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医学微生物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医学微生物学-授课讲稿: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10 字体: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遗传:子代与亲代性状的相似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性状的差异性。

基因型变异:基因结构的改变。可遗传的。

表型变异:基因结构未改变。不可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细菌,荚膜变异,鞭毛变异。

 2.毒力变异:卡介苗

 3.耐药性变异

 4.菌落变异

 5.抗原性变异

二、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

(二)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可编

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质粒DNA的特性:

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

2.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3.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4.可在细菌间转移;

5.分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三)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分布广,有细菌的场所就有相应的噬菌体存在。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2)化学组成: 核酸(DNA或RNA);蛋白质

2.分类

(1)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噬菌体溶菌过程:

  ①吸附: 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②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www.med126.com/wszg/胞的过程。

  ③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成熟与释放:将合成好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

(2)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分裂。

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的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四)转座子(transposon,Tn)

1.概念: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2.分类: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为最简单的或序列较短的Tn,只含与转位有关的基因。

(2)转座子(Tn):含转位有关基因及耐药性基因、 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或结构基因等。Tn可在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www.med126.com/rencai/之间、质粒和质粒之间转移,导致耐药性的播散。

三、 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

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

异。

2.基因突变的规律:

(1)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2)突变与选择:随机性 ;选择性。

(3)回复突变: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

  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3.DNA的损伤修复

(1)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DNA上形成T-T二聚体,导致突变。如在紫

外线照射后立即将细菌暴露于可见光下,则受损的DNA可修复,细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2)暗修复:切除修复---由核酸内切酶将损伤的片段切除,再DNA聚合酶、连接酶等的作用下,将缺少的部分补齐。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供体菌(donor);受体菌(recipient) 

1.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是受

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图5-1)。

     转化因子:游离的DNA片段。分子量小于1×107。

 感 受 态:受体菌能摄取外源DNA片段的生理状态。感受态一般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后期,持续时间约3~4小时。

 


图5-1   转化模式图

2.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图5-2)。 

F质粒、高频重组菌(Hfr)、 R质粒 的概念

 


3.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噬菌体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 任何部位DNA片段,发生于裂解期(图5-3)。

 


①完全转导:供体菌DNA片段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并随之传代。

流产转导:供体菌DNA片段不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可自我复制。(大多为此)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transduction) :噬菌体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特

定部位的DNA片段,发生于溶原期。噬菌体将自身一段DNA留在供菌染色体上,却将相邻供菌的部分DNA带给受菌并整合至其染色体上(图5-4)。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 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图5-5)。

 


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基因组

  1. 遗传物质:DNA 或RNA

  2. 特点:只有一种核酸,且存在形式多样;基因数目少,结构较简单;复制方式具有多样性;有较大的遗传不稳定性。

二、基因突变

  1.突变:病毒基因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2.基因组突变的方式: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

3.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突变发生在基因结构内,产生的变异株可导致特定表型的改变。

突变株(mutant):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病毒表型性状改变的毒株。

包括:条件致死性突变株、缺陷型干扰突变株、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2)静默突变---未引起表型改变的突变。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1.重组:两个病毒基因组间核酸序列互换、组合的过程。

2.重配:在分节段的病毒基因组之间,两个病毒株可通过基因片断的交换使子代基因组发生突变过程。

  3.重组与重配可导致基因复活:

  (1)交叉复活---活病毒与灭活病毒间。

(2)多重复活---两个或多个灭活病毒间。 

四、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中DNA片段可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导致病毒基因变异及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改变。如:多种DNA病毒、反转录病毒。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诊断:与形态结构、染色性、生化、抗原性等变异有关

    治疗:与耐药性变异有关

    预防:与毒力变异有关

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三、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Ames试验

伤寒菌his-(不生长)可疑致癌物 his+ (生长)

 


四、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质粒指纹图(PFP)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载体:质粒/噬菌体

    工程菌:大肠杆菌

相关文章
 皮肤与性病学参考文献
 法医学教学大纲:第九章  中 毒
 解剖学(专科)作业习题:2
 内科学图片库:肺部感染性疾病普通肺炎2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前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