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探求商业社会中的中医振兴之路(转古中医论坛)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若谷子 于 2012/1/17 19:07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中 医 发 展 模 式 琐 议
----整合、团结才有力量
---探求商业社会中的中医振兴之路
蔡 信 忠
厦门立和中医馆  361000

    中医的博大精深众人皆知,中医的疗效不容置疑,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中医息息相关,中医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必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复兴。
但是,目前中医的处境却令人堪忧:中医西化日益严重;技术传承断层;中医药被套用西医药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合格优秀的纯正中医生日益减少,中皮西骨的中医生和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医生盛行;中医药市场持续萎缩;民众对中医越来越不了解,信任度不高;中医诊疗机构生存普遍困难,有的大医院干脆关闭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下降;中医甚至沦为“清火”和不痛不痒的“调理”、休闲推拿足按……
为何尊为国粹的中医得不到弘扬和发展?而是一直在衰落。难道中医就只适合在民间零星的存在,作为替代和补充,供人“不妨试试”?
美国FDA也承认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个人人为:数十百来家中医诊所的“生意好”不代表中医的复兴与发展,几十或几百个合格或优秀的纯正中医生也代表不了中医的复兴与发展。中医的复兴,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有至少上万家的中医诊疗机构;需要至少十万名以上的中医生和中药师;要有相当比例(不少于20%)的民众看病时首选中医……
那样,中医才能称得上复兴和发展。
在历史上,中医主要是作为“仁心妙术”存在,很少有商业化的运作,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人们逐利行为成绝对主导,“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商业社会中企业竞争经营的基本法则,中医的发展必须面对市场,必须参与医疗产业的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让市场认可中医,该策划得策划,该包装得包装,而不能固步自封,敝帚自珍,所谓“道无技不行”。所以,中医的振兴,疗效是基础。个人认为:同时还需要有合适的商务模式。
以下是在经营立和中医过程中的一些零碎想法(立和中医是一家立足于纯中医、古中医,有志于为中医复兴尽微薄之力的中医馆),写出供有志于此的同道参考,若能为中医的复兴起一丝一毫的作用,则倍感欣慰。
中医衰落在市场方面的根本原因
中医之所以衰落,市场方面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差,中医一直引以为豪的"简、便、廉"就是中医衰落的原因!这种论断有点可笑,细思却不无道理.
1、中医诊费、中药便宜,创收能力差,看起来门庭若市,营业额收入却了了无几,医院不可能靠中医盖大楼,也不可能真正支持鼓励中医发展。
2、相当的中医生为了提高营业额收入,不得不学西医大检查、大处方的作风。这样就不是纯中医,而是中医西化,中医向西医投降。
3、中医生的收入普遍也低,人总要面对现实生活,影响了中医生的积极性,许多中医生为此改学西医,成就了许多“不入流的中医+二流西医”的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学子对学习中医也热情不高。
4、医疗投资机构也因中医无利可图而不感兴趣,中医发展得不到社会资本的支持。
传统中医的主要运行模式:
1、“乡村郎中”,几乎每个县城、乡镇都有一两个比较有名气的老中医。
2、都市中的家族式的中医馆,以家族中的名医为基础,有一定的地方性影响,但多传承不久。
3、药铺结合中医生的公司,如同仁堂、陈李济、胡庆余堂等,以售药材为主,看病应为补充点缀,以销售药品为主。
4、中药点坐堂医生模式,基本以卖药为主,做不大发展不了。
现今中医运行除了上述几种模式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1、国营大、中型中医院:因中医诊费低、药品利润低,成本高,难以养活自己,基本上已西化,营业额西医占主导,甚至连中医科都“中皮西骨”,在现有体制下,不西化,基本上得日趋没落。
2、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地位普遍不高,基本是摆设。
3、民营的中医院或中医门诊部:挂羊头卖狗肉的多,纯中医少,做治疗的少,做推拿、足浴保健的多。
4、个体中医诊所:医生的个人名气及疗效决定生存状况,少数生存还可以,呈散兵游勇之势,无法形成合力,根本谈不上发展。
纵观上述模式,不难看出,上述的模式难以承载中医振兴的使命。
另外,中医生因独立作战能力强,凭三个手指头就可以看病。加上有许多人颇具个性,兼容性包容性不足,叶郎自大,文人相轻的情况严重,难以进行团队合作。真正对中医发展有使命的也不多,独善其身的容易,兼达天下的少之又少。很少中医有心又有能力关注行业发展及环境问题,事实上,因正确的声音发不出去,加上影响力弱,中医的社会环境是在不断恶化,认同度越来越低,中医从业者生存发展越来越难。
中医的振兴除了要有名医外,也要有名医馆,要有做大做强的品牌纯中医馆。这种品牌纯中医馆的年营业额少说也得达几千万,甚至数亿元。只有做大做强的品牌纯中医馆,才能有实力进行纯中医的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市场观念教育、资本吸引等战略性系统性的规划和运作。才能做出大影响来,中医才可能真正挤身主流医学之列。否则,年营业额数十万或几百万的中医馆,怎么有能力有实力和年营业额动则数亿甚至十来亿的西医院竞争呢。
商务模式的力量:         
任何一种商业活动,要做大作强,都存在一个商务模式的问题。沃尔玛,以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一站式齐全购物为主特征的模式成就了世界零售业老大,年营业额达3千亿美元,国内的好又多、国美、永乐等仿效后获得巨大成功;江南春以在电梯口安装电视供人消遣的模式成就了世界瞩目的聚众传媒,市值30多亿美元;马云以网上交易节约成本开创了阿里巴巴网,市值达500多亿元;GOOGLE(市值1500多亿美元)、百度以免费搜索提供信息获取广告资源,获得巨大成功;等等。
造就强大的品牌纯中医馆非一朝一夕之功,至少要具备下列条件:
1、大幅度提高中医药的价值。这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对中医很不利,诊费太低,中药利润太低,而中医的发展绝对是不能靠西医的大检查、大处方的。中医生的价值应主要体现在诊费,根据医生水平和市场情况,每次诊费30——500元是合理的,立和中医馆的诊费是80—300元,大部分病人认为合理,可以接受,但对疗效期望较高。
2、有一批有志于促进中医振兴、重义轻利的优秀中医生团结合作,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医馆品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做强做大,只有做强做大才有竞争力。这是当前面临一个最难的问题:医馆没医生肯定做不大,但优秀中医很难稳定合作,特别是前期医馆品牌不响、实力不足时。
3、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中医生的密切配合。术业有专攻,这样有利于市场教育、营销推广、品牌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配合。
4、要抓好中药饮片质量关。
5、在医馆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大批的合格中医生。
6、为适应市场,可推出一些可相对标准化、疗效显著的专科病治疗服务,如脾胃病、风湿病、痛风、妇科病等,作为经营的突破口,只有生存才谈得上发展。
强大的品牌医馆本身对中医界是好事,进入良性循环后,有利于中医的推广,有利于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有利于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但起步难,前期医馆没有名声品牌,病人不多,优秀中医难以和衷共济共度难关。
斗胆提出一点浅见:
立和中医在创立过程中,曾花大力气走访、考察中医人才状况。结果是失望不小、有“名”非“明”也!而李可老中医及其门人是一批医术医德匀属上乘的的团队,放眼医界,实属凤毛麟角。若以李老牵头,整合李老门人及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医生及相关人才,以纯中医、古中医为品牌特征,以合作共嬴为原则,统一策划,统一品牌,建立最强大最纯正的中医人才队伍,以最地道的中药,最显著的疗效,做最纯正的中医事业,打造最强势的中医品牌。
前期主要以门诊部形式,辅以诊所,合格的中医生可入股或分红权,建立自己的宣传平台(网站、期刊等),每家门诊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基地,第一年可新建或改造3—5家门诊,在实现盈亏平衡后第二年,可拓展至十来家,三年内发展至50家左右的规模,条件成熟,可引进风险资金,收购改造几个中小型的中医院,也可争取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中医的价值。
当然,医者是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如何在商业模式和中医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正是本文要表述和供大家思考的一个观点。


作者:蔡信忠(男  汉 35岁)厦门市会展南三路至尊门第59—67号   013806037116    0592—2576177

-----------路漫漫其修远,收费不贵体现不了价值,太贵了又脱离群众,医患关系又更加尖锐。
相关文章
 摄血固脱
 母亲 乙肝+潮热汗出+羞明
 第四十五回合 回孙大圣病理生理学 答丁大侠
 自学中医之路
 十二 黑水(一作黑花)凝翳内障
 栀子汤(《圣济总录》卷—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