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重症辨析:治疗风湿病常用三味中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赵东奇


现代医学的风湿病相当于中医里的“痹证”,是一大类有关结缔组织病及骨与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疾病的总称,其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而且缺乏特效药,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相对来说,中医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疗效较为满意,副作用也较少。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以下三味中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穿山龙 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味苦,性平,入肺、肝、脾经,别名甚多,有过山龙、穿龙骨、穿山骨、金刚骨等,《中华本草》载其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定喘,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胸痹心痛慢性支气管炎、跌打损伤、肿等。本品是近30年来从民间搜集而逐步广泛应用的,有报道,用穿山龙注射液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率达89%。要取得较好的疗效,本品用量需40-50克,30克以下往往收效不著。因其性平,所以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



川乌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乌头煎”治寒疝之方,因其辛温大热,具有较强的温经散寒、镇痛蠲痹之功,是治疗“痹症”的较佳药物,凡寒证、痛证,必用本品。用量一般为6-15克,部分寒证,可加大剂量,以不超过30克为是。


对“痹症”偏热者,可伍以甘寒之品,如寒水石知母,以制其偏;但舌红、脉弦大之阴虚内热者,则不宜用之。本品有毒,宜用制川乌为妥,如用生者,必先煎2个小时,以减其毒。如服用后出现头昏、舌麻、流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减缓,是乌头碱中毒之征,必须立即停服,并用绿豆、干甘草煎服,以解其毒。孕妇忌用。



鬼箭 又名卫矛,《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苦,性寒,善入血分,可破血通络、解毒消肿、蠲痹止痛,称其“(可)除邪,杀鬼蛊疰”,指出它能治疗瘀血阻络而导致的诸多疑难杂证。因此,对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应用。用量一般15克左右,体实者可用至30克,也有的书中,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中用其治风湿病方,用量可达60-90克。但气血亏虚,或有出血倾向,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孕期,则不宜应用。


以上三味药在风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穿山龙性平,诸症均可用之;寒证配以川乌,热证佐以鬼箭羽,寒热夹杂则并用之,结合辨证论治,有相得益彰之功。

来源:大众卫生报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相关文章
 【幽默】眼界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头临泣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五香散(《圣惠》卷六十)
 乳母流气饮(《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