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对树立中医观念的设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对树立中医观念的设想
        轩辕门生   来源:乌有之乡
   日本人誓不修改历史教科书是因为他们知道历史观念对国民自信的重要。西医只承认抗生素有应用不合理现象是因为若承认了药物有理念的缺陷即承认了医学的缺陷(就药物本身而言,应用的好坏只能影响耐药性出现的快慢及延缓被淘汰的时间)。市场上许多同质的商品可以有相当大的差价,但仍有人对奢侈品趋之若鹜,是因为商家会通过许多渠道灌输该商品代表时尚、品味、档次及其象征的经济文化背景,它们造成了一种消费指向,对其的接受程度分出了不同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故而,商家尢重商品的所谓文化附加及观念的建立。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承认西医的病名,就必须承认其诊断步骤,也就必须使用其诊断方法,否则就得不出其诊断结果。而即使中医认为很明显的病证,只要西医诊断缺失,那其诊治也就不能认为合格,出非去花功夫全面掌握西医知识、请西医专家会诊、使用高成本检查来给诊断找依据,而中医诊断却成为不能做说理依据的诊断,中医的整体性也被分科所割裂。西医从学术、器械、诊治程序、经营模式来讲都是一个整体,只要接受了其中一环则意味着不能随意分割或跳出这个标准的行业链。因为概念、工具会制约人的思维,一些成熟的技术会使人不得不用定型的思维去实践,离不开这些工具即不能突破其思维。若要西医以中医角度去理解人和疾病,则意味着对现有概念和工具的部分放弃,则其医学观念即有可能倾塌,西医和其带动的仪器厂,制药厂谁会答应呢?
所以医疗市场同样会有意无意地来塑造与巩固医疗观念。如,西医院很体面,高楼大厦,药品繁多,检查多样且精巧,过程复杂,术语专业难解,而解剖又清晰可见…这些都最先影响了人的观念:这肯定是科学的、有效的(更毋宁其文化渗透)。反观中医却发现,我们正在放弃着学术语言、工作教育阵地和诊疗的完整性。如果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上树立起自自己的形象,让人们的认同来建立中医观念的合理性,那只能被淹没于历史中。于此,我提出以下设想:
一,宣传。中医在国内的宣传应把握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比例,在偏重农村的基础上,不放弃可以影响城市人医疗取向的任何机会,并随时间调整以获取市场。在国外,应分清主导国家、附庸国家、边缘国家。从而在影响主导国家医疗文化观及支持边缘国家使用中医间寻求促进互补,以国外带动国内。在范围上要考虑涉及多单位、多行业配合,在宣传对象上也有不同。是宣传,同时也是经济。故方式上需要成立文化产业部门或宣传部门专职专权,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引导患者。多接触、利用媒体,多报道多上新闻,甚至借助影视剧、广播剧、杂志等影响广泛的形式,并引进策划、营销、管理人才,与中药企业联手(提高商品的的文化内涵),与广泛的文化产业活动接轨。同时,对中成药及保健品严禁使用不规范术语及疗效表述,以法律形式抓牢资格的认证、发放,取缔未经授权及培训的以中医为名的各种美容、保健、治疗机构。在内容上,多宣传中医扬威域外及在某些重大医疗事务中的表现,中医与前沿科学思想的相通处。值得一提的是:学界曾否定“学术明星”,以为其使学术庸俗化,殊不知,其偶像效应恰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使学术有听众、观众,为学术的普及和更广泛地获取经济支持打下基础。所以,中医需要学术明星:古今名医形象,事迹,成才之路应以更多形式与大众(儿童)见面;专职中医媒体人更直接与大众打交道,传播中医文化,从养生切入,引入中医治疗,引导患者就医,积极宣传中医疗效在近期或远期的优势。
二,社会。向文化界、百姓、中西医、国外收集关于中医的问题,向人们提问:一是可以知道中医的社会、学术地位及中医某些应开展工作的方向;一是可以使人们对中医有“印象”,通过问题来关注中医。因为中医只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圈子中,不能参与广泛的学术、社会生活,也少有其它学科的人来帮我们思考和提问。被人问的少自己就想得少、想得窄;交流阐释得少,也就不深入,不知道别人理解或不理解什么,想知道什么,怎样阐释才好。所以,像宣传一样,都是让中医多到大众中去。参观宋代之后中医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界广泛参与和传播,而这种支持在近代却转变为蔑视,这与中医观念的褪色有很大关系。
三,教育。仪式化和限教材化(让教育也具备潜移默化的功能)。如:让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指定地点填写有关中医的问题(是否接触过、印象如何、为何报考及相关历史文化哲学知识),一是可以了解考生的文化基础;一是可以让人明显感到该学科的与众不同并有敬畏感。甚至可据此作为录用参考而不仅限于分数。入学后也经常性的提出与收集问题,包括生存、发展等现实和前沿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教学,主动思考现状与未来,带着问题读书并直接敦促了教师的再学习,提高讲授能力。尤其要杜绝校内教职工无理据、不严谨地否定中医学的言论、行为。同时,多举行中医理论讲座、辩论及纪念活动。用这些仪式来凸显差异,以达到心理强化的暗示作用。古代的祭、封、狩,现代的各种程序制度、各种秀场都是以仪式的方法去传达“重要”的意义。另外,长时间的教材化灌输,延续到各种医师培训考试,都一贯以机械的中医内容或狭隘的解释来让人反复学习,造成既无聊又无用的印象,在中医内部即消解了中医的所谓“博大精深”,这似乎也成了一种“不良仪式”,理所应当地应限制考试及再教育的教材化,提倡经典化、实用化的内容:在基本文献的基础上,由各地专家据当地情况定出应读文献、常用治法及热点学术问题来作为考试内容之一,也同时督促了专家水平的提高。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导师资格的限定。如在专业技术上达不到有相当的现实影响力,则宁缺勿滥。导师教时多少,临床带教多少都应有个下限,杜绝为师而不教的现象。研究生亦当有临床水平达何程度的下限,以免其自欺欺人。四,造型。造型是人对事物是否产生好感及引导认同的一个最直接手段。大多数的中医院从医院外观、内部装饰、医师着装等视觉造型上并没有凸显中医特色,毫无传统审美情趣,一味平铺直叙,只讲求一个净白便利,缺乏颜色与布局,当然没有感召力和亲和力。中医师的着装也缺乏创意和身份标识,无法表现差异。就医环境乏味、拥挤,使中国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情趣,如书画、音乐艺术在医疗环境中得不到体现,扼杀了中医院的人文档次和品味,更不能由此带来社会效益、心理效应,没给人以身处中医院的感觉,不能满足现代人“医疗也是一种享受”在环境上的要求。
五,学术。⒈在传统与现代间重建联系。中医史是由创新连缀而成的,但创新不能面面俱到地吸收当时所有成果。当部分成果形成主流后,其它一些不能纳入主流的观点往往会被历史遗忘。所谓回到传统,并不是去故纸堆中找几个救世良方,而是抛开古人代代构筑的主流观念,去寻找被遗忘或曲解的理论、实践成果;并以更为清晰和完整的思想重新把理论和技术系统化,不落古人窠臼。同时,虽然西医学的一些东西对中医有帮助,但如果没有一种能将其纳入中医系统分类并协调运用的思想或方法来做纲,那直接地接受只能为中医学加入不和谐因素,由利变害,也很难使我们以超越西医学的思想来理解古人,理解中医,谈何创新?⒉对于病种的研究,中医应一般水平与重点疾病并重,尚不是什么分子、基因等有距离的东西,而是搞为实际,为战略所必须的,百姓常困常扰的疾病的理论整理及治疗工作,当治疗思维、方法有了突破,实验研究也才有原创的价值,验证也才有深度。从而在大病上树威信,进一步带动小病,做到简便效廉,才能争夺市场,由求生存转到求发展。3.加强中医的组织性。看看各地中医学会有无为加强地区间中医联系,提高中医水平而经常组织学术活动?有多少组织在中医临床活动中充当后台?在中医拿学分,再教育的讲座培训中有多少中医内容?中医专家有多少为了中医的传播而组织巡回医疗、跨省医疗去宣传中医并检验学术的普适性?一般中医有多少可以感觉到有中医组织的存在和力量支持?所以,应该从多方面来评价和加强中医学会的作用,使中医的活动、力量有内在理念的支持,从而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凝聚性,使中医的点能真正联成网。4.审报课题,研究学术不提倡按级别、资历来,应多点不拘一格。对于价值不大,西化思路为主的课题应予减少,理论、临床、文献型课题应予增加,不应实验型课题打天下。
中医学现在缺乏的是正确而广泛的思路和更多的人来参与思考。这是组织问题、政策问题和群体问题,互相影响而已。所以我们要树立中医观念,首先是形象的重塑、推介和观念的引导。有了它们,学术才有市场,才能改善生活环境,其次才谈得上提高学术。据此,学者方可把精力投入到有战略意义及实际价值的学问和实践上,而不是老去单纯地呼唤反思、谈论意义或孜孜于饭碗。国际化和中西医结合都不可避免,那我们大可把它们看成是经济行为¬—是市场的结合,使中医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参与文化交流,利用自己的价值与魅力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同时把医疗工作做得更好,扩大市场,达到某一个“资格”,国家才能衷心地来支持中医,那么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中医的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基础工作上的艰巨注定它不是某个人,某个先进集体可以完成的,它应该是政府行为、组织行为、跨行业行为(各行业各级政府决策者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文化环境与基础的问题,是潜移默化的问题,而不是个人才智问题、专业学术问题。总之,在当代,是中医完成其市场化,并在学术中重新贯注更多、更新的人文和科学的过程,这必将促使我们把科学、文化、经济结合起来,向真正的现代化迈进。(2004.10)
-----------很可悲的是現在在偏遠的農村的公立醫院都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中醫了,就像這次地震的汶川。對傳統的破壞可想而知了!
-----------这么好的帖子,应该顶上去!!
相关文章
 雄黄散(《普济方》卷六十五引《医方大成》
 耳穴贴压
 理论忌繁杂,临证贵简洁---兼谈补血之法
 余无言医案及医话 用中西二法调治肾脏性水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伤
 夏至后周围人群中出现的症状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