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突触的传递机理
突触的传递机理:
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理
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爆发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此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加大,Ca2+由突触间隙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然后小泡内所含的化学递质以量子式释放的形式释放出来,到达突触间隙。化学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由于递质及其对突触后膜通透性影响的不同,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excitatorytransmitter),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K+、Cl-,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它能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并能总和。如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多个动作电位,或多个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动作电位时,则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可叠加起来,使电位幅度加大,当达到阈电位时,即膜电位大约由-70mV去极化达-52mV左右时,便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始段首先爆发动作电位,产生扩布性的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导,传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此过程称兴奋性突触传递。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inhibitorytransmitter)。递质扩散到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Cl-,尤其是对Cl-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此过程称抑制性突触传递。
2.电突触传递的机理
电突触的传递是通过电的作用。即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局部电流的作用引起突触后成分发生动作电位。在冲动未到达突触前末梢时,对突触后膜有阳极电紧张作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升高、兴奋性降低。当动作电位传到突触前末梢时,神经末梢呈负性,就好像一个阴极,起阴极电紧张作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下降,兴奋性提高。当兴奋性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神经冲动,并以局部电流进行传播。
功能: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化放电的功能。
为了各位考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医学考试网2016年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医学全在线特开通微信服务,届时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开通,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以微信的方式通知各位考生2016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与准考证打印入口。请点击关注医学全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执业医师考试信息:
2016年执业医师准考证打印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