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伤寒论》中的六经实为六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 石应轩  河南省偃师石家庄卫生所

  《伤寒论》的六经及方证理论不同于《内经》的六经理论,是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文化根源相同,阴阳、八纲概念相同,但其六经实质有了明确变化,有其明显特点。
  

(一)《伤寒论》六经来自八纲:我国古代用《易经》、六经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医学当亦不例外,我们虽不能确知张仲景为什么用六经名,但通过分析仲景全书的内容,考证《伤寒论》的撰成,可知《伤寒论》的方证,主要来自《汤液经法》。其书详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伤寒》舍弃了脏腑辨证,主用八纲辨证。如《汤液经法》中有五脏大小补泻方39方证,张仲景撰用了这些方证于《伤寒论》中,其方证名不用脏腑名,“但以某药之,以推主为识之义耳。”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论》改称四逆汤,看其方名即知该方药温热,治里寒四逆证为主。即注重病症的八纲特点,而不是脏腑功能。
  

(二)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引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其确凿的证明是《伤寒论》的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其前的八纲辨证只有表、里概念,正是由于张仲景把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加入八纲辨证中,才产生了六经和六经辨证。
  张仲景由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使病位变为三,创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恰好顺应了老子一生二、地法天、人数三──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也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六经名亦可能即缘于此,但六经的实际内容,当主要是张仲景所总结的提纲和各方证。
  

(三)凸显八纲概念:《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和少阴、太阴、厥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这些证是用八纲表述的证。基于八纲的说明,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
  
这里要明确的是,仲景的六经证、伤寒、中风、温病……都是依据人体发病后的症状反应来判定,即不论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是哪种,侵犯人体后,正邪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而不是依据感受什么邪而患什么病(证)。如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依据受了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有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又如阳明病的判定,主要依据胃家实,而不是感受热邪或燥邪。
  
简而言之,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即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其证则为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六经者。概括地说,《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即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形成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通过问、望、闻、切,把患者的症状反应归纳整理,辨清六经所属,再进一步辨方证,实施方药对证的治疗,便是经方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太阳病的实质即病位在表的阳热实证,简称表阳证,治疗主要为发汗解表,主要方证为桂枝汤、麻黄汤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阳明病的实质即病位在里的里热实证,简称里阳证,治疗原则为清解里实热,主要方证为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少阳病的实质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实热证,简称半表半里阳证,治疗原则为和解半表半里热,主要方证为小柴胡汤黄芩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少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表的阴寒虚证,简称表阴证,治疗原则为温阳强壮发表,主要方证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太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里的阴寒虚证,简称里阴证,治疗原则为温里强壮,主要方证为理中汤、四逆汤等加减的诸多方证;厥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寒虚证,简称为半表半里阴证,治疗原则为温下清上和解半表半里,主要方证为乌梅丸、柴胡桂枝干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可能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与六经气化有关,遂称之为六经。然读透仲景全书,可知确实与经络无关。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不过为便于对照仲景原文研究,沿用其名亦未尝不可。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
  
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经“病”和六经“证”的概念问题,即仲景论述六经都用“……之为病”开首,虽称之为病,实际是证。但后世有不少注家视之为病,即为某一特定专病,如太阳病为太阳经络脏腑病。因而亦强引五运六气学说,如于论中加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张志聪注解谓:“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乍看五运六气推理貌似合情合理,但临床谁见过,本来是太阳病证在中午解呢?临床却常见晚上发作太阳病证,覆被而卧、或饮开水而解,其不愈者,第二天症状已变,出现口苦、咽干、或汗出不恶寒,变为少阳病证或阳明病证,哪见待到巳午未解呢?这里关键是把《伤寒论》的六经病,看成了六种具体的病。要知太阳病并不是指某一个别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一般常见证,有如感冒、流感、肺炎、SARS、伤寒、肠炎等等,于初发病时经常出现的证候。而随着时间的变化、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变化,其证则在变化,有的可能变为少阳病(证)、有的可能变为阳明病(证)、有的可能变为太阴病(证)……并不是说患了太阳病多少天后仍叫太阳病,其病愈偏要等到巳至未。此之理在《伤寒论》原文多有说明,如第97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是说原本是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服小柴胡汤后,出现口渴即不再属少阳病,而属阳明病了。如是少阳胆经病,其本病就可能有口渴,又不论原发病时有无口渴皆叫少阳胆病,治疗后出现了口渴仍叫少阳胆病,显然与仲景所称少阳病不同。仲景所称少阳病和阳明病的判定,不是根据病在少阳胆腑和经络,而是根据症状表现、反应。实际《伤寒论》的六经,实为六证,这样自然没必要用五运六气来推理了,六经病证的概念如能取得共识,那么对六经实质的认识也就容易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5/10 11:10 编辑 www.med126.com]
-----------其实六经代表的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对初学者来来说,可以直接理解成1,2,3,4,5,6即可,主要是要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证,才能学会经方的应用。
相关文章
 [漢唐中醫]如何帶小寶貝
 当归散(《儒门事亲》卷十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进展
 取穴
 上清拨云丸(《玉案》卷三)
 小儿发烧,唇绯红,汗出热不解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