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改革第一阶段实证考试于本月 19 日 ~ 21 日三天进行,其中 19 日将进行计算机化的理论考试,20 和 21 日两天将进行 6 站轮替式临床技能考试。那么,新执医到底透露了怎样的一种改革信号呢?
现状难度高,通过率低
目前每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人数有 70 余万人次。根据 2013 年的一个横断面研究显示,应届考生通过率为在 60% 以上(以本科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标准)。虽然这个通过率看似很高,但是考虑到经过近 20 年的不通过考生累积下,每年的总通过率情况并不乐观。
在考试难度方面,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计,目前执医的实际难度系数(编者注:难度系数的数值越大,难度越低)在 0.5~0.6(目标难度系数为 0.7~0.8),也就是说考试的实际难度远高于期望。
现行执医「较高难度」和「较低通过率」的产生原因,一方面与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多年医学教育培养的内容在一场考试中全部体现的现行执医制度有关。
这也是国家卫计委着手酝酿医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原因:更改考试模式使之更能考察临床专业学生能力,同时促使医学院校重视临床医学教育。
促进《执业医师法》的修订
多年以来,《执业医师法》要进行修订的传言就没有停止过,但由于法律制定与修订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执业医师法》修改的艰难。但很显然,近 20 年前制定的《执业医师法》显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状的执医环境。
而今年开始的执医改革的实证与试点,将会为《执业医师法》的修订,特别是执业医师资格确定的相关内容的修订,提供有力的证据。
《执业医师法》的修订,则会为实习医师的行医,后阶段医学继续教育的衔接提供依据,做到有法所依。而改革后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将成为各种资格的认证准入衡量标准。 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反映院校医学教育教学水平
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要求考生在毕业后工作一年期间才能参加考试,也就是说,目前的执医考试是对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工作培训的结果总和的反映,而没有很直观地分别反映出院校教育、工作培训的情况。
但事实上,院校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开始部分,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某种衡量指标能很直观地反应院校医学教育的水平,那么考量医学院校本身实力,就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而在新执医在进行分阶段考试后,第一阶段的考试在临床医学生实习前进行,则再很大程度上能够作为院校医学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特别是执医这种标准化的考试,其所能体现的不仅仅是通过率(通过人数)、平均分等衡量指标,更有区分度、难度系数、单元系统情况等,能够较为立体地反应院校的教学水平。
这种改革,势必会对医学院校的教育起到一种督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院校医学教育「打野仗」的情况,促进中国临床医学教育的标准化的推进。
衔接规培、专业学位体系
现行主流的国家级临床医学类考试有西医综合、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今年年初,开始正式引入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简称「规培」),于是就有了规培选拔考试和规培结业考试。
目前,国家已基本完成规培与医学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的衔接,同时有意向将新执医第一阶段考试的通过作为规培考试选拔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将第二阶段考试作为顺利结业的一个参考依据(目前很多地区的规培都将现行执医的通过作为规培结业的标准之一),并考虑首先在上海进行这方面的衔接性试点(上海地区医学院校基本都以纳入执医改革实证,利于该试点的推行)。
如果这种「上海模式」的结果得到肯定,那么执医的两个阶段考试势必会成为医师规培的「准入证」和「准出证」。国家卫计委主动将执医和规培、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进行衔接,使得我国医师培训教育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减少不同阶段医学教育「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
压缩「助考」机构的生存空间
目前各类国家级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屡禁不绝,这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因此国家一方面希望通过法律来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来削弱「助考机构」所能提供的「助力」。
据了解,执医考试有小型化、常态化、计算机化的趋势。本次实证考试理论已开始采用计算机化的考试,这个措施很大程度上能减少理论考试作弊的可能(题目随机、考题多样,无法偷拍资料等)。而小型化、常态化等则可以有效遏制「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与成功率等。
考生要主动适应改革
考生应该如何面对改革?新增了哪三个基础医学科目?技能考试又有哪些变革?这部分在此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执考助手」微信号,回复口令「改革」了解改革详情。
改革是必然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快人一步了解到政策变化,并能从政策中敏感地察觉到机遇所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政策的变革。
更多有关执业医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