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谈中医如何认识人体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2/2/2 10:24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如果把人身比喻为一个活动的精密的机器,而医生就恰如一个修理工,要当一个好的修理工,那么首先要了解这个机器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否则,修理就无从谈起。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治病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文字记载而言,真实情况有可能更久远。中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它确实具有治病救人的功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信服。中医能起到这个作用,必然有它合理的内核。其理有《黄帝内经》,其法有《伤寒杂病论》,其方有《汤液经方》、《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其药有《神农本草经》等等经典著作,古时名医大家无不精通这些经典,于中医可以这样说,要成大医必须精通这些经典,但仅仅知道这些经典不一定能成大医。而中医对人身的认识和理解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这部书中,它是中医经典之首,是中医的源头,它包涵了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它是中医的主干,中医几千年的历史验证了它的合理内涵,后世中医,都是在其基础上的应用与发展。有人会说,难道几千年来,就没有人能超越它吗?我只能说,它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众多医家,也就是人身修理师,都集聚在这主干下开枝散叶,成就了中医这棵大树。我们现在根椐《黄帝内经》,再结合其它中医理论中的相关内容,来看看中医是乍么认识人体的。

我这儿提人身而不是人体,是因为人包含了人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二层相互结合,缺一不能成其为人。

《内经.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内经》是体例是问答式的,是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及其弟子关于生命与疾病的问答,很多宗教经典也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并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我们现在感到内经难懂,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变迁的缘故,在其成收年代,它就是当时的白话文。当然这个白话文相当精练,不象现在的文章口水话太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我想知道人最初生(形成胚胎)的时候,是以什么元气打基础?以什么立为栏楯?失去什么会死?得到什么会生?岐伯说: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这名话不用翻译,但传达的信息却十分丰富。人的基础就是人的身体,岐伯告诉你的是,决定你身体的那个基础来源于母亲。老百姓俗称“母肥子壮”,即是因此而言。这个“楯”呢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建的房子的栅栏,他带个木字边,他这边是个盾牌的“盾”,意思就是说保卫自己,引申为规范和原则,有了规范和原则才能具备与人打交道的分寸,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而这个规范和原则往往来自于性格与习性,而这部分呢,多来自于父亲。


失神者死,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精神,但古文中精是精神是神,我们一说中医,大家就会联想到阴阳五行理论,其实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理论源头,那就是精气神理论,现在在道家里面说得多,而道家是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本来也是道家的鼻祖,道家祖尊黄帝、老子,所以又叫黄老之术。大家都知道道家候练的其本方法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又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神实际是两样东西,我们现在习惯了精神二字联读,其义主要是神的成分。这个神,并不神秘,我们人人都有,也知道它有,但看不见摸不着,它产生意识,思维,指挥我们的语言,行动。精神二字联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它实际上是精气神的简称,我们看一个人,如果他精气旺,我们就觉得他很有神,如果他精气弱,我们就觉得他萎靡不振,二目无神。眼睛是聚集人体精华之气,也是神的显示之处,所以精气神的情况会从中表现出来。但精气旺并不等同于神旺,精气旺只是基础,要转化为神才能神旺,如果转化不好,或转化受阻,则神不一定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转化不好;身体健康,头脑痴呆是转化受阻,植物人就是这一类。按中医的观点,神藏在人的心里(神舍心),即以人的心为大本营,但它是全身的主宰,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就象君主一样,神明就是那儿出来的,如果神——明白显达,在其管理下,一切都很安定。如果神弱无力,全身十二宫(十二脏腑)都危险了。可见这个神有多重要,弱一点都不行,如果失去了又如何呢?黄帝这个老师岐伯说得很明白:失神者死!依据传统的概念,把人的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但后来发现并不准确,常常有死而复生的情况发生。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这些都有道理,又不完全对,因为心也好,脑也好,神经也好,都是神产生、居住、工作和运行的地方,并不是神本身。这些物质的器官失了神,就会停止工作,回了神又会再工作,条件是没有彻底损坏。心脏结实一点,停止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回神后可能又会恢复工作;大脑要娇嫩得多,失神停摆后不久,脑细胞很快就坏掉了,神回不了,或回了神也不能恢复运行。


---说的很好!
---《内经.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
岐伯告诉你的是,决定你身体的那个基础来源于母亲。老百姓俗称“母肥子壮”,即是因此而言。这个“楯”呢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建的房子的栅栏,他带个木字边,他这边是个盾牌的“盾”,意思就是说保卫自己,引申为规范和原则,有了规范和原则才能具备与人打交道的分寸,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而这个规范和原则往往来自于性格与习性,而这部分呢,多来自于父亲。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眼睛是聚集人体精华之气,也是神的显示之处,所以精气神的情况会从中表现出来。但精气旺并不等同于神旺,精气旺只是基础,要转化为神才能神旺,如果转化不好,或转化受阻,则神不一定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转化不好;身体健康,头脑痴呆是转化受阻,植物人就是这一类。

如何转化?
---受教了
---写得真好!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3/5/30 22:51 编辑 www.med126.com

怎样才算真的死了?

    神不只是在心脏和大脑,他全身主宰,所以全身都在。神是怎样运作和管理全身的呢,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佛学的观点,神和心古人有时是通用的,佛家认为一心可化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陀那识。能看是眼识,能听是耳识,能闻是鼻识,能尝是舌识,能触摸和有体感是身识,能寻找、分析、思维、指挥行动是意识,能判断、决择、执着己身的是未那识,能贮藏知识和记忆而永不丢失,又能持身的是阿陀那识。八识以意识为中心运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失掉了,人不能说不能动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尝不能闻,但意识还清楚,心里知道,是全瘫;再进一步意识没了,心脏和脑干还在工作,是植物人,执着于己身的未那识还在运行。再进一步心脑停止,未那识去了,死了吗?还差点。肉体和器官还会存活一段时间,有用的部分移植到活人身上,还会起作用,因为第八识阿陀那识还没去。再进一步,肉体全坏了,阿陀那识离去了,这个人才算全死透了。中国古时,人死要在家里放三天才下葬,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那时判断死亡可能多是以呼吸或心脏停止为准的,三天内或许有人会死去活来,不过到了三天以上就基本没这个可能了,可以放心下葬了。现代医学界把脑干死亡12小时判断为死亡,这个也完全可行,脑干要娇嫩得多,死后12小时也没可能再恢复过来了,那就是真死了,即使其它器官复活了也没用,因为完整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尚无法移植。

    所以,中医两年多年的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失神者死”一语中的,说出了死亡的根本,比现在的科学还科学。知道了失神者死,下一句得神者生似乎就好理解了。字面理解,得神即有神,有神就有生命嘛。但得神和有神意思有所不同,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在里面,得神有如何得神,如何养神的问题,这儿暂不作讨论。

    讨论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神对人的重要性,它决定人的身死,也决定人的健康,所以《内经.灵枢》最高的针法是治神针法,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内经.素问》言四季调神而不是四季养生,当然说四季养生也对,但养生的目的是调神。如此说来,好象是把神搞定了,就一切OK了,为什么这么神,那是因为神与气血、营卫、五脏、魂魄等紧密相关。

相关文章
 对初学者对虚寒,阴虚,阳虚等名词认识问题
 补气汤(《脉症正宗》卷一)
 发帖总结儿子几次被我误治经历,请先生们指
 烧弓弦散(《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求解
 广东骨伤科名医何竹林跌打风湿药酒方、跌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