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您了解藏药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您了解藏药吗
神秘、圣洁的西藏,一个被世人以神奇的眼光搁置在梦幻与遐想的一隅,多少人梦里魂牵梦绕的圣地。神秘的雪山、转世的活佛、圣洁的布达拉宫所有的一切都为西藏披上了神奇的面纱,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藏。
如果您已经去过西藏,听说过藏医药,您一定会感叹藏医药的神奇。千百年来,藏医藏药和藏传佛教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藏医藏药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医学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受到藏传佛教很深的影响。在藏区一些大的寺院,一般都设有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曼巴扎仓”(藏医学院)。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对藏医药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曼汤(挂图)中所载的历代名医中就包含有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印度佛教的传播者——莲花生大师。一些治疗藏区疑难多发病的传世秘方就是在寺院文化的背景中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
藏医在诊病施治时,往往要有诸如念经、祷告等行为,之后诊病治病也往往能立显神效。藏医还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式:尿诊,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火疗。
藏药的采集、炮制、制作过程中也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藏药的采集全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青藏高原,有动物、植物、矿物质三种来源。藏药根据不同的药性制作成不同的剂型。药品制成后,还要按宗教仪规进行加持,由全体僧侣诵经七天,祝愿药物效果灵验。藏药还有专门的服用方法。
藏医藏药这些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体现了藏医药学与藏族天文历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
揭开藏医药学神秘的面纱,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民族医学,为了更好的让藏医药服务大众,我们特设立了网络藏医院。我们以藏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推广藏医药文化为目的;以“弘扬藏药文化 关爱人类健康”为经营理念,拥有“即时藏医在线、藏医药知识、名贵藏药推荐、网上疾病咨询等栏目”,同时拥有在线医生的特色服务,可以随时和在线医生进行交流。



为什么选择藏药
一、历史悠久。藏医药学是藏民族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 医学体系,据现有史料记载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二、独特理论。藏医以三因学说为核心内容,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基础。由内外环境变化致使三因失衡,人体随之出现病态。治疗上要恢复三因平衡、协调关系,从而达到人体的健康。实践证明,其理论是非常科学的。
三、神奇的藏医。从《四部医典》中可看出,藏医在古代有发达的外科手术,能做复杂的眼科、骨科手术,一些手术器械与现代相差无几。也发明了最早的雾化疗法,书中描述的人体骨骼、腑脏、神经、动静脉和对胎儿发育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水生——两栖——陆地。藏医不见病人也可根据尿液来诊治病人,准确性很高。
四、纯天然的原药。藏药都是纯天然、野生的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这些药的生长过程是纯自然的、没有受空气、化学污染,保持了原药的纯净性。
五、独特的环境。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也是四大超净区之一,平均海拔4千米,具有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蓝紫外线丰富、空气清澄、昼夜温差大、地形地貌复杂。藏药植物不仅抗寒、抗旱,光合作用充分,药用有效成份积累高,生物活性强,是藏药之所以强劲纯正、疗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六、独特的炮制方法。俗语讲“真金不怕火炼”,在藏药里,黄金可以烧成灰。藏药有独特炮制方法,每一味药都要严格的去毒,以达到临床上安全。如有些慢性病,吃一年的藏药有不会有副作用,而且有根治的功效,有些药材通过不同的炮制,会产生不同的功效,以达到临床上有效。
七、藏成药大都在临床上应用上百年甚至千年,是经过历代藏医药学家反复实践,证明疗效显着,安全无副作用的药物,是藏民族智能和经验的结晶。实践证明:藏药是最符合人体自然需求、纯天然绿色药物、具有治疗预防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您健康最可靠的选择。
八、非藏区居住者因为没有服用过藏药,体内没有抗药性,服用效果更佳。




传统藏药与现代藏药
传统藏药是通过传统的炮制手段,如“炼丹、坐台、研磨”等技术,依照藏医理论精制而成,在制作过程中利用了各种成份之间的生化反映,以达到治病的最终结果。而现在藏药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药物的有效成份进行提取,以传统藏药处方为基础配制而成。
传统藏药是按照传统藏医理论体系生产的,现代藏药是通过西医化学方法按照西医临床药理指标生产的藏药。
藏医药科研应该怎样开展,其前景和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看来似乎明了,但实际上却并未得到藏医界的共识。我们常常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在“继承”与“发扬”的夹缝中迷茫和困惑。其实,传统与现代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认为传统藏医药的对象是游离于现实主体之外的东西,以历史的辉煌代替其现实的价值,是不能认为传统与现代关系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或是孰优孰劣的问题。
古代的藏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的科学价值,不仅至今仍然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临床,而且尚不能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加以解释和替代。藏医对人体生命的解释、人体胚胎发育的阐述及其解剖、生理、病理等领域所提示的原理,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此有所了解的人,谁也不会因为它产生与古老的藏医药而无视其不朽的科学价值。由此可见,藏医药学也是人类很优秀的传统医药学之一。而人类科学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多元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我们所提的藏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事实上也是让藏医药学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的一个过程。在现实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自然观、方法论的差异,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色彩的藏医药学,不易被西方社会所理解和认可,但是不理解并不等于不科学。“传统”二字的含义,应该是过去的延续,完全含有现实的意思。但还有许多人不这么理解,他们认为,所谓的传统医学就是过时、落后,甚至是装神弄鬼的巫医。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相继消亡,而藏医药在青藏高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对高原人民繁衍生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科学及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藏医药仍然是藏族人民医疗保健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并将继续延绵,走向未来。因此,对于有几千年历史的藏医药来说,不管什么时候,传统总是以极强的生机存在于现实之中,作为藏医药学的继承者必须认识到传统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传统。



藏药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千百年来,藏医藏药和藏传佛教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藏医藏药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医学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受到藏传佛教很深的影响。在藏区一些大的寺院,一般都设有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曼巴扎仓”(藏医学院)。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对藏医药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曼汤(挂图)中所载的历代名医中就包含有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印度佛教的传播者——莲花生大师。一些治疗藏区疑难多发病的传世秘方就是在寺院文化的背景中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 藏医在诊病施治时,往往要有诸如念经、祷告等行为,之后诊病治病也往往能立显神效。在藏药的采集、炮制、制作过程中也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药品制成后,还要按宗教仪规进行加持,由全体僧侣诵经七天,祝愿药物效果灵验。藏医藏药这些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体现了藏医药学与藏族天文历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揭开藏医药学神秘的面纱,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民族医学,其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远非宗教色彩所能包容的。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藏医药学都是一门极其严谨科学的传统医学体系。


藏医的原理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  
    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藏医的起源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 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 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玉妥.云 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 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 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 《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 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 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 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 (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 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 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 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 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 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 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 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


藏医的分支与发展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十五世纪以后,藏医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的多发病及其治疗的经验,各有特点。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第玛.旦增平措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药与中药、蒙药有何区别
中药、蒙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蒙医基本原理是经络学,三元论,药理是五元六味,而藏医与中医、蒙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蒙药还要见效快。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藏药的采集与中药、蒙药也不同。中药、蒙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
相关文章
 神效方(《百一》卷十六引赵百中方。)
 中药单味歌诀
 老人晨练五不宜
 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左升右降之反应
 八仙红玉膏(《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