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附子炮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附子炮制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炮制方法】

  一、净制 盐附子 除去杂质及表面盐霜(《规范》)。取盐附子,加水浸泡至盐尽为度(《集成》)。

  二、切制 切薄片,晒干(《药典85》)。除去皮、脐,切片(《药典63》)。蒸逐后切极薄的须刀片、晒干(《河南》)。

  三、炮炙

  1.淡附片

  (1)黑豆甘草制 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盐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药典85》)。

  (2)豆腐煮制 将原药(成附子)洗净,漂2-3天(漂时夏天防腐,冬天防冻),每天换水1-2次,捞起,对切开,再漂1-2天,每天换水1-2次,去尽咸味,取出。用豆腐同煮,至口嚼无麻感,取出摊凉(防裂),除去豆腐,晒至半干,切极薄片,干燥,筛去发屑。每咸附子10kg,用豆腐1kg(《上海》)。

  (3)甘草、黑豆煮、麦麸吸制 取盐附子,大小个分开,放于缸内,用水浸漂,春秋季漂7-10天,每日换水2次,夏季可适当缩短,防晒,冬季可适当延长,防冻,漂至盐尽,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另取甘草、黑豆与水共置锅中,煮至黑豆烂后去渣,再投入漂好的附子,煮透至汁尽,取出晾凉,刮去皮,劈为两半,再拌入麦麸使附子水分渗出约4-5天麸易从附子上脱落时,取出,去净麦麸,切3mm片,晒干。每附子10kg,用黑豆1kg,甘草0.3kg(《黑龙江》)。

  2.炮附片

  (1)沙炮 取沙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附片;不断翻动,烫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药典85》)。

  (2)火炮 取附子,用水洗净,浸泡1夜,除去皮、脐,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用汤浸1-3天,捞出蒸熟,再焙至7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取出,放凉即得;或置铁丝网上在炽炭上反复炮至微鼓裂、倒出,放凉即得(《药典63》)。

  (3)烤制 将已漂净沥干的附片均匀铺放铁丝筛内,置灶内烘烤,每次烘烤约一刻钟左右,取出摊凉,待水分渗出,内外湿度均匀,再烘烤,反复数次,烤至近干时,置烘柜内烘干。再取出、放凉、筛去灰屑即得(《湖南》)。

  3.附片

  (1)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药典85》)。

  (2)蒸制 取白附片、黑顺片,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或置笼内蒸透后切极薄的顶刀片,晒干(《河南》)。

  (3)煮制 取产地加工的黑附瓣(黑顺片)置锅内,加水煮约1小时或用水浸泡1-2小时,取出稍晒后,再焖至内外湿度一致,切片(《北京》)。

  (4)甘草制 取黑附子瓣择净沙石杂质,大小个分开。将锅内放入清水,取净甘草倒入锅内,加热熬煮,将煮液掏出过滤,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捞出残渣去掉,取两次甘草煮液混合倒人锅内加热至沸。再取泡好黑附子瓣置锅内与甘草汤同煮,随时翻动,煮约2-3小时至透,切开,以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晾个至6-7成干,摊润至内外软硬适宜为度。切1mm片。摊开烘干或晒干。筛去碎末择净杂质即得。每净黑附子瓣10kg,用甘草0.6kg(《天津》)。

  4.制附片

  (1)蒸制 取已漂净沥干的附片,蒸约4-5小时,取出,放篾垫上,摊开,散去热气后,均匀摊放烘筛内(勿重叠)烘烤,至有吱吱响声时取出放凉使水分渗出再烘烤,反复烘烤至全干,筛去灰屑即得(《湖南》)。

  (2)矾水煮制 取盐附子,用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置锅内与白研加水煮透,至切开后初尝无麻辣味,久嚼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煮透取出,晾晒,反复焖润至透,切片晒干。每盐附子100kg,用白矾20kg(《辽宁》)。

  (3)甘草、黑豆、矾水共煮制 取净附子,大小分开,分别用清水浸漂,每天换水1次,夏季2次,换水时翻动,至口尝微分麻辣感为度,取出,晾至6成干。再与熬好的甘草、黑豆、白矾水共煮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微晾,切片(片厚1.5mm)晒干。每净附子100kg,用甘草8kg,黑豆10kg,白矾2kg(《内蒙》)。

  (4)卤水煮、蒸制 将鲜附子去净须根,大小个分开,洗净泥土,及时浸入配好的卤水内浸泡7-10天,不断搅拌,泡好后贮于池内。将浸泡好的附子捞出后,用原泡附子的卤水煮(水烧开后放入附子;开锅后再煮50-10分钟),煮至尾部发软,内无白心动时捞出,立即用清水浸泡1昼夜,捞出后切顺片。切片后用清水泡4-5大,每隔1天换1次水,每天搅拌2-3次,最后用清水冲至稍有麻辣味为止。将泡好的片子,蒸12小时左右,摊开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每鲜附子100kg,用卤水65kg,加水35kg(《河北》)。

  (5)甘草煮制 将锅内放入清水,取净甘草倒入锅内,加热熬煮,将煮液捞出过滤,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捞出残渣去掉,取2次甘草煮液混合倒入锅内,加热至沸,取泡好附子置锅内与甘草汤同煮,随时翻动煮约2-3小时至透,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待凉,刮去外皮,每个切成2块即为黑附于瓣。焖润:取黑附子瓣,堆润至透,晾个至6-7成干,堆润至内外软硬适宜为度。每净附子10kg,用甘草0.6kg(《天津》)。

  (6)姜制

  ①鲜姜煮 取泡过的附子与鲜姜同煮2-3小时,晾半干,润1-2天,切1mm厚的细条片,晾干。每附子片10kg,用鲜姜1.25kg(《集成》)。

  ①生姜蒸 取泡过的附子与生姜层层相隔铺好,在甑内蒸16-18小时,或蒸至无麻味,晒干切片即可。每附子10kg,用生姜1kg(《集成》)。

  ③生姜汁蒸 如来货是已加工好的熟附片,则拣去杂质,整理洁净即可。如来货是盐附子,则将盐附子洗净,用清水浸12小时,除去皮、脐,顺切成3mm厚片。再用清水漂3天,每天换水3次,换水时用木棒轻轻搅动,泻清旧水,注入清水。至附子的盐分漂净,捞起,晾6成干,加入姜汁水(每100kg盐附子,用老生姜10kg榨汁,姜渣加适量水煎取浓汤与姜汁混合),拌匀,润渍约8小时,使吸尽姜汁水,蒸上汽4-6小时至熟透,取出干燥即成(《广东》)。

  (7)黑豆制

  ①黑豆煮 先将黑豆加热煮沸或至黑豆膨胀时,加入附子继续煮全熟透或水尽为度,晒干;或再切0.7mm厚的片,晾干。每附子瓣10kg,用黑豆1kg(《天津》);或黑豆1.25kg(《山东》)(《集成》)。

  ③黑豆蒸 先将黑豆泡胀后加水煮4小时,取汁浸泡附片至豆汁被吸尽后,蒸2小时,晒干。每附片10kg,用黑豆3.5kg(《集成》)。

  ③黑豆煮焙 先将黑豆煮数沸,待黑豆膨胀,加入附子煎煮至热透,用生山甲片刮去皮,每个切成2块,放入小灰缸中干燥,取出即为黑附于瓣。每附于10kg,用黑豆0.25kg(《集成》)。

  ④黑豆煮蒸 取盐附子加水漂1大,再以米泔水漂泡2天,用竹刀刮去外皮,切6-7mm厚的片,再加水漂至水清为度,次日过滤,加入炒至微有焦香之黑豆,加水淹过药面,煮至水干,附子成乌黑色时取出,蒸2小时,至片上有水珠时,减低火力,以微火蒸透,立即烘至于透,放冷即可。每盐附子10kg,用黑豆3kg(《集成》)。

  (8)药汁制

  ①生姜、甘草蒸 取附子先用人尿浸1夜,去尿洗净,加清水漂7天(每天换水3次),捞出,加生姜、甘草用大火蒸熟,至以小竹签插入无声为度,取出晒干,焖1天,切10mm厚的片,再晒干。每附子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集成》)。

  ②生姜、甘草、明矾煮 取泡过的附子与生姜、甘草同煮,至将熟时,加入少量明矾,取出晒至7成干,润透切片,再晒干。每附子10kg,用生姜0.5kg,甘草、明矾少量(《集成》)。

  ③甘草、皂角煮 取泡过的附子放锅内煮过性,再换水煮沸,晒至半干,润2-3天,切2mm分厚的片,晒干后,加大量水和甘草、皂角同煮(水沸后火力不宜过大),至无白心为度,拣去甘草、皂角;再将附片放入开水锅内煮2小时,晒至7成千,焖2天(每天拌动1-2次),再蒸至大气时,放冷,再焖1夜。次日取出切薄片晒干。每附子10kg,用甘草0.3kg,皂角0.25kg(《集成》)。

  ④甘草、银花、黑豆煮 先将甘草、银花、黑豆加水煮沸,再加入已泡过的附子,继续煮沸2小时,取出稍晾;另取一木箱将黄芩末撤于箱底部,然后放1层附子,在附子上层再撤一层黄芩末,反复进行,至满箱为止;再用麻袋盖平(使黄芩末吸其水分)约10小时,倒出。再用上法,反复操作,至附子全干,刷净黄芩末,加水喷匀后,蒸2小时,切0.6mm厚的片,晒干。每附子10kg,用甘草0.25kg,银花0.25kg,黑豆0.25kg(《集成》)。

  ⑤姜、糠灰制 取附子平铺于垫有纸之平地上,使小头尖端对好,将生姜片覆在附子面上,再加纸2张盖平,铺50mm厚糠灰于纸上,灰上再盖草,全面点燃时加上糠皮烧之(火不能过大,以免将纸烧掉并烧焦药料),约3-4天,待糠烧完,取出附子,蒸约16-18小时,晒干,再用汗水泡2小时,润1-2天切片晒干。每附子100kg,用生姜片5-6kg,糠灰100kg(《集成》)。

  (9)胆炙附片 每100kg附片,加猪胆汁1kg,兑沸水5kg(忌用生水)。先将附片放入锅内炒热,边炒边洒胆水,炒至均匀吸透,水干呈黄褐色取出。即成胆炙附片(《云南》)。

  【现代研究】

  1.比较研究了附子的炮制理论,结果表明:盐附子的毒性通过漂煮可以除去,用豆腐作辅料炮制盐附与单独用水煮,在本实验中看不出很大差异(毛士荫等:南京药学院学报,(5):24,1960)。

  2.研究了附子炮制与毒性的关系,作者认为,附子含有乌头碱类生物碱,其毒性极大,乌头碱被水解后生成毒性很低的乌头原碱或类似物质。文献记载附子“有大毒”,入药须经炮制,其目的在了制其毒性,是完全正确的。实验说明,炮制品的生物碱含量比生附子减低约6倍(王孝涛:中医杂志,(6):66,1960)。

  3.研究追溯了生附子、盐腌附子、炮附子、醋煮附子、甘草制附子、姜计制附子、蜜制附子、附子炒黑或炮黑、泡淡附片等的源流(赵思竞:广东中医,(1):34,1963)。

  4.研究了附子的炮炙沿革和方法,作者认为,水漂法较火炮法有所进步,水漂加蒸煮法是在水漂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改进,至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黑豆、甘草、干姜等辅料蒸煮,更可以进一步减轻其毒性反应,从而有利于大剂量使用,以促进和加强其有效成分的综合协同作用,进一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孙李兰等:中医杂志,(2):37,1964)。

  5.比较研究了不同辅料与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除甘草、干姜作为辅料炮制的附子有少数次表现有解毒作用外,其它的金银花、黑豆、白矾、豆腐、皂角等皆不甚明显,其中白矾有增强毒性现象。

  ②附子的毒性成分是会遇热而分解的,加热处理是附子降低毒性的关键,这为生产上掌握炮炙质量提供依据(孙李兰等:哈尔滨中医,(8):30,1965)。

  6.比较研究了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和毒性的变化,结果认为,生附子的主要有毒成分中乌头碱或次乌头碱毒性极大,经在120℃湿热处理40分钟所得的制附子,其大部分有毒的乌头碱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一些可能降低乌头碱类生物碱毒性的与其共存的物质,使制附子变为基本无毒(山田千鹤子等:药学杂志,97(4):359,1977》)。

  7.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煮(煮1小时),其毒性大为降低。四逆汤较熟附片煎剂的毒性为小。熟附片煎剂的毒性完全由生物碱所引起,四逆汤的毒性则全由水提物部分(非生物碱部分)引起,熟附片与甘草、干姜共煮后生物碱含量不起重大的改变,而毒性却改变,这说明毒性与牛物碱的含量无关,即乙酸基的含量则降低了一半,此虽与毒性降低不平行,但提示生物碱在共煮时可能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张银娣等:药学学报,(5):350,1966)

  8.比较研究了盐附片和胆巴附片的性状、总生物碱含量、 LD50等结果表明;用食盐炮制附子可以代替传统的胆巴炮制附子法。实验工艺是:取洁净鲜附子浸入饱和食盐水中7天,经常翻动,而后取出,用浸渍附子的母液煮至内无白心,捞出,用清水浸漂一天,切片,再浸漂1-2天至附片基本无咸味,蒸9分钟至口尝无麻味,干燥(胡梅素等:中成药研究,(2):21,1981)。

  9.研究了炮附子末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经胃给药剂量小鼠在30g/kg,大鼠在35g/kg以下及腹腔给药在5g/kg以下,各组动物无死亡。经胃给药达最大剂量(45-50g/kg)者,虽有死亡,但未能达半数,故不能计算出半数致死量。腹腔给药的半数致死量,雄性小鼠为14,8g/kg,雌性小鼠为17.0g/kg;雄性大鼠为14.2g/kg,雌性大鼠为11.4g/kg。据此可知,本品急性毒性极低,临床常用量3-9g口服是安全的,但大量口服则有危险(田村三郎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6):38,1982)。

  10,加工情况比较类似的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生物碱含有情况十分相似,炮制品的总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原型乌头碱类生物碱只相当原来的1/100左右。黄附片及盐附片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碱与上者类似,而原型生物碱为原生药的1/2-1/10,比上者高的多。生药原料中生物碱含量组成有差异,炮制品的组成不稳定。总碱不能反映生药毒性。应根据双酯型的生物碱来测定生药的毒性(王慕邹:中草药,(1):1,1983 )。

  11.研究了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结果表明:附子生物碱流失主要在泡、浸、漂的过程中,泡胆损失了31.1%,漂片损失了33.6%,冰附子损失16.1%。三步骤总共损失了80%以上。另一原因是去皮。急性毒性试验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表明,外皮与去皮后的胆附子二者相近。作者认为,如果去皮是为了使成品外观美,显然无此必要(郑露露.中药通报.(2):26,1983)。
---楼主辛苦了!
相关文章
 医学入门 序 上课笔记
 在北京的巴西医生:几十年后中医可能会在中
 鳖甲散(《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厥证病案一例
 月经问题
 外耳道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