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麻黄为外科之要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麻黄为外科之要药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务所96级   郭  琴


    提  要  麻黄性温,味辛甘,入肺、大肠经。历代医家都推崇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主药,需要常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以及风水、水肿等证。但麻黄不仅用于上述讲诸证,还因其轻清宣扬、通经活络和破阴回阳之功效而广泛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  麻黄  通经活络  破阴回阳      

1 理论探源


    《疡科心得集》有麻黄一剂饮治疗遍体霉疮初期,节骨酸楚,服此一剂透发其毒;又有麻黄膏治牛皮癣、营枯血燥、通体发癞发痒。二方均以麻黄为君,透邪外出,使毒邪从汗而解。《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提到甘草麻黄泌“治时发烦热胀满,身体生疮,年月久远者。兼治诸药乳石之功。麻黄去节,甘草炙各一两。“另外,《马评外科全生集》言阴疽之治法“非麻黄,不能开腠也,肉桂、炮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由此可见,麻黄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并非无源可考。


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由于六yin邪毒,外来伤害或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破坏了人体气血的下常运行,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阻于肌肤或留于筋脉,或致脏腑不和,即可发生外科疾病。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脏腑,外通于体表和皮肉盘骨,具有运行气血,联络机体内外表里的作用。故当致病因素导致局部气血凝滞后则经络阴塞,从而反应于人体的肌有,即产生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当病邪炽盛,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则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所以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为外科疾病的基本发闰机理。故疏风散邪、通经活络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3 麻黄为上科之要药的理论探析


    3.1  麻黄轻清宣扬,透邪牙出


    《疡科心得集》云:“疮疡之部位,其经络气血之循行即伤寒之经络也,伤寒无定形,故失治则变生也晚上证虽有一定形,而毒气之流行亦无定位。故入于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七恶叠见。”可见,外科疾病凡属外感六yin邪毒者也象伤寒一样有其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经络到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又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而麻黄性温味甘辛,轻清宣扬,发汗解表,使毒邪从表而解。正如《内经》所言:“汗出则疮已。”《本草经疏》也言:“发表出汗,盖以风寒温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此药轻清,故能开其壅盛,使邪从表散也。”由此可见,麻黄因其具有轻清宣扬之性,故能透邪外去,防止毒邪内陷,变生他证,故能透邪外去,防止毒邪内陷,变生他证,解除外科疾患于萌芽阶段。在临床运用中,对于肿疡初期,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于牛蒡解肌汤或荆防败毒散中加入麻黄,加强其透邪功能。


    3.2  麻黄通经活络,助新肉之生成


    麻黄具有通经活络之功在历代医学著作中可见一斑。如《别录》云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风,消赤黑斑毒。”《药性论》言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月华子本草》云其“通九窍,调血脉。”《现休医用中药》言其“对关节疼痛有效。”可见麻黄确具有通经活络之功效。著名医家杨树德言:“本品不但能入分,散气分之寒邪,通行经气,还能入血分,活血通络止痛。”而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即为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麻黄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化瘀消痰,消除其病理基础,则诸证悉平。《中医杂志》1992年4期报道本产品与可仁配伍治疗偏枯有效。麻黄治疗痿证具有醒脾通络,输脾注于四肢的作用。对于溃疡,因局部气血凝滞,溃破的疮面因缺乏气血的濡养易导致疮面难以愈合以及局部缺血坏死等不良后果。麻黄通经活络,故能促使用气血到达溃疡部位,防止其坏死,并助新肉之生成,疮面得以早日愈合。麻黄通血脉之功还可用于脉管炎,常与鸡血藤、玄参老鹳草配伍。可见,麻黄因其通经活络之功而为外科不可缺少的要药之一。


       3.3  麻黄破阴回阳,解阴证之寒凝


    杨树德言:“本品不但能入气分,还能入阴血,常用于阴疽痰核、流柱等阴证疮疡。”如治阴疽之阳和汤即是麻黄配熟地,入阴以散阴分之瘀滞。《外科证治全生集》言:“麻黄配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马评外科全生集》也云奶疽之治法,“非麻黄不能开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向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瘰疬可于消瘰丸中加入本品,以达破阴散结,拔脓疗口之功。痰核可用二陈汤加麻黄、白芥子、甲珠增强化痰消瘰之功。


    4  临床应用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证加入麻黄,但因麻黄性温,发汗解表之力较强,在故用量宜轻,一般以6―9克为度,且最好选用炙麻黄,以防发汗太过。也可适当加入养阴、温阳等药以免过汗亡阳。特别是表虚之人更宜注意用量及配伍。《本草正》言:“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还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风是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有厥阴盘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除炎热之瘟邪......。”所以,麻黄为外科之要药,但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其用量及配伍,帮能发挥良好的功效
相关文章
 中医阳虚证临床处方集锦!
 脑铄
 芩术菟丝丸(《类证治裁》卷八)
 出虚汗,气短,眼睛痒,晕车
 胡粉丸(《圣惠》卷八十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