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
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
来源:本站收集 更新:2006/5/13 字体: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5分)
23参考答案: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的主观性和真理的客观性。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四章。
【思路剖析】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应当是,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并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主体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意识(认识)的主观性特征。其次,指出客观真理的含义及其判断标准;最后,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否定了客观真理,并说明原因,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否定客观真理,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必背考点】意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应试对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在当年的哲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能够很好的回答该题目,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中对相关原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常性考点,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24参考答案: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
(2)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思路剖析】明确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回答时可分三个层次:首先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入手,揭示各自的含义;其次,分析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题干的错误实质,即颠倒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
【必背考点】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应试对策】就考题的内容而言,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常考点。如果复习不到位,就难以解题。就答题方法而言,首先回答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然后展开,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至于游离。
25参考答案:
(1)《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的施政纲领,其中心内容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达到兵强国富的目的。(2分)
(2)但它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的改革中国的设想,并没有表达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意愿,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3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资政新篇》的时代特征及其性质。现已删除。
【思路剖析】首先应肯定,《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性质的纲领。但也必须指出,《资政新篇》企图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来反封建,没有涉及中国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与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有实质性的区别(后者幻想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维持绝对平均主义的经济秩序)。
【必背考点】《资政新篇》的时代特征及其性质。
【应试对策】本题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错误成分。考生如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理解一些,回答问题就比较容易。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
26参考答案: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1分)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2分)
(2)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
【思路剖析】正确回答本题,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其次,指出列宁话中的正确含义:列宁的话是说文盲受没文化、不识字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再次,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必背考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一方面要理解列宁原话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在了一个初级阶段的中国,这种命题很有水平,是对考生综合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考生在复习中要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
27参考答案:
(1)这些国家虽然经济文化不发达,但其资本主义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2分)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趋于成熟。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薄弱环节。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加剧了落后国家的矛盾,使其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在这些国家中,统治阶级力量严重削弱,无产阶级及人民力量迅速壮大,出现革命形势。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经受锻炼,日趋成熟。(4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1分)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3分)
【命题出处】跨学科综合题,内容涉及当年《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两个层次:
第一,回答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国家成为现实的原因:①必要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②成熟的革命形势,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③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
第二,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这部分在叙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基础上,应正确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是基于我国国情而言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种基本国情既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同时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完成历史课题的艰巨性。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应试对策】本题是综合型论述题,考查的是两个知识点,这两个知识点看似跨度很大,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对第二问题的回答,就要理清思路,讲清楚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当然,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还在平时的积累,尤其在复习中既要掌握知识点,也要进行归类整理,把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理清楚。
28参考答案:
(1)确定重点任务的依据是:
①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不足;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与实现小康水平的目标尚存较大的差异,目前还有几千万人需要脱贫。(2分)
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是12亿人口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工业重要的原材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2分)
(2)确定重点任务的意义是:
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农业基础,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九五”目标的顺利实现。(2分)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保持社会稳定。(2分)这一重点任务的完成,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应首先从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而根据“九五”期间提出的重点任务,正确分析它的重要意义。本题的解答要分两大层次:
首先,要论述确定“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的依据。“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阐明确定这一重点任务的意义。“意义”分三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加强农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顺利实现“九五”目标;二是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保持社会稳定;三是它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必背考点】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
【应试对策】“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也是政治课考试的常考点,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就方法和技巧而言,解答本题,既要表述农业的重要性,也要回答农业的现存问题。尤其是对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阐述很重要,这是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基础。论述题要紧扣题干,有理有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要尽量全面。既要联系农业的基本国情,又要联系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联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每题10分)
29参考答案: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分)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2分)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2分)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4分)
【命题出处】本题目属于跨学科综合题,涉及当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由导语可知,这是关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的题目。材料1是孟德斯鸠的环境观;材料2是恩格斯的环境观;材料3是江泽民的环境观。
第一问,结合材料1。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他力图从客观的物质因素中去寻找各国人民性格、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之所以存在差异的原因,对破除封建神学旧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他夸大了地理气候条件对社会制度和民族品性的作用,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了。
第二问,结合材料1和材料2。孟德斯鸠的环境观是机械论的,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恩格斯的环境观是辩证法的,他主张环境和人类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人类。人类应全面掌握社会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改造自然和社会。
第三问,要抓住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占有自然,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有重要影响。恩格斯所说的“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是告诫人类要全面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
【命题出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应试对策】就内容而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是政治理论课各门学科的重点,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更显得重要,是经常性考点。就答题方法而言,材料题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本题而言,导语和三段材料为我们介绍了本题的核心,也介绍了几个主要观点。在答题中可以引证,可以剖析。
30参考答案:
(1)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2分)
(2)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争取抗战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3分)
(3)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1分)
(4)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的障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4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共产党及美国三方面围绕中国命运的争论。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
【思路剖析】回答本题,就要联系历史事件。这是国共和谈的历史背景及其成果,以及各自的立场,尤其是国民党的态度。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及联合军事委员会,妄图用“招安”的方式,骗取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共产党主张成立由各革命阶级参加的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反动统治,把抗战的胜利变成人民的胜利。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的头等强国,妄图取代日本独占中国,它积极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一心帮助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这就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第一问,结合材料1中的“改组”“现在的国民政府”为“联合国民政府”,以及“军事委员会”应改组为“联合军事委员会”、“所有”军队“应遵守与执行”“命令”等关键词。
第二问,联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实现全面抗战路线等主张,同时联系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坚持独裁、反共立场,并将它们与材料1、2、3相对照。
第三问,将材料4中“三条反建议”与材料1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不难发现其实质和要害。
第四问,从材料5中可以看出赫尔利粉饰蒋介石国民党、诬蔑共产党的态度与看法。
【必背考点】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共产党及美国三方面围绕中国命运的争论。
【应试对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结果。就本题而言,关键是抓住这些资料说的是什么事件,然后联系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对材料题的回答,要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抓住问题要害。既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也要不局限于材料,要有剖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达到了对材料“分析”的要求。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