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
黑魔方:07年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A)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6/2 字体:

 

    【相关知识衔接】两种否定观的分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之一,其对立的根源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

    【命题趋势】此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理论观点。要注意在理论上划清辩证法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原则界限,同时要注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注意辩证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反对实际生活中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中的系统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相互联结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等。其整体性是指它对内使其构成部分没有独立意义,对外是以整体面貌出现,具有其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整体特征和功能。因此,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其结构性是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方式或结合、联结方式,系统的整体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而且取决于这些要素(部分)的结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系统整体的性质也不同,因此系统整体的性质、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部分)的机械总和。(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必然包含着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它包含整体的基本要素,

    它的性质渗透于整体之中。(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转化: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整体来说就转化为部分,部分对它的构成部分来说就转化整体;部分可以转化为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如分解、分化、分裂、解体等),整体可以转化为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如融合、兼并、整合等)。

    作为系统整体存在的生物个体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选项B、D、E符合题意。备选项A属于机械论的整体观、系统观,备选项C与正确选项B相悖,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关系,要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命题趋势】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整体观、系统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存在再考的可能性。要关注自然科学及其发展,提高对其成果进行哲学分析的能力。

    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

    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2001年文、理科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重要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树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

    思维方法,善于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

    向发展。

    1999年,中美两国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到了“双赢”协议,这是中美双方长期谈判相互斗争的结果,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因此应选A。长期的谈判使中美双方认识到,中美双方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是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B。长期谈判还使双方认识到,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这又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E。总之,中美双方在谈判中体现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因此应选D。因为是“双赢”,而不是“单赢”,所以并不体现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方式和结果,与本题中“双赢”不合。所以备选项C应予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全面理解和把握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命题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在理论上要全面、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此题是在考研中第一次以《形势与政策》为内容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力,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2003年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ABC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试题出自《国语·郑语》,书中记载中国西周末思想家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下面又说:“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里讲的“和”,即“以它平它”,指把不同的东西或要素相互结合,是包含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或相同的东西或要素的重合,是没有差异性的同一。不同性质的东西、有差别的事物相结合才能生成和变化成丰富多采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相反,若“以同裨同”,那就单一音调不好听,单一颜色无文采,单一滋味不好吃,单一材料不成器,不能产生和存在丰富多采的事物,这叫“同则不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差别和矛盾,都是包含着差别和矛盾的统一,是由不同方面或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不包含内部差别和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事物的内在差别和矛盾,即对立的统一,才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因此,正确选项A、B、C、E,史伯的谈话中朴素地体现了选项A、B、C、E指出的思想。史伯的谈话中没有备选项D指出的“矛盾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的思想,因此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十分丰富上述考题中的话只是其中一例,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命题趋势】选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典型思想材料让考生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是考研哲学试题常见的一种考试方式。史伯的谈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和思想还是很有必要。

    5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2004年多选题第17题)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概念,并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人的价值观和生产关系概念,即考研《大纲》的第五章和第七章。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第二,指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即相互贯通性。饭店的广告幽默画“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因此应选A。

    这幅幽默画也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具有直接利益上的一致性,因此,试卷“答案”要求考生选B。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语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生产的消费”,在生产中生产者的“能力”和生产资料被“支出”、“消耗”和“使用”,即“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即许多消费是“生产人”的生产。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有“三方面”表现,除了“直接同一性”,还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1页)试卷中要求回答的选项B同马克思讲的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的同一

    性”不相符合。“直接同一性”这个概念在一般高较校哲学教材中(包括哲学专业教材)是不

    讲的,此知识点出得有些偏。

    人们到饭店用饭是一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和卖),产品交换属于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幽然画体现了商品交换后动背后的人与人关系,也体现了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应选D和E。

    备选项C认为,“利己”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利己”作为人的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则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影响的条件下,在存在商品交换和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的时候,利己思想有其产生、存在的必然性,有着广泛的影响,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并非一切人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更不能认为,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都是利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前者是人的活动对自身的意义,后者指人的活动对社会的意义,社会价值尺度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根本尺度。“利己”属于自我价值,只讲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也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的论述。

    【命题趋势】此选择题带有综合性,涉及考研《大纲》的不同章节。

    此题以街头漫画为内容出题,显得新颖活泼灵活。这大概是今后考研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形式出题的可能性会增大。

    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2005年多选题第16题)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A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并涉及信息同世界普遍联系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或系统的要素而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而同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试题中所说的一个人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表明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表明了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而实现(信息接力就是通过中介)。因此,正确选项是A和C。

    电子邮件的信息固然是人发出的,但是信息的传输、接受却是一个客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运动过程,信源和信息在转输、接受都依赖于物质,物质是信息的载体。备选项B把事物之间的联系都看成是“人为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应予排除。

    信息是他物的性质、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物中以某种方式的再现,它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现出来。信息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物质的属性和功能的表现,信息的发出、传递和接受,都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它依赖于物质。因此,信息不是世界普通联系的基础,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页)。备选项D应予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普通联系原理、信息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考题的具体内容近期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还应该着重进一步把握,有出考题的较大可能性。

    7.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2005年多选题第17题)

    A. 是有层次的

    B. 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 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ABD

    【简析】此考点涉及的知识点有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规律的特点和社会规律的特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江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本试题要求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回答。

    层次指系统内部结构的不同等级或次序,处于同一结构水平上的事物,形成一个层次。不同层次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又相互联系;高一级的层次对于低一级的层次具有依赖性,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包含关系。在上述三大规律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高层次,社会建设规律是次一级的层次,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再次一级的层次。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上述三大规律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共同点,即它们都属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其根本特点是,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和实现(自然规律不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参与,它是自发实现的),因此,这三大规律“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恩格斯指出,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新版,第758页)。所以,选项B也是正确选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个别指具体的、单一的事物,一般指许多事物中所具有的共同属性,特殊指个别中包含的与一般直接相关联的属性,是个别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中介环节。个别、特殊、一般的区分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特殊对个别来说是一般,对一般来说又可以称为个别;

    在一定范围内为个别,在另一范围内可转化为特殊或一般,反之亦然。在上述三大规律中,并在这一范围内,共产党执政规律属于个别,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属于特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属于一般。因此选项D也是正确答案。

    社会规律虽然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和实现的,但它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一切规律都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都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社会规律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最终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和秩序;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恩格斯语)作用的客观结果;违背社会规律,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因此,选项C是错误答案。

    【相关知识衔接】系统、要素、结构和层次;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个别、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命题趋势】社会规律的特点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一向是唯物史观的重点理论问题之上,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一般哲学教材没有专门讲“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考生要把这个关系弄清楚,此知识点属于常考点。

    (三)辨析题

    1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2004年辨析题第31题)

    【答案要点】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②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

    注:如果考生把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融入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最多可给5分;考生

    从分工合作等角度回答问题,而不违背本题的基本精神,可酌情给3分。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考题“答案要点”首先简要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它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第二,“答案要点”指出,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有确定目标和任务的整体,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指出漫画的工作方式把完整的工作机械分割,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工作方式。

    【相关知识衔接】应指出,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发生以整体和部分同在、各部分以一定方式联结为一个整体为前题。漫画中的整木(我们把未分割前的整根木头称为整木,把分割后的各段木头称为分木)和分木的关系在其现实性上不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先后代替关系,后者分割、否定前者的关系;分木形成后,整木已经消失解体了,不复存在;如果分木按一定方式重新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新的整体,它们之间才形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同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分工合作是有差别的,尽管如漫画所示是机械分割式的分工,“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造成“事与愿违”,但整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仍然存在;分工以后,他们之间由于整体工作的需要还是不可避免发生联系,因为他们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为完成整体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群体。

    【命题趋势】这是考研史上第二次(第一次是2002理科辨析题第31题)由出题人员设计漫画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哲学分析能力。但与上次不同,上次出的是辨析题,这次出的是分析题,分值更高;上次明显暗示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这次既无明显的导语,又无暗示,只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进行分析,灵活性更大,难度也更大。此类试题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四)分析题

    1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

    (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关于主要矛盾、矛盾同一性以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事物许多矛盾中文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范围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考题列举了三组材料,要求分析某鞋厂在生产、营销和增强市场渗透力三个方面面对的主要矛盾,考题“答案要点”都作了明确的回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同一性是指对立方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材料1表明,无效供给过多和有效供给不足这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某鞋厂“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也就是创造条件,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从而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通过特殊性来表现,它要求我们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材料3表明,某鞋厂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实行一区一策”,这就体现了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矛盾,从而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相关知识衔接】关于生产和营销策略的基本知识。

    【命题趋势】本试题有三个特点。第一,结合现实经济活动出哲学试题,这是1999年考研试题的一个新发展。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希望考生加以关注,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第二,此题不是单纯只考哲学中的某一原理,而是把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三条主要原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上述两点无疑增加了哲学考试的难度。第三,本试题中有明确的导语。在要求回答的三个问题中,第一和第二个明确要求用主要矛盾和矛盾同一性原理来分析和回答,第三个问题明确要求“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虽然没指明运用辩证法的那一个原理,但大的范围已明确确定,而且材料3中明确有“实行一区一策”的表述,就能联想到是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因此此题对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考生来说,是不难做出较好回答的。此类题型的试题再考的可能性有增大的趋势。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000年文科论述题第33题)

    【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确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物获得新的发展。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考题中已经指明,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此考题指出,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巨大成就”和“负面效应”之间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进行分析。矛盾学说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首先,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同一性原理进行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其处一个统一体中。我国改革事业也不例外,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总会产生某些负而效应,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我们既要看到改革的巨大成就,又要看到某些负面效应,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其次,用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进行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二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首先看到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矛盾主要方面,肯定和巩固成绩,并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某些负面效应,要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不断克服负面效应。

    第三,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进行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的动力。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它,采取新的措施不断解决它,从而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开拓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关知识衔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命题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是前天古人的崭新事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改革措施出台,往往是正负效应并存,出现积极支持和怀疑反对同在这一复杂局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坚定性、自觉性、创造性。此类内容的考题,今后还会有较大的可能性出现。

    本章总结

    1本章试题的特点是:第一,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可以联系自然、社会、思维以及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形势与政策、日常生活现象,等等,考生应加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各种现象和事件的思维训练。第二,本章每年都出考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如果不出分析题,就出较多的选择题,既出分析题,又同时出选择题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因此,本章是历年考研的重点,考生应予以重视。

    2对立统一规律是本章的重中之重,每年必考,估计2006年也不例外,考生复习时应予以重视。另外,2006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也要引起注意。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是辩证法的重点原理之一,长期未考,要着重复习、掌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2018年医学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医学考研2018年最新考试大纲汇总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