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古今医案按教程:卷十一
来源:卷十一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十一 幼科

胎毒

东垣云。李和叔中年得一子。至一岁。医学检验网身生红丝瘤。不救。后四子至三岁。皆病瘤而死问何缘至此。翌日思之。谓曰。汝乃肾中伏火。精中多有红丝。以气相传。故生子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汝试观之。果如其言。遂以滋肾丸数服。以泻肾中火邪。补真阴不足。忌酒肉辛热之物。其妻以六味地黄丸养其阴血。受胎五月之后。以黄芩白术作散服。后生子。前证不作。

一子年十六。生七个月。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发则大痛。水道方行。下如漆和粟者一盏方定。脉之轻则涩。重则弦。视其形瘦而长。青而苍。意其父必服固下部药。遗热在胎。留于子之命门而然。遂以紫雪黄柏末丸梧子大。晒极干。汤下百丸。半日。又下二百丸。食压之。又半日。痛大作。连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许。痛减十之八。后与陈皮一两。桔梗木通各五钱。又下合许而安。父得燥热。尚能病子。况母得之者乎。

胎晕

江篁南治一儿产数日。常昏晕。一日五六见。医作惊风治。不效。江以大补气血之剂浓煎汤喂之。并饮乳母。多服渐减而愈。

热证

立斋治李阁老子。潮热。饮食如故。自申酉时甚。至子丑时方止。遍身似疥。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热渴饮冷。薛以为脾胃实热。传于肺与大肠。先用清凉饮四剂。结热始退。又用四物、柴胡黄连数剂。其疮渐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丸之类。诸证益甚。仍以前药更加仁、赤芍。至百剂而愈。

江篁南治一儿。生方两月。时值酷暑。又久雨。湿令流行。遍身大热。然初生小儿。肠胃脆窄。药难区处。乃取干壁土舂碎撤地上。上以芭蕉叶铺之。将儿卧叶上。又以芭蕉叶覆之。更少加干壁土于上。睡少时。其热如失。

海藏治一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治不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迫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己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元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云。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泄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藏。元府闭。汗为之止矣。

景岳曰。予仲儿生未两周。初秋感寒发热。脉微紧。素知其脏气属阴。不敢清解。以芎苏、羌、芷、细辛、生之属。冀散其寒。一剂下咽。不惟热不退而反大泻作。连泻二日又加气喘。斯时也。将谓其寒气盛耶。何以用温药而反泻。将谓其火刑金耶。岂以清泻连日而尚堪寒凉。将谓其表邪之未除耶,则何以不利于疏散。束手无策。且见其表里俱剧。大喘垂危。又岂浅易之剂所能挽回。沉思良久。渐有所得。乃用人参二钱。生姜五片。煎汤。以茶匙挑与二三匙。即怀之而旋走室中。徐察其呼吸之进退。喘虽未减。亦不见增。又与三四匙。少顷,则觉其鼻息似乎少舒。遂与半小钟。更觉有应。自午及酉。完此一剂。适一医至。曰误矣。大喘如此。岂可用参。速以抱龙丸解之。余不听。复煎人参二钱五分。自酉至子尽其剂。剂完而气息遂平。 大睡。泻亦止而热亦退矣。所以知其然者。观其因泻反喘岂非中虚。设有实邪。自当喘随泻减。是可辨也。向使误听彼医。易以清利。中气一脱。即当置之死地。必仍咎余之误用参也。孰是孰非。何从辨哉。

吐泻

立斋治一小儿。每www.med126.com/sanji/饮食失节。或外惊所忤。即吐泻发搐。服镇惊化痰等药而愈。后发搐益甚。饮食不进。虽参、术之剂。到口即呕。乃用白术和土炒黄。以米泔煎数沸。不时灌半匙。仍呕。次日灌之。微呕。渐加至二三匙。递加至半杯。不呕。乃浓煎服而愈。

景岳治其季子。甫半岁。受寒。吐泻大作。用温胃和脾之药不效。用理中汤。三日后加人参三钱。及姜、桂、吴茱萸、肉果。亦不效。至四五日,则随乳随吐。吐其半而泻其半。腹中毫无所留。乃用人参六钱。制附子、姜、桂等各一二钱。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则白洁无气。仍犹乳也。斯证形气之危。万无生理矣。因思寒气犯胃而吐泻不止。若舍参、姜、桂、附之属。尚何术焉。再四思之。谓胃虚已极。而药之气味。略有不投。必拒而不纳。矧附子味咸。亦能致呕。惟得甘辣可口之药。庶乎胃气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钱捣碎。加煨姜一两。水煎。又令煎人参二两。以参汤之十。入椒姜汤之一。茶匙挑与。竟咽而不吐。徐徐服之。乳药皆安矣。四鼓服起。至次日未时服完。忽然躁扰呻吟。烦剧之甚。家人疑热药太过。烧断肚肠。相与抱泣。景岳云:若药果有难堪。何自四鼓至午前皆相安。而此时遽变若此。其必数日不食。胃气新复。而仓廪空虚。饥甚则然也。取粥以示之。则张皇欲得。因与食之。竟至半碗。而寂然安卧矣。次日复加制附。始泻止全愈。此因饥发躁。设用清凉一解,则全功尽弃。而初时用参数钱。毫无所效。倘不知药未及病。改用苦寒亦必即死。旁观者。仍归罪于用参也。

嗜卧

吕沧洲治一幼女。病嗜卧。颊赤而身不热。诸医皆以为慢惊风。屡进攻风之剂。兼旬不愈。吕切其脉。右关独滑而数。他部大小等而和。因告之曰。女无病。关滑为宿食。意乳母致之。乳母必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风也。及诘其内子。内子曰:乳母近掌酒库钥。窃饮必尽意。使人视之。卧内有数空罂。乃拘其钥。饮以枳 子、葛花。日二三服。而起如常。

惊搐

李寺丞子三岁。病搐。自卯至巳。数医不效。钱乙视之。搐。目右视。大叫哭。李曰。何搐右。钱曰。逆也。李曰。谓何。曰。男为阳。本发左。女为阴。本发右。故男目左视。发搐时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时。右视无声。左视有声。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肺金肝木男目右视。肺胜肝也。金来刑木。二脏相战。故有声也。法当泻其强。补其弱。心实者亦当泻之。肺虚不可泻。肺虚之候。闷乱哽气。长出气。此病男反女。故男治易于女也。假令女发搐。目左视。肺之胜肝者。病在秋。即肺兼旺位。肝不为任。故叫哭。当大泻其肺。然后治心。续肝。所以俱言目反右视者。乃肝主目也。凡搐者。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引见之于目也。钱用泻肝汤泻之。二日不闷乱。当知肺病退。后用地黄丸补肾。三服后。用泻青丸、凉惊丸各二服。凡用泻心肝药。五日方愈。不妄治也。又言肺虚不可泻者何。曰。设令男目左视。木反克金。肝旺胜肺。宜但泻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气极虚,则当补肺。不可泻也。

院使钱公锳。宣德间。治宁阳侯孙。始生九月。患惊悸啼哭而汗。百方莫救。锳最后视疾。乃命坐儿于地。使掬水为戏。惊啼顿止。人问之。曰。时当季春。儿丰衣重帷。不离怀抱。其热郁在内。安能发泄。使之近水则火邪杀。得土气则藏气平。疾愈矣。奚用药为。

石山治一女。六岁。病左手不能举动。三年矣。后复病痫。初用人参、半夏。或效或否汪诊左脉浮洪。右脉颇和。曰。痰热也。令以帛勒肚。取茶子去壳三钱。 碎。以滚汤一碗滤取汁。隔宿勿食。早晨温服。吐痰三碗许。手能举动。痫亦不作。

方荫山治朱氏子。八九岁。寄食外家。以肉汁拌饭啖之。口含饭。未下咽。因疾走颠蹶遂口噤。手足搐动。医治不效。延七日。甚至令人口含开关等药。合其口喷入。仅能开牙关。而四肢搐动。发热昏沉不语如故。脉洪滑。方至。以石膏青黛甘草、陈皮、南星天麻薄荷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兜铃元参、黄芩。加姜一片服。是夜熟寐不动。唯起溺一度。热退身凉脉静。再进一服而愈。

潜村治仙潭孙自范甥慢脾证。痰涎涌盛。咳嗽身热。四肢抽搐自汗。嗜卧露睛。撮空手振。屡进补脾兼消痰逐风药。不应。以方就商于杨。杨曰。此证风自内出。本无可逐。痰因虚动。亦不必消。只补脾土。诸证自退。但据所示兼证,则其面必晃白。眼必散大。舌必胖滑。色必嫩白。颈必软而头必垂矣。曰诚然。然救虚而不应。究何故耶。杨曰。诸证皆属寒而诸方止救虚者也。使天柱未倒。固能取效。尚须除去逐风消痰之品。今颈软头垂,则天柱已倒。而虚上加寒。确有显据。非炮姜肉桂。何以追已去之阳。而苏垂绝之气哉。乃写参附养营汤。嘱之曰。如阻以稚幼无阳。无补阳之法,则百不救一矣。服三剂。竟全愈。次用五味异功散加煨姜、白芍。调理而健。

立斋治一小儿。患痫。吐痰困倦。半晌而苏。诸药不效。年至十三而频发。用肥浓紫河车。生研烂。入人参、当归末捣丸。每服二钱。日进三五服。乳送下。一月渐愈。又佐以八珍汤全愈。

又一儿七岁。发惊痫。令其恣饮人乳。后发渐疏而轻。至十四岁。复发。用乳不效。亦用河车丸数具而愈。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后至二十三岁。复发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而痊。

又治数小儿。皆以补中益气、六君子、六味八味等。汤丸相间用之。皆得全愈。

钱乙治皇子病螈 。国医莫能疗。闻乙有异能。召之。进黄土汤而愈。神宗问此何以能愈此疾。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

江应宿治一富家儿。病手足螈 。延至二十余日转笃。江后至。曰。此气虚也。当大补之。以参、术、归、 、茯、芍、黄连、半夏、甘草。佐以肉桂。助参、 之功。补脾泻肝,一饮遂觉少定。数服而愈。所以知儿病者。左脉滑大。右脉沉弱。似有似无。右手主于气,故曰气分大虚。经所谓土极似木。亢则害。承乃制。脾虚为肝所侮而风生焉。证似乎风。治风无风可治。治惊无惊可疗。治痰无痰可行。主治之法。所谓气行而痰自消。血荣而风自灭矣。见肝之病。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土。治其未病。否则成慢脾风而危殆矣。

黄胆

罗谦甫云。一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令。而蒸热薄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逆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溃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内经云。脾热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岂不信哉。所谓子能令母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又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正谓此也。乃以加减泻黄散主之。方以黄连、茵陈各五分。黄柏、黄芩各四分。茯苓、栀子各三分。泽泻二分。作一服煎。热服食前。一服减半。待五日。再服而愈。内经曰: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栀子之苦寒。止烦除满为佐。湿yin于内。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热为使也。

魏云。阳明为胃土。而方中独泻脾土。故曰:土位之主。其泻以苦。所以清燥汤治痿。用黄连、黄柏。良有以也。治痿独取阳明。不得专主人参、黄耆

癖积

刘仲安治一儿。病癖积。左胁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发热肌瘦。自汗咳嗽。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恶。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病甚危笃。先与沉香海金砂丸。一服。下秽物两三行。次日。合塌气丸服之。十日。复与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气丸。如此互换。服至月余。其癖减半。百日良愈。

明宗室富顺王一孙。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时珍诊之。曰。此癖也。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

震按沉香海金砂丸乃牵牛头末一两。海金砂一钱。沉香、轻粉各一钱。独囊蒜研泥丸之木香塌气丸,乃陈皮去白、萝卜子炒各五钱。草豆蔻、胡椒、木香、青皮各三钱。蝎尾去毒二钱五分。水法丸。所服丸数皆三十丸。多至四五十丸。出东垣十书。

疳积

陈孝廉自述云。其子痘疹后。患疳积病。骨瘦如柴。大便不固。偶得市人传一方。用山楂一两。白酒曲一两。取多年瓦夜壶人中白最多者。将二物装内。炭火 存性。研为细末。每服六分。滚水送下。药未完而病愈。

黄上舍瑶台乃郎。患疳。肚大如箕。足细如管。眼生翳膜遮睛。几不可为。在苏州。得异人传授一方。取鸡蛋七枚。轻去壳。勿损衣膜。以胡黄连一两。川黄连一两。童便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浸透煮熟。令儿服之。遂愈。后以治数儿。无不立效。

江应宿见丁氏儿医。治疳积腹大脚小。翳膜遮睛者。用大虾蟆十数个。打死。置小口缸内。取粪蛆不拘多少。粪清浸养。盛夏三日。春末秋后四五日。以食尽虾蟆为度。为粗麻布袋一方。扎住缸口。倒置活水中。令吐出污秽净。再取新瓦烧红。置蛆于上。烙干。令病儿食之。每服一二钱。后服参苓白术散。而愈。若儿稍大见疑。用炒熟大麦面和少虫作饼或丸看儿大小壮弱。无不验者。

曲背

一女六岁。才发寒热一日。即腰脊中命门穴间骨节肿一块。如大馒头状。高三四寸。自此不能平身而立。绝不能下地走动。已半年。人皆谓背痼疾。莫能治。即以幼科治龟背古方。亦不效。孙东宿曰。此非龟背。盖龟背在上。今在下部。必初年乳母放在地上坐早之过彼时筋骨未坚。坐久而背曲。因受风邪。不觉其渐入骨节间而生痰涎。致令骨节胀满而大不急治之。必成痼疾。今起未久。可用万灵黑虎比天膏贴之。外以晚蚕沙醋炒绢包。于膏上热熨之。一夜熨一次。再以威灵仙为君。加皮乌药红花防风独活水煎服。一月而消其半。骨节柔软。不复肿硬。下地行走如初矣。人皆以为神奇。后三个月。蓦不能行。问之。足膝酸软。载身不起。故不能行。予知其病去而下元虚也。用杜仲、晚蚕沙、五加皮苡仁、当归、牛膝、独活、苍耳子、人参、仙茅。水煎。服二十剂。行动如故。

异证

一儿初如鱼泡。又如水晶。碎则流水。用陀僧罗极细。糁之。一小儿七岁。闻雷则昏倒。不知人事。以人参、当归、麦冬。少入五味熬膏。尽一斤。后闻雷自若。建炎戊申。镇江府民家儿生四岁。暴得腹胀疾。经四月。脐裂。有儿从裂中生。眉目口鼻。人也。但头以下。手足不分。莫辨男女。又出白汁斗余。三日。二子俱死。

有舟人生子。身全无皮。人莫能晓。适吴门葛可久过。众告之。令就岸畔作一坎。置儿其中。以细土隔衾覆之。戒勿动。久而启衾视之。已生皮矣。盖其母怀妊舟中。久不登岸。失受土气故也。

周恭曰。有怀胎即楼居不落地者。生子皆赤肉无皮。亦用此法按危氏得效方。宜用白早米粉干扑。候生皮方止。

相关文章
 海藻
 西医学反自然静脉输液持续冷却人体的危害!
 虎杖苷
 参香散(《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采访到了祝味菊的亲属
 论痘始终顺逆险(计十条)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