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十章 休克: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二、休克的分类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22 字体:

二、休克的分类

  休克可由不同致病因子引起。按前述病因分类,有利于及时认识并清除病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尽管引起休克的病因各异,但大多数休克的发生,都具有共同的基础:即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正常微循环和组织灌流量的保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①足够的循环血量;②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③正常心泵功能。各种病因均通过这三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来影响有效循环血量,继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因此,我们把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这三个环节称为休克的始动环节(图10—1)。将病因与休克的始动环节结合起来进行分类,更有利于临床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对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按此方法一般可将休克分为三类。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指各种病因引起机体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www.med126.com/yaoshi/、创伤及感染等情况。

  大量体液丢失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包括失血失液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临床上常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及动脉血压降低,而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PR)增高。

(二)血管源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又称分布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或低阻力性休克(low—resistance shock)。机体的血管床总量很大,血管全部舒张开放时的容量,远远大于血液量。如肝毛细血管全部开放时,就能容纳全身血量。正常时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仅有20%开放,80%呈闭合状态,并不会因血管床容量远远大于血液量而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现象。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时,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明显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微循环障碍。神经源性休克时,严重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均可抑制交感缩血管功能,使动静脉血管张力难以维持,引起一过性血管扩张,使静脉血管容量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

(三)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指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其病因可分为心肌源性和非心肌源性两类。心肌源性原因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非心肌源性原因包括压力性或阻塞性的原因,如急性心包填塞,心脏肿瘤和张力性气胸,或心脏射血受阻如肺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这些原因最终导致血流受阻,心脏舒张期充盈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致使正常的组织血液灌注不能维持。故这种由非心肌源性原因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又被称之为阻塞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相关文章
 免疫学电子教材:第三章
 核医学电子教材
 内科学图片库:肺栓塞图片6
 医学影像学参考文献
 护理学基础教案:实验十六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一节 青春期保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