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黄煌教授医话:我的大学(二十六)——破译仲景用药的密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写完《中医十大类方》以后,我又开始了张仲景药证的研究。

张仲景药证就是张仲景的用药的依据,是张仲景用药的密码,也可以说是张仲景的临床药物学。要理解经方,必须掌握张仲景药证。但是张仲景历来只有方书,而没有药物书。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过,医生的病大约有两种,一是有药无方,一是有方无药。有药无方,是说没用药没有结构,处方其实是一堆药而已;有方无药,就是不懂变化,不会加减,用的是死方。内行都知道,如果不了解药,就会得有方无药的病。我通过编写《中医十大类方》也感觉到不了解张仲景药证,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经方方证。所以,张仲景用药密码的破译非常重要。

  研究张仲景的用药规律,前人已经进行过探索。值得提的有两位医家。一位是日本的吉益东洞,一位是清代医家邹润安。吉益东洞的研究是根据张仲景方中的药量,分析归纳药证,代表作是《药征》一书,字数不多,分量很重。邹润安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再结合张仲景原文,分析演绎出张仲景用药的规律,经方加一味,减一味,在邹先生看来,都有深意。他的代表作是《本经疏证》。这两书各有特色,前者简约质朴,后者细腻深入。他们的研究思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张仲景药证的研究,还是以原文为材料,分析其原始的主治,并进一步诠释其主治。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也称之为白文,言辞古奥质朴,而且大多是不全表述,初学者一般是难以读懂的。我以前也试着读过,但常常知难而退。但是,随着临床日久,随着对经方后世应用经验的熟悉,对经典原文的认识也渐渐清晰起来。我再一次开始细细翻阅《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起来。我不擅背诵,只能利用工具书反复地检索原文。我那时用的工具书是《伤寒论手册》和《金匮要略手册》,这书编得非常实用,可以从方、从药、从病症、从经、从药量等多角度来检索。同时,还有不少工具书帮助了我,如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上海中医文献馆陶御风先生等编写的《小方辞典》,山东中医学院编写的《方药纵横》等,这些工具书都以详细的文献资料,为我整理研究张仲景药证提供了帮助。
药证考证,首先是弄清每味药主治的原始表述,比如桂枝主治气上冲,麻黄主治黄肿,黄连主治烦热,黄芪主治汗出而肿等。而这些表述,有些张仲景已经提及,有的则是部分提及,有的干脆没有提及。要通过原文的比较分析,把它们找出来。然后,还要说清楚,也就是要对这些原始的质朴的表述进行解释和发挥,要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这就需要临床经验,需要后世应用经验的提示、补充和完善。

  那时,我第一次住进了学校分给我一个小套住房,50平米,七楼,朝东,从阳台上可以眺望远处的紫金山,还可以看到37层的金陵饭店。而且,我第一次购买了电脑,虽然是台286的兼容机,但进行中文的文字处理已经够了。那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卧室的时候,我便起床,然后坐在电脑前,边翻阅《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边思考,键盘随时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兴奋点。

从量证变化上发现张仲景用药的规律,最为有趣。我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同一剂型中的最大用量方,其指征可视为该药药证,一般不错。例如桂枝,最大量方为桂枝加桂汤,桂枝5两,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可见气上冲心是桂枝证。又例如黄连,四两黄连的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而一两黄连的半夏泻心汤、生泻心汤等,只是用于“心下痞”。由此可见,黄连大剂量主治的心中烦,小剂量除痞。还有,大量治疗某症的重症,轻量则治某症的轻症,则此症常常是某药的药证。再比如黄芪,最大量方(5两)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治“黄汗”,而且量很大,“汗沾衣”;而小剂量黄芪方的桂枝加黄芪汤仅用二两,主治“身重汗出已”的黄汗,以及“腰以下无汗出”的黄汗,提示黄芪用于治疗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还有葛根,葛根黄芩黄连汤为葛根的最大量方,用8两,主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利遂不止,指泄泻不止。葛根汤类方中用于下利的有葛根汤。原文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自下利,为未经攻下而大便自然溏薄者,其程度要比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利遂不止”为轻,故用量仅为4两。可见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药证的考证,我发现了张仲景对体质的重视。比如麻黄药证,到底抓什么?是喘?是无汗?是身体痛?是浮肿?后来,我发现一身面目黄肿,才是张仲景的着眼点。再比如,细辛的药证,又到底是什么?是咳喘?是四肢冷?后来根据条文的的考证,认定是恶寒不渴。患者严重的恶寒感,同时还有分泌物清稀,口内无渴感。

张仲景还非常重视疾病,许多药证是兼治证,例如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等。主治是对体质用药,兼治则是对病用药。在对体又对病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甘草,才有效,且安全。同样,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黄肿,是一种体质状态,而兼治的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等症,也必须以有黄肿的前提。
 
  药证的简约明快让人眼前一亮。药证是单味药物使用的指证和证据。说实话,历代中医书很多,但说理有余,说证不足,特别是那些客观性强的应用指证说得不多,所以,读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但在张仲景眼里,很多药物的应用指证非常明确,比如,桂枝主治气上冲,芍药主治挛急,黄连除烦,附子主治脉微细,简单明快,要言不烦。特别是结合后世医家的医案医著,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这些药证细细想去,如饮香茗,其味无穷。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1方次36药,2方次以上6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其中1方次62药,2方次以上55药。我搞的张仲景药证,仅仅是50味,因为必须选择应用方次在2次以上的,这样一来,味数就不多了。但这些药都是临床的常用药,仲景的叙述比较明确。虽说仅50味,但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张仲景记载的药证是真实的,但是,是不全的。就如古代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考古学家仅仅从其一个头盖骨,甚至是一颗牙齿,也要设法复原其全身,甚至推测其生活作息的特点和环境。张仲景的原文也是如此,有的则是一种疾病的某个阶段的描述,有的则是某种体质患有某种疾病后的反应,有的则是某一类疾病的共有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

张仲景药证是药证的基础,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后世的经验的补充。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许多方证,也可以研究唐代的药证;后世各家的医案,也可以研究各家的药证,朱丹溪、叶天士、王清任、张锡纯,等等历代名医,均有其药证。这些用药经验,均是张仲景药证的延续,是中医研究的重要材料。

《张仲景50味药证》初稿出来后,我就给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开始讲座,颇受欢迎。特别是在南京医科大学开始的《张仲景药证》的选修课,引起西医大学生的热捧,竟然选课人数达500人。1998年5月,日本雄浑社出版《张仲景50味药证》日文版。6月,该书中文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很快重印多次,发行量达万册,以后分别于2003年、2009年连续3次再版。出版不久,韩文版出版,改名《伤寒论处方与药证》,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英文版。
[ 此帖被黄煌在2010-11-18 20:17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zhuyuan/]

-------------------
我第一次认识经方,第一次喜欢上经方,第一次买关于【伤寒论】的书籍就是黄老师的《张仲景50味药证》,是1998年6月第一版。

-------------------
咀嚼咀嚼再咀嚼。美,舒适。

-------------------
恩师编写《张仲景50味药证》时,我正随恩师学习,至今还保留恩师当时给我看的样稿。当时恩师的言传身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念及此内心即对恩师产生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是恩师无私的大爱造就了我的经方之路。
[ 此帖被woyunzhai在2010-11-30 22:36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要言不烦!易于掌握!

-------------------
大河感觉,黄先生的药证研究成果,是对仲景用药实践的药学原理的发挥,弥补了本草学中临床药学的空白,是对药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同时我建议将这种成果放进历代药学的整体中去考察,加以比较分析,更能确定其真正的价值。

-------------------
引用第3楼woyunzhai于2010-11-18 21:28发表的  :
恩师编写《张仲景50味药证》时,我正随恩师学习,至今还保留恩师当时给我看的样稿。当时恩师的言传身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念及此内心即对恩师产生无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是恩师无私的大爱造就了我的经方之路。 700)this.width=700;" >

希望大哥的作品也尽早问世!

-------------------
借来了中医十大类方,买了张仲景50味药证,好好学习

-------------------
我的大学(二十六)——破译仲景用药的密码
拜读了,请问这是您的自传吗?
期望能读到更多的美文

-------------------
黄教授,读了您的文章才知道高明的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
还有您的《中医十大类方》和《黄煌经方实用手册.>>
这两本书在卓越网上也一直缺货,我等了很久都没有买到
11月初,特地到广州购书中心找半天也没有找到
我就差这两本了,其他都买全啦

-------------------
正在学习,十大类方和50味药证,颇有收获,感谢黄师!

-------------------
黄煌经方实用手册,中国图书网有售,我刚买的

-------------------
要搞懂药证,需要天赋,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反复修改,还要临床验证。
感谢黄师,让我们学生沿着老师正确的思路和方向,继续研究下去。
我现在研究经方与时方的接轨,注重方,也要开始研究药证,急起直追了。

-------------------
引用第13楼十世遗风于2010-11-19 15:54发表的  :
要搞懂药证,需要天赋,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反复修改,还要临床验证。
感谢黄师,让我们学生沿着老师正确的思路和方向,继续研究下去。
我现在研究经方与时方的接轨,注重方,也要开始研究药证,急起直追了。700)this.width=700;" >
与遗风兄同感!时方中也是有方证的,只不过中医学界太过保守了,只是点对点的传授,并且限于个人经验,既缺乏规范性,又缺乏可重复性,从而使得大量的方证好不容易被发现后又重新丢失,而我从张文选先生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和朱进忠先生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二部书中读到了时方方证的存在,相信如再假以时日,定可与黄师的经方方证相羽翼,从而拓展临床产适应面积。只是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千万不能再保守了!!!


-------------------
我最近还在努力学习中,不过我想把药证和五气结合,

-------------------
黄教授好文章,末学学习了,感恩黄教授!

-------------------
这两本书淘宝上都有。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我已经买了这两本书,确实很好

-------------------
好懂

-------------------
“药证的考证,我发现了张仲景对体质的重视。
药证的简约明快让人眼前一亮。
张仲景药证是药证的基础,后世各家的医案,也可以研究各家的药证,朱丹溪、叶天士、王清任、张锡纯,等等历代名医,均有其药证。这些用药经验,均是张仲景药证的延续,是中医研究的重要材料。”
经验阐述、总分明晰

-------------------
再读黄师大作,幸福啊!

-------------------
老师的书,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我总是把老师的书放在包里随身带着,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翻,受益匪浅。

-------------------
老师的经方手册我也是随身带着,前些日子治一糖尿病足,颇有疗效。

-------------------
认真阅读黄教授的书,  争取更多的把握药证, 方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
读了《张伸景50味药证》才知道原来中药可以这么用,大大提高了临床上对症治疗的准确率。对于方剂的加减不再模棱两可。真的感谢黄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
黄教授好文章,末学学习了,感恩黄教授!

-------------------
  记得黄师曾在50味药证的前言中说,如在阅读此书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必将加深对药证的理解。在《经方手册》中,我们看到了对经方药效的西医药理、病理研究的论述,但很简略。我想,把黄师总结出的药证与中药的药理研究结合起来应该对促进它向纵深发展有很大好处

-------------------
赞一个!

-------------------
方证相应,多言及外少言于内,是知外而知内吗?学习中
相关文章
 我是针灸博,希望与大家交流
 天溪
 紫石丸(《普济方》卷三十二。)
 论方舟子等人否定中医中药的资格
 葛根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兵马司胡同59号萧龙友医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