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
一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招生简章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www.med126.com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 胸腺依赖抗原(TD-Ag)
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种类 英文缩写 来源 类别靶细胞
刀豆素A ConAJack豆 凝集素 T细胞
美洲商陆 PWM 美洲商陆 凝集素 T细胞
脂多糖 LPS G-菌 内毒素 B细胞
2. 佐剂:
与抗原一起用于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但不影响特异性。其机制有 :1)增强抗原的滞留时间。2)增强APC细胞对抗原处理、提呈能力。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等。
包括卡介苗(BCG)、脂多糖(LPS)、细胞因子(如GM-CSF)、聚肌胞(PolyI:C)、寡核苷酸CpG、福氏佐剂(CFA、IFA)等。
3. 超抗原(SAg):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很低的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有不同于丝裂原的作用,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
超抗原有两类:外源性超抗原---如一些细菌的外毒素;内源性超抗原---如一些病毒感染后表达在细胞上的病毒蛋白。
还有活化T细胞超抗原及活化B细胞超抗原之分。
超抗原活化T细胞的机制:与T细胞表位一样,形成MHC-SAg -TCR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无需APC的处理,只是附着在MHC凹槽的外侧;与TCR的结合也不涉及特异性,而是和TCR链的V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