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温病学与《四圣悬枢》的疑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直以来有个疑问,想请教各位前辈,就是叶吴薛王一派的温病理论,究竟值不值得学?


在学伤寒期间,曾经看到不少伤寒高手说,温病理论是引人歧途的东西,最好少学或不学。甚至有人说,临证数十年,满眼所见都是伤寒,最多是阳明经证或伤寒夹湿什么的,却从未见过所谓的“温病”。

但是我相信一种在整整两三百年间如此流行的理论,应该也有它的道理。当然现在的中医习惯拿温病思维来套伤寒,那是另一回事。庸医哪朝哪代都有,就算否认“温病”的存在,历来用麻黄汤治太阳中风或少阴伤寒的,难道还少了?理论虽然被泛化滥用了,这却怪理论本身不得。

最近刚刚学完四圣悬枢。在进一步熟悉了黄师的遣方用药习惯、并对黄师之才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同时,却仍然有点小小的疑惑。就是六经辨证,真的能完全涵盖温疫痘疹之论治?还是美则美矣,尚有所缺焉?

温病理论,这个横行一世、曾经被学院派目为可与内经伤寒金匮并列的四大经典之一、如今在中医复兴之前夜却饱受诟病的理论体系,究竟真如金针前辈所言,“但观其方足矣”(也就是说其症状判断与组方用药仍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理论体系却未必。金针前辈这句话泛指的是“后世医书”,但自然包括了温病理论在内),还是其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确有其独到之处和宝贵的临床价值(只要局限于温病框架内,不要过于泛化使用)?

本人自学中医,时间还不长,经历有限,对于曾经经手的几个外感病,确实都是伤寒。不过曾经听同事描述过(未得目见)的他老公在五月间的一场病,初起即不恶寒,后大热大汗渴饮数日,大便不畅,又从他老公平日身体较瘦、起居无度、半夜打游戏的生活习惯来看,似乎有点像冬不藏精、春则病温的情形。当然这种病我相信用四圣悬枢的六经温病理论应该也可以辨证治疗。只是如果按叶派的辨证治疗方法,又会如何?

本人平时有时候看些杂书,也会接触到一些温病派的理论或医案。但受“不观其理,但观其方”原则的影响,对其理论分析也就马马虎虎看看,却经常尝试从六经辨证与黄师土枢四象的角度出发,对该病案能否作些分析?但苦于实践经验有限,这辈子接触过的病人还非常少(也就仅限于家人和几个同事朋友。自学中医,没办法)。始终不知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

谨候各位高贤指教!


----------- 本帖最后由 木炭 于 2011/6/20 10:04 编辑 www.med126.com/jianyan/

简单的很,下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感冒、发烧了,你就按照温病一派的路子来治就好了。
等你体会过了,你就知道谁说的有道理了。
免得你产生”大家都知道温病好,所以百般抵毁“这样的错觉。
-----------我的感觉,现在市售中成药有很多是温病派的路子、方子。似乎可用的非常少。我觉得伤寒派是比较有用的。近代对中医的诟病时期也正是温病派大行其道的时期。
-----------不管温病,伤寒只要能治病就是好方法,就如楼上所说,想证明温病理论是正确的,就按温病路子开方,在这辩论也是于事无补。
-----------《知医必辨》看完你会找到答案···
-----------

傷寒與溫病原本是針對兩種不同性質疾病所發展出來的理論體系,內經傷寒對溫病,雖俱有記載,但都只輕輕帶過,直到明代醫家吳又可提出了溫疫論,清代葉薛二人,著書立說,對溫熱、濕溫,闡明要義,居功厥偉,再經吳王二者加以發揮,造就後來溫病學各家爭鳴的全盛時期。但既有所盛,必有所偏,崇溫者,一切以溫治,崇寒者,一切以寒治,何以致此?診斷不精,臨症不明故也!

外感熱病,輕至傷風,重至溫疫,病程演變,有快有慢,快者,稍一失手,幾天之間便入危境,所以醫者絕對必須熟悉了解溫病傷寒之辨,否則臨症慌亂,必定憤事,中醫之所以在外感病式微,與此有很大關係。

因此溫病學說不只不可棄之,相對亦要仔細研習;而且讀任何一家之言,千萬不要”但觀其方足矣”,這是必須建立的重要讀書態度;要知道治療任何疾病, 首重其法 ,欲知其法,必詳其理,而後能行方藥, 理知法明則方藥可變化萬千,如武俠小說所謂因為內勁夠,”摘花取葉皆可傷人”

中醫有時之所以令人如此無所適從,正因學者看了很多治病的方子,發現藥不同,病卻一樣治的好病,因而慢慢迷失方向,追逐有效特效之方,知其方而不知其理法,只是浪費時間罷了!對學問的增進沒什麼幫助的!


-----------楼上前辈是中允之谈。多谢指点。我也觉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存在的总有其合理之处,不可学医伊始即执门户之见。平时没见到温病,不等于世上就没有温病这种情况,也不一定所有的温病都适合用六经辨证。虽然限于目前的学识和阅历,对最后这一点不太确定,却总要先学了,用了,甚至比较了,才知道一门学问到底合理不合理。在学之前就存了臆测和一己之好恶可不对。
我目前伤寒金匮与黄师理论学得还不够扎实。等这个再学扎实些,然后准备学李东垣,朱丹溪,郑钦安,然后是温病学...

> 简单的很,下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感冒、发烧了,你就按照温病一派的路子来治就好了。
木炭兄这话就不对了。我所疑惑的是遇到温病,到底适合用六经辩证以概之(比如熟读一本四圣悬枢就够了),还是用卫气营血等辩证方式更好?却不是碰到伤寒,也用温病辨证。而说实话根据我的有限的经历,周围家人和朋友的感冒发烧,确确实实大多数都是伤寒(虽然他们到医院看中医,医生也当温病来治,开一堆大青板蓝根),用上麻附辛小青龙什么的,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没见过白乌鸦,不等于白乌鸦就一定不存在啊!

> 我的感觉,现在市售中成药有很多是温病派的路子、方子。似乎可用的非常少。我觉得伤寒派是比较有用的。近代对中医的诟病时期也正是温病派大行其道的时期。
这句话我很同意。上次想买小青龙合剂,跑了几家店都没有。药店里治咳嗽的成药,几乎都是温病派的组方思路。确确实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伤寒派要实用得多。但是同样,这是时之庸医对温病理论的滥用,却并不代表温病思想在其所适用的领域,也真的一无是处。

----------- 本帖最后由 xiaodiega 于 2011/6/20 21:39 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其实理论这东西,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模型。同样一块布,既可以横着裁,也可以竖着裁;同样一堆积木,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就看对于具体的某块布某堆积木,哪种裁法分法更实用、效果更好了。而这个光是看书是不够的,需要从实践中摸索体会了。但是在实践之前,首先必须要把各种裁法分法了然于胸,才能做到临证不乱。不然终归是以一己学问之偏而执一意之孤行。


当然,以我的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或许这辈子也未必有用上温病理论处理急症的机会,更遑论比较不同方法的差异了(人家这么急的病,还不赶紧往医院送?还会送到我这个工程师兼三脚医生手头来治?)。或许这辈子,也就只有帮同事朋友调理调理慢性病亚健康、或者最多治治外感轻症的福分。唉...所以以上这些,也就存粹从学习一门学问的角度出发所发的感想了。


-----------
溜肩膀123 发表于 2011/6/20 12:33
《知医必辨》看完你会找到答案···

谢谢!正下载了准备看...



-----------其实你说了这么多,只说明一点,你还是没有得了中医的主心骨。
到现在还在比较伤寒和温病的优劣,可见你是越学越糊涂了。
相关文章
 防己科
 请问:孕妇剖腹产后,需要吃什么进补?
 加减黄耆建中汤(《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大安散(《女科百问》卷下)
 防风
 水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