 干 为 阳 甲 与 阴 乙 。

《 黄 帝 内 经 · 素 问 · 上 古 天 真 论 第 一 》 : 「 丈 夫 … 六 八 , 阳 气 衰 竭 于 上 , 面 焦 , 发 鬓 颁 白 ; 七 八 , 肝 气 衰 , 筋 不 能 动 。 」

一 名 东 海 青 龙 。 甲 方 。 木 液 。 在 卦 属 震 。 在 方 属 东 。 在 五 行 属 木 。 在 道 为 魂 。 性 也 。 属 火 神 之 母 。 在 五 脏 属 肝 。 在 天 为 日 。 实 我 魂 室 之 所 也 。


10. 尾 闾 关 , 一 名 九 窍 , 又 名 九 头 狮 子 , 又 曰 如 太 子 射 九 重 铁 鼓 , 阴 关 固 闭 , 常 年 不 能 开 , 名 九 重 铁 鼓 。 太 子 , 纯 阳 炁 也 , 能 醍 醐 灌 顶 , 方 能 穿 通 , 故 曰 射 九 重 铁 鼓 , 乃 上 天 之 径 路 也 。 一 名 地 轴 神 壶 , 又 名 朝 天 岭 。 一 名 龙 虎 穴 。 一 名 三 叉 骨 。 肾 内 有 金 鼎 , 内 外 相 通 , 共 三 路 上 通 夹 脊 , 直 透 顶 门 而 上 泥 丸 , 通 一 身 之 骨 髓 也 。


11. 此 田 中 炁 , 左 青 、 右 黄 、 下 黑 、 上 白 。 下 丹 田 , 真 虎 、 坎 地 、 ( 婴 ) 儿 处 、 扶 桑 冥 、 气 海 、 水 晶 宫 、 牝 户 。 中 间 一 穴 , 实 我 真 精 命 蒂 。 在 上 一 寸 三 分 , 实 造 化 之 所 , 天 地 之 根 。 白 头 老 子 青 玄 之 处 , 实 我 命 造 化 山 川 也 。 真 一 处 , 水 中 金 , 号 金 精 , 实 我 先 天 之 至 精 , 又 云 「 虎 向 水 中 生 」 、 「 一 阳 复 初 」 、 「 子 时 」 、 「 海 底 月 」 、 「 人 门 」 、 「 初 生 我 根 基 」 , 此 数 名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内 景 图 」 亦 云 : 「 白 头 老 子 眉 垂 地 」 。

「 水 中 金 」 : 坎 卦 中 的 一 阳 。 坎 象 婴 儿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五 行 第 六 》 云 : 「 肾 , 水 也 。 水 中 有 金 。 金 本 生 水 , 下 手 时 要 识 水 中 金 。 水 本 嫌 土 , 采 药 后 须 得 土 归 水 。 龙 乃 肝 之 象 , 虎 本 肺 之 形 。 阳 龙 出 于 离 宫 , 阴 虎 生 于 坎 位 。 五 行 逆 行 。 气 传 于 母 。 」

真 虎 , 即 肾 气 中 之 真 液 。 钟 吕 称 「 真 一 之 水 」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龙 虎 第 八 》 云 : 「 肾 水 生 气 , 气 中 有 真 一 之 水 , 名 曰 阴 虎 , 虎 见 液 相 会 也 。 心 火 生 液 , 液 中 有 正 阳 之 气 , 名 曰 阳 龙 , 龙 见 气 相 合 也 。 」

「 一 阳 复 初 」 : 在 年 , 即 冬 至 一 阳 生 ; 在 日 , 即 子 时 海 底 月 。 阴 尽 阳 生 之 义 。 真 阳 之 炁 出 现 , 生 命 之 根 基 有 赖 于 此 。


12. 两 肾 者 , 两 仪 也 。 中 间 有 连 环 , 是 我 真 精 。 内 藏 赤 白 二 炁 , 在 母 腹 中 , 未 有 此 身 , 先 有 此 穴 , 因 有 此 穴 , 始 生 此 身 。 左 为 玄 阳 , 右 为 牝 阴 , 中 穴 实 我 后 天 之 精 海 , 又 为 真 。 儒 名 太 极 。 道 名 水 乡 铅 , 乃 北 方 肃 杀 正 气 紫 河 车 。 顺 则 生 人 , 逆 则 成 仙 。 一 名 漕 溪 。 一 名 祖 宫 。 通 上 下 二 眼 , 降 华 池 。 在 舌 下 窍 内 出 , 名 玉 泉 。

「 真 铅 」 , 即 真 炁 中 之 真 一 之 水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抽 添 第 十 一 》 云 : 「 出 于 己 肾 中 所 藏 父 母 之 真 气 而 为 铅 , 真 一 、 正 阳 所 合 之 药 变 而 为 汞 。 … 真 铅 者 自 身 之 真 气 合 而 得 之 也 。 真 铅 生 真 气 之 中 、 气 中 真 一 之 水 。 」


13. 康 字 合 延 , 名 顶 莲 花 , 冠 朱 衣 , 如 真 人 状 ; 住 肾 宫 , 有 碧 、 紫 、 黄 、 白 、 绿 、 青 、 赤 、 苍 之 炁 , 乃 北 方 八 天 所 化 也 。


14. 夹 脊 双 关 , 实 神 仙 升 降 之 径 路 , 是 我 身 脉 , 即 膏 肓 穴 道 , 曰 双 关 , 内 辘 轳 在 中 。 左 为 太 阳 , 右 为 太 阴 。 阳 升 阴 呼 路 , 通 天 柱 穴 , 又 名 内 双 林 , 通 外 双 林 , 阳 关 脉 伏 。 此 穴 薰 蒸 关 窍 , 下 涌 泉 , 上 通 泥 丸 , 络 接 绛 宫 、 华 池 , 取 水 降 于 华 盖 、 五 行 之 所 、 下 丹 田 命 蒂 之 内 。

「 内 景 图 」 亦 云 : 「 夹 脊 双 关 透 顶 门 , 修 行 路 径 此 为 根 。 」
    
参 考 针 灸 穴 位 「 膏 肓 穴 」 , 在 第 四 胸 椎 下 , 督 脉 旁 开 3 寸 。


15. 玉 枕 关 , 此 处 一 名 阳 宫 玉 京 山 、 天 柱 、 太 乙 穴 , 大 椎 骨 前 寸 较 处 来 也 。 实 上 天 逆 行 之 径 路 也 。 内 黄 龙 倒 以 卷 上 , 冲 湘 江 水 , 上 下 通 彻 。 此 关 紧 , 阳 神 守 , 至 必 用 阳 炁 , 方 能 冲 通 , 化 生 真 炁 , 至 鹊 桥 而 牛 女 相 会 , 育 胎 ( 事 ) 婴 儿 。


16. 舌 下 二 窍 , 名 玄 膺 。 后 名 咽 , 吞 下 一 切 饮 食 。 前 名 喉 , 十 二 节 , 为 十 二 重 楼 , 通 达 清 气 者 也 。


17. 脐 为 生 门 , 太 乙 神 君 居 之 , 主 人 性 命 , 司 一 身 一 万 二 千 精 也 。
-----------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只要大家对内丹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就能够对中医学中最本质的基础理论 就能够透彻的理解了,而不是 抽象的概念性的模糊的理论理解!

因为,“阴阳气血五行经络“在内丹中都是可以 真真切切的“体会”“感受”到的!!!
-----------搞了几年,终不可得其门而入。先生可赐教否?
-----------中医学要复兴,必须从 中医学的--源头,根本,本质,内核上 的彻底理解和把握才能够真正的复兴!!

而不只是 从书本上学到 古人的 “研究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古人的“研究方法“!!!
-----------
Originally posted by tcmwp at 2006/1/23 20:20:
搞了几年,终不可得其门而入。先生可赐教否?


先多看这方面的书籍,搞清理论,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而且是持久的实践,因为 内丹最重要的是“气”的累积,没有这个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而要想“练气“,就必须“练心”,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所以练内丹关键要---戒骄戒躁,心平气和,精神内守!!

所以,内丹的 “筑基“阶段 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大家注意 丹道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丹道基本理论讲解 <Dg
  胡孚琛 ?E[|[c
  历代内丹家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内丹修炼中创造了丰富的理论。在此,我们概要地阐释内丹学的理论,并予以必要的发展和深化。 IhoxB
  一、先后天人体三宝说 oP
  内丹学将精、气、神称作人体的“三宝”,又分为先天和后天。所谓先天,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看,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超越时空界限的东西。所谓后天,是指从物质世界和世俗社会的现实状态看,那些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同熵增的物质规律相一致的东西。精、气、神是人体生命要素的三个层次,不仅有先后天之分,还可以相转化。后天的精,是指人性交时射出的精液,广义上还包括人体内分泌的多种激素。先天的精,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而然本能地产生的,又称元精、真精,主要指人在不受yin心刺激下自发的性功能,广义上还包括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派发生命活力的自然功能。后天的气指呼之气;先生的气为元气、真气,写作“”(由炼精化而来,是精、气凝炼为一的代号),指人体生命运动的机能,体现为高度有序的能量流和躯体活力。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识神;先天的神称元神(由炼化神而来,是神凝炼的结果),呈一种极清醒的无思维状态。精、气、神又是修炼内丹的药物。丹道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确定了一个界限,即后天的意识皆可以用人工智能模拟的,而先天的意识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后天的世界是“明在系”,人类的理性可以认识;先天的世界是“暗在系”,脱离人们熟知的因果律和时空限制,无法被后天的理性所认识,仅能用先天意只来察知。 Gay2c
  二、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内丹学原理 jyftq
  按照道学的宇宙创生演化及人体生成说,宇宙和人体生命的生成皆源于道。道自虚无状态中化生出元始先天一(亦称太乙真气),又从一中产生阴阳二性。由于阴阳二性交会、激荡,产生物质、能量、信息三大元素,再由三元演化成万物纷纭的世界。这就是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图式,人的生成也和宇宙的创生图式相感应,宇宙中的元始先天太乙真气,在父母阴阳两性交合时被招摄进母腹之中,形成胎元,将性命寓于其中。直到十月期满,胎儿长成,出离母腹,“哇”的一声,先天祖气气断开,后天气生。以后每32个月,生元气64铢,由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卦至16岁乾卦,得384铢元气,为纯阳之体。其中父母初交,于恍惚之中,合成一,生长出形体未具,神未判,处于混沌状态的胎儿,为人道的“第一变”。由初生儿至16岁少年,阳精成熟将泄,情欲始萌,为人道的“第三变”。而后识神用事,情欲伤身,每96个月,则生一阴,由24岁卦,经32岁遁卦,否卦(40岁)、观卦(48岁)、剥卦(56岁)、至64岁坤卦,元气耗尽。内丹学修炼功夫是一种人体返还工程,即由坤卦返回乾卦的返老还童之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宇宙演化和人体生命都可以从逆的方向上进行反演的思考。顺则生人生物,逆则修炼成仙。内丹家以“三关修炼”阻止人体熵效应,通过“炼精化”的初关仙术将精化尽只剩下和神,为“三归二”的过程;然后“炼化神”的中关仙术为“二归一”的过程;最后“炼神还虚”的上关仙术返还于虚无之道。这样人体沿着逆的方向由“第三变”返到“第二变”,再从“第二变”返到“第一变”,直到虚无之道,内丹就修成了。 M@Lp
  三、虚无之道和先天一说 kv&j(I
  内丹学要追求一种长生不死、永恒不灭的状态,而根据自然科学定律凡是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灭亡,仅有虚无是不生不灭的。这样,返还虚无之道就成了内丹学追求的目标。《唱道真言》云:“夫道之要,不过一虚,虚含万象。世界有毁,惟虚不毁。道经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无他,虚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虚也。”内丹学认为在宇宙未创生之前,是一片虚无。当宇宙创生之时,虚无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气)(太乙真气),这种先天一气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一片生机,也是生命运动的源泉。因之,阴阳双修和清净孤修两派丹法都以招摄先天一气为目标。我们推测,先天一大概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时间和空间还没展开的宇宙本源,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内在节律。初始的宇宙中隐藏着秩序,存在着产生普适的宇宙节律的信息源。内丹家通过一种将人体节律和宇宙节律调谐的技术、使人体精、气、神等元素充分激发,在量子层次上和自然界的本源相互作用,将这种残留在宇宙中的初始信息招摄到体内。内丹家将人体和大自然的内在节律相调谐,使自己的身心与混沌的宇宙融汇为一体,返回先天的初始状态,才能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进入道的境界。 @eN
  四、意识的三层次说 >?z
  根据我们对内丹学的研究,发现人的意识的官不仅是大脑皮质,还包括丘脑、网状结构,甚至还有心脏等,中国古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肝出谋虑,胆主决断,肾出伎巧等是有根据的。这就是说,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躯体层次上是以人脑及内脏器官等相互制约的复杂生理系统为基础的。人体的内分泌激素,后天和先天的精、气、神也是一个系统,是可以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人体生命运动的精、气、神恰好和物理化学运动中的热、力、光三种效应相互对应,它们都是生命的运动的存在形式,其中最要害的是神。人的心理也是有结构的,是一种过程的秩序。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最高形式,它可以凝聚为一种有着超微结构的高度有序的客体。人的心理系统中的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的重要心理功能,其中无意识活动决非无足轻重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深层意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潜能。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主要在大脑额叶,无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在大脑的网状结构和丘脑。随着人类进化,人的大脑皮质日益发达,网状结构的范围相对减小,但网状结构中的核体却日益复杂和分化,人的深层意识也愈加显示其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可以断定人的意识共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即常意识(日常的认知、思维活动)、潜意识(隐藏在心理深层的欲望)和元意识(遗传的本能意识)。常意识是心理表层的理性思维活动,内丹学家称之为“识神”,它包括人们的感知、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心理程序。内丹功夫中识神的活动分为正念和邪念(即不利人静的杂念和游思、妄念等),内丹家要排除邪念,凝聚正念( 意守丹田,归根复命之念),集中人的意念力透入深层意识之中,增强常意识的可控度,使之以意念力的形式得到凝炼和升华。潜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意识层次,包括人们平常不易觉察的胎儿、幼年、童年的记忆(特别是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隐藏的各种人生欲望、性欲、心理创作等印痕。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刺激往往会透过表层常意识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些潜意识的印痕反过来又在背后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表层的心理程序,人们可以从梦境、幼觉、灵感、直觉、精神病等心理状态中破译出潜意识的原形,内丹功夫中出现的不良心境、恶劣情绪、各种魔境、幻觉等都是潜意识作怪。内丹功法要净化潜意识,自我清洗自胎儿期以来键入的各种印痕,并通过一定方式(如熟读丹经、牢记师传、背诵口诀、默念咒语、反复训练等)将炼丹的程序编码输入潜意识之中。这种潜意识中的炼丹程序编码就是“真意”,它被称作勾引精、气、神等生命要素相互化合作用的“黄婆”。潜意识可以在内丹修炼中逐步人格化,凝炼为“阴神”。阴神是人格化了的潜意识,可以如梦中之身般的脱体而出,具有遥感、透视、预知等超常的心灵潜能。人类心理的最深层次是“元意识”,在内丹学中称作“元神”。内丹修炼到元意识时,呈一种极端清醒却毫无思心理状态,这说明元意识是比潜意识更深一个层次的意识,相当于佛教唯识学指的阿赖耶识,丹家亦称为宇宙和人体发生这初的“一点灵明”,是一种遗传的本能意识。元意识是人类在漫工的生物进化中遗付在头脑中的尚未开发的信息库,它包藏着生物进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智慧和能力,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因之丹家称为“主人公”。当迫使识神退位(排除常意识)元神呈现时,便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之内丹学又是一套开发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元意识在人体工程中通过开发和凝炼,可以逐步人格化为“阳神”。几乎所有的炼丹家都以其亲身经历表明阳神是元神的凝聚体,有成熟的人格,是有形有相的自我,可以脱本存在,具有突破时空障碍的巨大神通。丹家将人的躯体称作“色身”,将阳神称作“法身”,也叫身外之身,出阳神是内丹人体工程的重大目标,也是内丹学研究中最棘手的一项课题。实际上,内丹学是一项凝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的系统工程。它只有在自己科学能够充分地解释人的大脑神经的奥秘时,才可能在实证的层面上获得突破性进展。"J
相关文章
 胃不舒服
 (治疗肾结石的处方)请教李玉宾医生
 桂枝丸(《博济》卷二。)
 咳嗽
 威灵仙
 独胜散(《普济方》卷一七七引《肘后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