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生理学 > 正文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二)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某些肺部疾患,如肺动脉压降低、肺动脉栓塞、肺血管受压扭曲和肺壁毛细血管床减少等时,VA/Q比率增高。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吸入的空气没有或很少参与气体交换,因而与气道的情况类似,即犹如增加了肺泡死腔量,故这种情况又称死腔样通气。此时肺脏总的有效通气量必然减少,因而也会引起血气异常。正常人的生理死腔量(VD)约占潮气量(VT)的30%,上述疾病时可使死腔气量明显增多,VD/QT可高达60~70%(图13-3(4))。

  总之,在通气分布不均或血流分布不均以及通气和血流配合不当时,有的肺泡通气与血流比率明显降低,可低至0.01;有的肺泡通气血流比率明显增高,可高达10以上,也有的仍接近0.83,各部分肺泡的V/Q比率的变动范围明显扩大,严重偏离正常的范围。这样就可引起换气障碍并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图13-3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模式图

  四、肺循环短路增加

  生理情况下肺内有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数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短路”(shunt)或右-左分流。此外,心内最小静脉的静脉血也直接流入左心。这些都属解剖分流,其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3%。因为静脉血未经动脉化即掺入动脉血中,故又称静脉血掺杂。支气管扩张(伴支气管血管扩张)、先天性肺动脉瘘、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等病变,可增加解剖分流,使静脉血掺杂显著增多而引起血液气体异常(图13-3(2))。有人将肺内病变所引起的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者也视为短路,见于肺实变、肺不张等。医学在线www.med126.com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单纯的通气不足、单纯的弥散障碍、单纯的肺内短路增加或单纯的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是较少的,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作用。现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为例概要说明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原无心肺疾患的病人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以致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休克、创伤、败血症、过量输液、体外循环术和氧中毒等时。其早期病变主要为肺严重水肿、出血、透明膜形成、肺不胀、微血栓形成、肺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Ⅰ型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等。此时呼吸衰竭的发生可有下述多种机制参与:①由于肺水肿、肺不胀等使肺顺应性降低而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也可因支气管痉挛和气道内液体增加而导致阻塞性通气障碍,但因患者多有呼吸加速,故肺泡总通气量可无明显减少,但其分布则不均匀。②肺泡膜增厚引起弥散障碍。③肺小动脉内微血栓或脂肪栓塞,使部分肺泡血流不足,形成死腔样通气。另一方面,因肺顺应性降低、肺不胀、肺泡内充满水肿液或气道受阻等原因,使部分肺泡通气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故可造成大量肺内短路或功能性分流增加,这些因素均导致肺泡的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呼吸衰竭的病因
实验动物呼吸器官相对形态特点及外在气体代
67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年实验动物静止状态下呼吸频率、潮气量、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