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我的中医思想体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从初学中基时的N个为什么,到后来的一种默认,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受,再到某一次思考上的磕绊,而重新拿起中基去整理头脑中的那个中医思想体系,那个所谓的中医系统的整体性,却又发现有些东西似乎讲不通,就如现在我想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联系起来,还有气血津液的运输也通过经络联系起来〔虽然课本明确说明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络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真把它们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似乎又不是一件易事,不知道我从这个角度去构建一个中医体系人体循环系统是否可行?也许人们会说我太拘泥于理论,可我总觉得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去指导更深的临床…如何去把中医推广开来…走走停停不断摸索吧

-------------------
刘渡舟关于六经辨证的六经实质∶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脏腑的一些生理病理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外,而经络的疾病也可以传之于脏腑,构成了阴阳表里出入的有机关系。我们在临床上能掌握十二经得生理病理,也就掌握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能在辨证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才会分析和治疗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六经反映了手足经脉与相应脏腑的病变,是脏腑经络的概括!  

-------------------
有疑问说明你有头脑,继续问下去,会有自己的见识。赞一个。

-------------------
有思想,赞一个!

-------------------
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多种侧重点,有从经络理解的,有从六经地面理解的,有从症状理解的,有从方证理解的。
个人认为:
伤寒论是外感病的辨证体系。
金匮要略是内伤病的辨证体系。一个是六经,一个是五脏。以此为基础。参合后世医家形成自身的中医知识体系。
再一个中医认识的人体的生理病理通过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慢慢建立起来。

-------------------
也许我的基础知识太单薄,我总觉得要先建立一个大致的中医体系,再读伤寒论感觉会更深刻,刚学中医时,不是很重视其物质基础,而是用老师给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因为当时问的问题都被老师以中医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理由而无法解释,所以当时就不再多问怕跑偏,现在随着学习的深入,初学中医的那股劲又来啦,我相信其一定有物质基础。比如水涵木,是肾与肝的关系,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产生关系的,还有五行生克也必然有实在的物质基础。对于伤寒论学至此,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也不过是见症对方,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似乎没多大长进。我一直记得你曾说过一学完伤寒论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一直盼着学伤寒,而现在学了却也不见什么意外的收获。而且一次问伤寒老师问题,老师一句照本宣科让我也小小失望了一下,现在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努力背伤寒吧,慢慢悟吧

-------------------
没有啦,我只是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去临床,我特想知道那些名医们是不是心中确实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医体系,因为我从没看过这么一本书清清楚楚的去讲中医,所以又怕知识浅薄的自己会跑偏,所以我会把这当成自己的一个学习方向,同时还要利用头脑中那些默认的知识去学习中医,唉在矛盾中成长吧

-------------------
也不是有思想了,只是一个懵懂的中医学习者的困惑而已

-------------------
有些东西想将其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几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中医几千年来就没有一个人将她彻底弄清过,不同的人经过久思之后,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导致中医出现八大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的理论运用于临床都能治好病,也就是都正确。就如同1+1一样,1+1究竟等于几,在数学上肯定等于2。但在现实生活中,1+1绝对能等于1,也能等于3,甚至可以等于除负数以外的数,都能找到证明。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事物,相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相对于另外一种情况就不通了。
   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千之万之,不可胜数,说大了,包乎天地,说白了,一句废话,因为什么都没说清楚,就是事物相对的两面,看你怎样运用

-------------------
个人认为,中医的经络体系与五行内脏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比如脾脏体系,就包含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而不是只对应脾经。另外脏器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作用,已不仅仅是经络体系在起作用,还有血液循环体系及激素调节体系。这样,结合起来解释中医中的病理生理现象,才能比较流畅自如。单从经络体系入手,无法形成完美解释及理论。
中医要能发展,能传承,必须把这个体系理清楚,虽然很费力,但并非没有可能。

-------------------
首先我很高兴你跟我一样有着对追求完整清晰中医体系的热情,其次我觉得你说的血液循环和激素是西医的概念不应该和这牵扯到一起,而且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啊。还有你说的脾脏系统我不知道是指什么,请解释一下。还有五行脏腑与经络必然有联系,否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实现的呢?我对经络也不是很了解呢,只是中基上的那点蜻蜓点水,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

-------------------
引用第5楼XZYNO.1于2011-04-26 17:50发表的 回 4楼(cheche698) 的帖子 :
也许我的基础知识太单薄,我总觉得要先建立一个大致的中医体系,再读伤寒论感觉会更深刻,刚学中医时,不是很重视其物质基础,而是用老师给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因为当时问的问题都被老师以中医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理由而无法解释,所以当时就不再多问怕跑偏,现在随着学习的深入,初学中医的那股劲又来啦,我相信其一定有物质基础。比如水涵木,是肾与肝的关系,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产生关系的,还有五行生克也必然有实在的物质基础。对于伤寒论学至此,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也不过是见症对方,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似乎没多大长进。我一直记得你曾说过一学完伤寒论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一直盼着学伤寒,而现在学了却也不见什么意外的收获。而且一次问伤寒老师问题,老师一句照本宣科让我也小小失望了一下,现在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努力背伤寒吧,慢慢悟吧 700)this.width=700;" >

我的解释如下:1.伤寒论体系本身即是一个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模型。2.中医所认知的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功能的认知,以此出发可以证知它的客观性,但中医不是把握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是以物质基础为出发点寻找功能的联系。即所谓的脏与象的关系。比如体质,舌,脉所表现的象。如舌苔水滑表明的是体内水液过多的湿象,反之舌燥则是体内津液不足之象。又如桂枝体质多脉弦脉弱,内向,多疑,它是一种临证后的直觉。3.有关伤寒论的有是证用是药。我个人认为有一些禅宗的味道,包括黄煌老师的体质与药证方证的相合,我也觉得是不立文字解释,直指其功用。大致意思可以说,这个客观的东西告诉你了,至于你怎么悟到是法法可通的。

-------------------
引用第9楼此岸彼岸于2011-04-26 20:54发表的  :
个人认为,中医的经络体系与五行内脏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比如脾脏体系,就包含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而不是只对应脾经。另外脏器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作用,已不仅仅是经络体系在起作用,还有血液循环体系及激素调节体系。这样,结合起来解释中医中的病理生理现象,才能比较流畅自如。单从经络体系入手,无法形成完美解释及理论。
中医要能发展,能传承,必须把这个体系理清楚,虽然很费力,但并非没有可能。 700)this.width=700;" >

我也有同感,因为古代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内经中有些篇章可以做为学术论文,但不可以做定论。有时觉得汲取其中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对中医的学习。中医是每一个中医人对于世界及人体的感悟,它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及内证色彩。就象同是一客观的庐山,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

-------------------
中医就是中医,自己的理论能解释自己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想多了你就会迷惑!

-------------------
引用第10楼XZYNO.1于2011-04-26 21:56发表的 回 9楼(此岸彼岸) 的帖子 :
首先我很高兴你跟我一样有着对追求完整清晰中医体系的热情,其次我觉得你说的血液循环和激素是西医的概念不应该和这牵扯到一起,而且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啊。还有你说的脾脏系统我不知道是指什么,请解释一下。还有五行脏腑与经络必然有联系,否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实现的呢?我对经络也不是很了解呢,只是中基上的那点蜻蜓点水,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 700)this.width=700;" >



1、中医五行理论或者说脏器理论里的脾和经络理论里的脾经,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它脏器和经络的重合度高一些。只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而没有具体的对应该物体,表示的是一系列功能的集合体。
2、仅仅用经络理论无法把脏器理论中的各个脏器之间的影响解释清楚,所以,引入了西医的一些理论。我认为这是中医的历史局限性引起的。因为中医无法观察到人体内部微观活动,导致只能从宏观角度抽象出一些理论。而且中医更擅长于解决气的运行规律,而不擅长解释血的的具体规律。
3、中医要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忌诲引入西医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在研究人体,同一个人体,本质是相同的。角度不同,但最终能形成统一的理论。

-------------------
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中医思想体系,只能是一个医匠,不能成为医家。
相关文章
 国人体质一代不如一代
 求指点:南京地区种植什么中药材有市场前景
 青苔散(《洞天奥旨》卷十六。)
 五运六气 要点摘录(源于任应秋)
 妙用《小柴胡、板蓝根、罗汉果冲剂》治疗孩
 鸡舌丹(《中国接骨图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