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药性通考》之-- 附子 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附子

    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又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正要全用为佳,去甘草至仁以治不仁也。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使臣,佐群药通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然用之而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善用之也。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今为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之生人也。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中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论理大补真阴之水,水旺而火亦下归,然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于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热之真秘法也。
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其热于胃中,或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隔上多有发斑者,口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纹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之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拒格而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泻阳热之秘法也。
阴寒之症,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猝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余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邪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病,犯于肝则肋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痢,甚则身青囊缩,生死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治阴寒用附子之法。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营卫于一身,以致风寒相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亦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温甘除大热,非此之谓欤。此治阳寒用附子之法。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安有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性毒,用之得当,何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非借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阴寒之毒哉!夫至热者阳毒,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能任,以毒治毒饵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参附汤治阴寒直中,亦救一时垂绝,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经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远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徒用人参,不佐以附子,则阴寒太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即用附子而不制其孟浪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不顾,未必不随阴寒而尽矣,势必元阳无可归,而气亦遽亡,故必用熟者,同用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外出,又且引元阳内归,得附子之益,而去其损,所谓大勇而成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也,宜随阳药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内者,所以治久滞之疴,凡阳药宜救阳虚之症,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阳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妙用各见也。
或又疑,附子有以少而成功者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止一片而成功,非借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助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不致有增火益热之虞,成其健土开胃之效也。
或又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而无坚不破,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而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如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和也。
或问:缪仲醇论附子之害,其言亦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症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吸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久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卧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语言蹇滞,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阴症疽未溃;共十一症,皆必用附子,于补阴补阳始能夺命奏功,而仲醇一概诫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而续命乎!随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慎用以听其自生,然病实可生,而因循失救,奄奄坐亡,亦行医之过也。


摘自学苑出版《药性通考》06.10月第一版

[ Last edited by 子浩 on 2006/12/27 at 19:20 ]
-----------
Originally posted by 子浩 at 2006/12/27 15:17:
附子

    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又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 ...


好文章!!!!!!!!!!!!!!!!!但市面上的附子经过了水煮,药泡,何力之有呢?
-----------个人初步认为:这是傅青主先生写的,药性通考做了收集工作。
相关文章
 尿白便浊
 鼻病第三十六问
 眼睛不适
 胆管结石腹痛黄疸治验案
 王锡章肺肾虚喘畏补致脱
 这个肿瘤是否严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