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免疫细胞与核酸分子杂交 > 正文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三、尿液的检查

  1.尿中THP测定  如前所述,使用抗THP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除在慢性肾功能损害时血中及尿中THP下降以外,目前提出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或毒性物质导致肾小管大量破坏时,尿中可出现THP升高。

  2.尿中抗体包裹细菌的测定  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上尿路感染时,细菌来源于肾组织,机体对细菌产生抗体而包裹于细菌表面,形成抗体包裹细菌(ACB)。抗体为IgG、IgA或IgM组成,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lgG、lgA、或lgM与之结合而使其显示荧光。反之,下尿路感染之细菌,一般不能形成抗体包裹细菌,用免疫荧光检查常为阴性,故能对上下尿路感染进行鉴别诊断。

  3.尿沉渣中管型及粘液丝中免疫球蛋白之测定  使用直接荧光进行观察,肾小球肾炎病人尿沉渣中管型及粘液丝可观察到IgG、IgA或IgM。一般认为是由于病变肾小球漏出之免疫球蛋白,与肾小球内沉积之免疫球蛋白可能无关。但泌尿系感染时尿中粘液丝中很少检出免疫球蛋白。故本检查有助于肾小球肾炎与泌尿系感染的鉴别。

  四、肾小球细胞的体外培养

  肾小球的固有细胞有3种,即系膜细胞、脏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肾小球的体外培养亦受到了重视。1969年Bernik首先在体外培养肾小球成功,并初步培养出系膜细胞,1975年Fish 正式分离培养系膜细胞获得成功,1978年Kreisberg分离培养上皮细胞成功,1984年Striker分离培养内皮细胞成功。目前,国内亦有不少单位从事肾小球细胞体外培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肾小球细胞的体外培养,不仅限于正常人及兔、鼠等动物,目前亦发展至肾脏病人肾穿刺组织进行细胞培养。经体外培养的一生长之原代培养细胞需进行鉴定,除使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结构外,尚需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而使用一系列免疫酶标记的相应抗体。例如使用抗结蛋白(desmin)单克隆抗体和抗肌动蛋白(actin)单克隆抗体(ABC试剂盒),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二者皆为强阳性。使用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fatin)单克隆抗体(ABC试剂盒),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以硷性磷酸酶为底色,上皮细胞胞浆内可见红色颗粒。内皮细胞之鉴定则使用抗Ⅷ因子单克隆抗体(因第Ⅷ因子只在内皮细胞内生成)。

  此外,目前已认识到天很多生物活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及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内皮素等皆可对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起作用。使用其合成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1、6、8等。人们可应用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探知系膜细胞、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中相应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从而了解在不同肾小球疾病中各种细胞功能的变化。对肾小球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开拓了研究肾小球疾病机制的广阔领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数量改变对粘附作用的调节
软骨母细胞瘤
76-3 嗜酸性细胞性肺炎
免疫低下者易患肿瘤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