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民间中医刘福山先生自学传记(连载中)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文的主人公是我的父亲刘福生先生。写先生的自学之路,是为了给各位中医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些许参考,先生的自学方式肯定不适合你,但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每个人学习情况都不尽相同,更何况还有时代的差异。本人才疏学浅,文字功底薄弱,若写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    先生出生于1954年,为家中长子,自幼体弱多病,那个时代十分的缺医少药,尤其是农村,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乱葬岗”,这种地方一般是小孩子没养活(多是生病致死),然后集中扔到一个地方,或沟渠、或山坳等地。其时主要的病种就是炎症,小孩生疮是常事,肺炎致死者居多,那个时代农村的抗生素很少、很珍贵,当然也很救命,几只4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救一个孩子的性命,与现在的动辄数百万单位,或是来了就上头孢之类的情况相去甚远,可惜好多偏远的、没有药的农村孩子还是被送到乱葬岗了。
---    据先生讲,小时候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伙伴,经常生疮(),主要原因当然是不讲卫生,大人们整天搞生产,忙的一塌糊涂,根本不顾得给孩子讲讲卫生,那个时候有个土办法治疗疮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腌制咸菜的大缸,从缸里弄点咸汤摸在那些已经溃破流水的疮上,这个方法十分的受罪,要求一个人按住孩子,一个人“往伤口里撒盐”,有时候小孩都能疼的哭昏过去,但是没办法,只能这样做,撒几次也就治好了。
    后来自己学医了,就又想出了个好办法,趁夏天的时候多捉一些蟾,在村卫生室里焙干、研末,内服外用,准备给村里生疮的孩子使用,效果很不错。那个时候村里卫生室的经费有限,所有农民都入合作医疗,逼的卫生所的大夫们自己上山采药,自己想简单又实用且省钱的办法给老百姓用,这个方法就是在卫生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的,当然自己肯定是用不上了。
    现今这种做法已经不复存在了,诊所和医院都用上大处方了,而且有越用越大的趋势了,为老百姓省钱的做法好像已经看不到了,简便廉验的方法越来越少了。
---    先生小学毕业后,升级到初中,刚学了2个多月便辍学了,那个时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下学,到生产队工作,挣工分以补贴家用,先生又是家中长子,底下有2个弟弟1个妹妹,这种家庭条件也不容先生继续上学了,下学后先生被分配到生产队推小车,大概工作了2年,到了15岁的时候,县里响应党的号召培养赤脚医生,先生被派到乡镇学习1个月,仅仅就这1个月的时间,先生从此踏上了从医之路。
    学习完毕,便回到村卫生所开始工作了,其时村卫生所已经有2位大夫了,与我们现在的毕业生不同,中专毕业得3年,大学本科得5年,可想而知1个月能学到什么?现在是医护分开,当年的赤脚医生要求自己身兼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要学会看病、处方、配药、打针等等,这些可不是在1个月里就能精通熟练的,关键还是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锻炼。
    而很尴尬的是,因为是初学、太年轻,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找先生看病,都是找其余2位大夫,先生做的是打针、配药、上山采药等工作,闲暇看书学习,每天夜里,先生都是熬夜到下1点,计划经济火油都是配给的,每年每家多少火油是一定的,用尽了是没有地方买的,以至于我的奶奶每晚都要念叨她的火油,这种学习状态下,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患上了神经衰弱。
---    在村卫生所工作了几个月,先生也逐渐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在乡镇学习的时候带回来2本书——《半农半医教材》和《注射剂知识》,自己借阅别人的《中医基础理论》,这就组成了先生初学的全部,在这期间有件事情为先生赢得了不错的声誉。
    处理医疗垃圾的时候,不小心先生的左脚踩在了较大的碎玻璃片上,卫生所里有几个村民,见状感紧扶到治疗床上,其时就先生一个人值班,另外2位大夫外出采购还未回来,查看伤口有1cm多长,只有缝合才能止血,先生只能自己动手,双氧水冲洗,普鲁卡因局麻后,先生便自己缝合自己的伤口了,这个部位有点蹩脚,但最后还是处理好了,后来看先生自己缝合的几位村民便宣传开了,也因此先生争取了村民的好感——初生牛犊不怕虎,来找先生看病的村民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为先生的从医实践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    在村卫生所工作了4年,正好也到了18周岁,到了参军的年龄,先生报名参军,并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部队,前半年参加军事训练,到了后半年,部队要建设营房,所有部队都要到老乡家去借宿,先生所在的8班主要负责上山采石,用于打地基,而先生在7班的一位姓的老乡所借住的这家主妇常年胃痛,老乡好心的告诉说,大嫂我在8班的老乡小刘在老家是医生,你让他给你看看,有病乱求医,说不定能治好呢,看你太受罪了,整天疼也不能做事情,就这样这位大嫂找到先生,先生给开的处方是厚朴温中汤加减,用理气温胃散寒之法,1付药后,疼痛明显减轻,6付药后多年的胃痛病就这样好了,能出门上山了,村里人奇之,都知道她多年不出门,去看过好多地方也没有治好自己的胃病,竟然被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治好了,自此这个村庄的好多老百姓便来找先生看病,据先生讲,可能是自己运气好,居然治一个好一个,慢慢的周围村的人或用推车推着,或人掺扶着,也来找先生看病。
---    知道先生能治病,且治病效果好的人越来越多,先生也开始忙了起来,每天上午和下午要去上工,中午回来的时候,门外等侯看病的人就自觉排好队,挨个请先生看病。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看病有个特点,就是不收任何费用,解放军是要学习雷锋的o(∩_∩)o,而且农村缺医少药,军民关系相当融洽,老百姓信任解放军,所以老百姓喜欢找解放军医生看病,医患关系可想而知,可不像现在的医患关系这么差。也因此看好病的老百姓十分感谢先生,有时候给先生盒烟,先生不抽烟,就把烟给罗班长抽,等中午看完病,已经1点多了,很快就要上工了,先生匆匆吃点饭,也不能休息,下午下了工,情况亦是如此。罗班长看先生忙的连饭都吃不上,就经常帮先生打饭,晚上站岗的时候,吩咐士兵,空出先生,不让先生站岗,好让先生多休息。几轮岗下了,排长发现少个站岗的,因为罗班长是个8年老兵,除了排长,他资历最长,就问他小罗是不是你不站岗,罗班长以实情相告,说先生既要上工还要看病,因此就不让其站岗了,排长也默认了这个做法,自此在部队驻村期间,先生晚上就不用站岗了。
---      那个年代的解放军部队是一个不埋没人才的集体,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总有发挥的地方,先生的机遇源自于为营长看病,当然这与先生以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有一次营长下连队开会,会议休息期间,连指导员悄悄跟营长说,“营长,我们连有位老中医,看病可好了”,接着说了些先生在连队和驻村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找先生看病的经历,营长听完说,“嗷,是吗?叫他来给我看看”,先生来到营长身边,营长面无表情,伸过自己的一只胳膊,先生开始把脉,然后说营长的病症,看完说完问营长“营长,我说的符不符合你的病情”,营长一句“奥”,结束了这次诊病,然后继续开会,先生下课后心里老犯嘀咕,营长也没说对不对,不知道看的怎么样?
---      给营长看完病,到了晚上的时候,营长的通讯员来找先生,说营长让先生今天晚饭后去找他,这位通讯员姓李,是先生的老乡,先生就开玩笑的问他知不知道找他什么事情,讲点内幕?李说不知道啊,只是听营长说过一句,“昂,没想到某连(先生所在的连队)还有这么块人才,没看出来啊......”,先生一听这话,知道先前给营长看病是看对了,去营长那里肯定是好事没错,果不其然,先生到了营长那里,营长又是给糖吃,又是给烟抽,最后说,“小刘,我家属关节疼,好多年了,你明天到县城去给她看看,跟你班长说一声就行了,不用到连队去请假”,先生说不知道营长家在什么位置,营长指示小唐(大概是勤务员)带先生去给营长夫人看病。
---      第二天,先生便跟随小唐去营长家了,营长夫人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人朴实随和,说起自己的病情,大概是在5年前,还在老家的时候,忙完地里的庄家活,便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巧的是刚刚雨过几天,路上还有泥潭,正好被石头拌到,摔倒在泥潭里,附近有水塘,便过去洗了洗腿脚,时值秋末,水很冷,洗完后还站在水里把自己从山上带回的萝卜也洗了洗,自此以后,便落下了腿疼病,没到天寒季节便感到双腿发冷、发麻,吃了好多药也没怎么顶事,就一直拖到现在。先生四诊过后,判断其为寒痹证,乃劳累后,受凉所致,方用乌豆汤,先服3剂,药物的具体克数,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先生看完病后,时间还早,就到县城新华书店看书买书了,那个时候只有县城才有书店,要不是借此机会来到县城,一年之中还真不知道能来几次县城,买几次书呢,4年兵役,先生的补贴除了邮寄给家里的,全买了医学书籍。
      买了书后,先生就回连队了,打算3天营长夫人服完药后,再去县城给调方,且不用请假,这是营长批准的,可是第二天,营长夫人服完第1剂药后,就来到连队找先生了。
相关文章
 学习中医从哪里入手?【转帖】
 麻仁龙胆丸(《伤寒总病论》卷三。)
 《脾胃论》
 86岁老中医义诊26年
 黄连散(《圣惠》卷十一。)
 母亲63岁得过肾病,身体不好如何调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