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实验教学指导
[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本(专)科、护理专业使用]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针灸推拿系
前 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必修课程。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结合实体、针灸模型等点穴示教,使学生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等基本知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临床正确取穴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通过刺灸法示教,掌握针刺、艾灸、三棱针、耳针、皮内针、皮肤针拔罐等操作方法,为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临床疗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指导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本(专)科、护理专业使用由于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数有所不同,故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时情况由任教老师灵活掌握示教穴位的数量及具体内容。
针灸学示教一(腧穴部分)
[实验教学目的]在学习腧穴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定位,能准确取穴
[实验教学时间] 2学时
[实验教学器材]点穴彩笔,实体模特
[实验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腧穴定位法
一、腧穴定位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含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头部
前发迹(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至后发际(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折量为12寸
如前发际不明,即从眉心至后发际折量为15寸
如后发际不明,即从前发际至大椎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折量为15寸
前额两发角(前发际额部曲角处)之间折量为9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折量为9寸
2、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折量为9寸
歧骨至脐中折量为8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折量为5寸
两乳头之间折量为8寸
横骨(耻骨)长折量为8寸
3、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折量为21椎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折量为6寸
4、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肋(第11肋缘)折量为12寸
季肋以下至髀枢(股骨大转子)折量为9寸
5、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折量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折量为12寸
6、下肢部
横骨上廉(耻骨上缘)至内辅骨上廉
(股骨内上髁)折量为18寸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折量为13寸
髀枢至膝中折量为19寸
膝中至外踝尖折量为16寸
外踝尖至足底折量为3寸
(二)指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令患者将拇指与中指屈曲,以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形成环形,伸直医学招聘网其余手指,使手指桡侧面得到充分暴露,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得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令患者伸直拇指,以拇指指骨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即以第2-5指合并,当中节上横度,其两侧间距离为一扶,折作3寸。
二、任脉腧穴点穴示教:
(一)腹部
体表标志:耻骨联合、脐中、歧骨(胸剑联合)
体位:仰卧位
取法:自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脐中分为五等份,每等份为1寸
中极:脐下4寸
关元:中极上1寸,即脐下3寸
气海:阴交与石门的中点,即脐下1.5寸
神阙:脐窝正中
自脐中至胸剑联合分为八等份,每等份为1寸
中脘:该8寸的中点,即脐上4寸
下脘:中脘的下2寸
(二)胸部
体表标志:歧骨(胸剑联合)、乳头、肋骨、胸骨角、胸骨柄、胸骨上窝
体位:仰卧位
取法:膻中:中庭直上,平第四肋间隙处,男性恰当两乳头连线中点
天突:璇玑直上,胸骨上窝中央,仰头取之
附注:肋间隙以锁骨中线为准
(三)颈、颏部
体表标志:喉结 、、颏唇沟
体位:仰头
取法:廉泉: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三、督脉腧穴点穴示教:
(一)腰骶部
体表标志:尾骨、骶椎、腰椎、髂嵴
体位:俯卧位
取法:长强:跪伏位,于脊柱最下端摸到尾骨尖,在其下方0.5寸处,即为本穴
腰阳关:约于髂嵴相平处为第四腰椎,其棘突下为腰阳关
命门:自腰阳关向上推摸两个棘突,即为第二椎棘突,其下为命门,该穴约于脐相平
(二)背部
体表标志:胸椎、颈椎、肩胛骨
体位:俯卧位或俯伏坐位
取法:至阳:约与肩胛下角相平的第七胸椎棘突下
大椎:令患者正坐俯案,项部随头转动的第七颈椎棘突下
(三)头颈部
体表标志:发际、眉心、斜方肌、枕骨粗隆、耳尖
体位:正坐
取法: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耳垂取之
风府:哑门正中直上0.5寸,当枕骨粗隆下缘
百会:两耳尖通过头顶连线的中点,距后发际7寸
上星:前发际正中上1寸
(四)面部
体表标志:鼻尖、鼻唇沟、口唇
体位:坐位或卧位
取法:素髎:于鼻尖中央取之
水沟:在人中沟的上、中1/3处
四、肺经腧穴点穴示教
(一)胸部
体表标志:锁骨、胸大肌
体位:正坐或直立
取法:中府:云门直下,胸大肌下缘
附注:当手臂向前平伸时,锁骨外端下方之三角形凹陷的下缘即为胸大肌,以上两穴恰被该肌分隔
(二)前臂部
体表标志:肱二头肌腿、肘横纹、桡骨茎突、桡动脉、腕横纹
体位:微屈肘,掌心向上
取法:尺泽:微屈肘,肘关节掌侧面显现肱二头肌腿,其桡侧缘与肘横纹之交点为本穴
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
孔最:尺泽至太渊的连线为12寸,其中点为6寸,再上1寸即本穴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的凹陷是穴
附注:1、为方便取穴,故先取太渊,再取尺择与太渊之间的其它腧穴。2、连线:指两点间随体表自然形态的一条连线,而非绝对垂直或水平直线,以下各经取穴时所用“连线”同此。3、腕横纹:指腕掌关节上缘处横纹。4、虎山拇食指相连处。
(三)手部
体表标志:第一掌骨、赤白肉际、指甲
体位:仰掌
取法:鱼际:第一掌骨桡侧缘中点,赤自肉际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附注:1、甲沟:指甲两侧边缘。2、甲床:指甲嵌入皮下部分。3、甲床根部:甲床在体表形成的光亮痕迹的近端边缘。
五、大肠经腧穴点穴示教:
(一)手部
体表标志:指甲、第二掌骨,第二掌指关节、拇长、短伸肌腱
体位:侧掌、微握拳
取法: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三间: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近端桡侧赤白肉际
合谷:第二掌骨桡侧中点,拇食指并扰时于第一骨间背侧肌最高点取之
(二)前臂部
体表标志:腕横纹、肘横纹、桡骨
体位:屈肘,掌心向胸
取法:曲池:当肘横纹桡侧端
阳溪与曲池间划一连线,按骨度分寸为12寸,手三里在这条连线上,位于曲池下2寸
附注:量取1或2寸可用拇指同身寸
(三)上臂部
体表标志:肱骨外上髁、肱骨、三角肌、腋前皱襞、肩峰、肱骨大结节
体位:屈肘、上臂下垂
取法: 肩髃:上臂外展平举,肩前呈现的凹陷是穴,如凹陷不明显,则于垂臂时,肩峰端前下缘关节缝隙中取之
臂臑: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正当三角肌肌腹的下端
附注:肩峰即肩部最高点。
(四)面部
体表标志:人中沟、鼻唇沟、鼻翼
体位:正坐位
取法: 迎香:与鼻翼外缘中点相平,鼻唇沟中
六、足阳明胃经腧穴示教
(一)头面部
体表标志:瞳孔、眼球、眶骨、眼睑、鼻翼、口角、下颌角、咬肌、额弓、鬓发
体位:仰卧或正坐
取法:四白:承泣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地仓:承泣直下,平口角处
颊车:咀嚼时咬肌隆起处之最高点。
下关:额弓与下颁切迹之间凹陷,张口隆起,闭口取穴
头维:额角发际上方0.5寸,神庭(督脉)旁开4.5寸
(二) 腹部
体表标志:脐眼、耻骨联合,腹股沟
体位:仰卧
取法:腹部穴位都在前正中线(任脉)旁开2寸,各穴之间相距1寸
梁门:脐上4寸(中院),旁开2寸
天枢:脐中(神阙)旁开2寸
归来:脐下4寸(中极),旁开2寸
附注:胃经腹部腧穴分别与任脉各穴相平,唯鸠尾(跻上7寸)、气海(脐下1.5寸)两穴旁本经无穴。
(三)大腿部
体表标志:髂前上棘、臀沟、髌骨
体位:仰卧
取法:以上各穴均在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上
伏兔:髌骨外上缘直上6寸(量两夫)
梁丘:髌骨外上缘直上2寸(髌骨外上缘至阴市的上、中1/3交界点)
(四)小腿部
体表标志:髌韧带、胫骨前嵴
体位:仰卧或坐位屈膝
取法: 足三里:自犊鼻直下3寸(量一夫),胫骨前嵴外开一食指
上巨虚:足三里直下3寸(量一夫)
丰隆:自犊鼻直下8寸,胫骨前嵴外开两横指
(五)足部
体表标志:踝横纹、趾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腿、跖趾关节、跖骨、趾甲
体位:坐位
取法:解溪:足背,踝横纹中点,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
内庭: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足背二、三趾缝纹端
附注:足部第一跖趾关节最明显,其他跖趾关节可以其为参照
七、足太阴脾经腧穴示教
(一)足部
体表标志:趾甲角,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
体位:坐位或平卧
取法:隐白:足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太白: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太白后上方,当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
(二)小腿部
体表标志:内踝、胫骨、胫骨内侧髁
体位:坐位或平卧
取法:三阴交:内踝高点直上3寸(一夫),胫骨内侧面后缘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
地机:阴陵泉直下3寸
(三)大腿部
体表标志:髌骨、股内肌
体位:屈膝正坐位
取法:血海:屈膝、医者一侧手掌心按于患者对侧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度。斜置,当拇指尖下是穴
(四)腹部
体表标志:腹股沟,股动脉,耻骨联合,脐眼、腹直肌
体位:仰卧
取法:大横:与脐中相平,腹直肌外侧
附注:脾经腹部腧穴的取法,应参照任脉该部的骨度分寸进行。
八、手少阴心经腧穴示教
(一)腋窝部
体表标志:腋窝、腋动脉
体位:张臂开腋
取法: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
(二)前臂部
体表标志:肘横纹、腕横纹、胧骨内上髁,尺侧腕屈肌腱
体位:屈肘仰掌
取法:少海:肘横纹尺侧端处
神门:腕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灵道:神门直上1.5寸,适与列缺相平处
通里,阴郄:自神门与灵道的连线分为三等分,上、中1/3交界处为通里,中、下1/3交界处为阴郄。以上四穴均在尺侧腕屈肌脆的桡侧
九、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示教
(一)手部
体表标志:第五掌指关节,第五掌骨基底部,三角骨、手掌尺侧赤自肉际
体位:微握拳,拇指近胸
取法: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后溪: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处
腕骨:自后溪沿第五掌骨尺侧向腕部移行至两骨结
合部凹陷,即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为本穴 。
附注:后溪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恰与掌横纹尺侧端相对
(二)前臂部
体表标志:尺骨鹰嘴、肱骨内上髁、尺骨茎突、尺骨小头
体位:屈肘、前臂垂直、肘尖向下
取法:小海:屈肘前臂垂直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支正: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为12寸,从其中点向腕部移1寸、即腕上5寸
(三)肩胛部
体表标志:腋后皱襞、肩胛骨、肩胛冈、颈椎棘突,胸椎棘突
体位:坐位垂臂,略前倾
取法:天宗:肩胛冈中点至肩胛下角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适当肩胛冈下窝的中点
(四)面部
体表标志:目外眦、颧骨、耳屏
体位:正坐
取法: 颧髎:目外眦直下,当颧骨下缘取之
听宫:耳屏正中前方凹陷。张口取穴
针灸学示教二(腧穴部分)
[实验教学目的]在学习腧穴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定位,能准确取穴
[实验教学时间] 2学时
[实验教学器材]点穴彩笔,实体模特
[实验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示教
(一)头项部
体表标志:目内毗、眶孔、眶上切迹、发际、枕骨粗隆、斜方肌
体位:正坐
取法:睛明:闭目、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攒竹: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天柱:平发际,斜方肌外缘
(二)背腰部
体表标志:脊椎、肩胛骨、髂后上棘、骶骨角
体位:俯坐或俯卧
取法:膀胱经背部腧穴亦以脊椎棘突为准。先以取督脉穴的方法找到各个脊椎棘突,即可找取本经一、二侧线诸穴
背部横寸,以肩胛骨内侧缘之间为6寸,自后正中线(督脉)与一侧肩胛骨内侧缘之间为3寸,通过其中点的直线即为1.5寸,是为本经第一侧线;通过肩胛骨内侧缘的直线为旁开3寸的第二侧线
本经分布于背部第一侧线及骶部共25穴,第二侧线共14穴
第一侧线及骶部腧穴
第一侧线腧穴从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陶道穴)旁开1.5寸起到第五骶椎棘突下(督脉腰俞穴)旁止。除第八胸椎以外。其余从上到下,每隔一椎点一穴:一(第一胸椎)大抒、二风门、三肺俞、五心俞、七膈俞、九肝俞、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四肾俞、十六大肠俞、十九膀胱俞
骶部上、次、中、下髎穴取法
于骶部上方两侧找到髂后上棘,与其平齐之脊推下为十八椎(第一骶椎)棘突下,距棘突一拇指宽处为上髎穴(即第一骶后孔)
第十九椎(第二骶椎)棘突一拇指宽处为次髎穴(即第二骶后孔)
第二十椎(第三骶椎)棘突一食指宽处为中髎穴(即第三骶后孔)
第二十一椎(第四骶椎)棘突下与骶管裂孔一小指宽处为下髎穴(即第四骶后孔)。如骶椎不易摸到。可如上法于髂后上棘相平处找到上髎穴。于骶骨角(即尾骨上方两侧如黄豆状两圆骨突起)上方凹陷取下髎穴,将上、下髎之间连成一微向内凹的弧线。并分为三等分,其间两个分界点即分别为次髎和中髎
第二侧线腧穴
在第一侧线外开1.5寸。通过肩胛内缘的垂直线上,从上至下平椎间取之。次序是:四膏育、二十一秩边
(三)大腿部
体表标志:臀横纹、腘横纹、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
体位:俯卧或直立
取法:委中:腘横纹中点。正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四)小腿部
体表标志:腓肠肌、外踝、跟腱
体位:俯卧或直立
取法:承山:委中直下,伸足时腓肠肌肌腹呈人字纹之顶端
昆仑: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五)足部
体表标志:跟骨、外踝、髌骨、趾跖关节、第五跖骨、趾甲角
体位:侧卧
取法:申脉:外踝下缘凹陷中
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二、足少阴肾经腧穴示教
(一)足部
体表标志:足心、内踝、舟骨粗隆、跟腱、跟骨结节
体位:卧位或坐位
取法:涌泉:在足心,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之中央,
即当足底(去趾)正中线前、中1/3的交界处
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二)小腿部
体表标志:跟腱、腘窝、腓肠肌、半腱肌腱、半膜肌腱
体位:卧位或坐位
取法:复溜: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缘
(三)腹部
体表标志:耻骨联合、脐眼、胸剑联合
体位:仰卧
取法:大赫:脐下4寸(中极),旁开0.5寸
三、心包经腧穴点穴示教
(一)前臂部
体表标志: 肱二头肌腱、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
体位:屈肘仰掌
取法:曲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大陵: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间使:大陵上3寸(前臂12寸之下6寸的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大陵上2寸(前臂12寸之下1/6分界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二)手部
体表标志,掌骨、指甲
体位:曲肘仰掌
取法:劳宫:握拳时。
当中指指尖所到处。适于二、三掌骨之间
四、三焦经腧穴点穴示教
(一)手部
体表标志:指甲角、掌指关节、腕关节、指总伸肌腱
体位:伏掌
取法:关冲: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中渚: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近端,四、五掌骨间
(二)前臂部
体表标志:尺骨、桡骨、尺骨鹰嘴
体位:伏掌、屈肘
取法: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
(三)肩、上臂部
体表标志:尺骨鹰嘴、肩峰、三角肌、肩甲骨
体位:垂臂屈肘
取法:肩髎:锁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肩髃后寸许之凹陷中
(四)颈部
体表标志:胸锁乳突肌、下颌骨、乳突
体位:正坐
取法:翳风:耳垂与乳突之间的凹陷中
(五)头面部
体表标志:耳廓、耳轮、耳根、耳屏切迹、乳突、颞浅动脉
体位:正坐
取法:耳门:张口取穴。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五、足少阳胆经腧穴示教
(一)头面部
体表标志:眶骨、颧弓、乳突发际、耳轮、眉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体位:正坐
取法:率谷:耳尖直上。约与悬颅相平处
阳白:眉毛中央上1寸,约当眉中至前发际连线的下、中1/3交界点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平风府(督脉)穴处
(二)肩部
体表标志:肩峰、第七颈椎
体位:正坐
取法:肩井:于第七颈椎下取大椎穴,当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
(三)侧胸部
体表标志:乳头、腋窝、肋骨
体位:正坐或侧卧
取法:日月: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中
(四)侧腹部
体表标志:肋骨,脐眼、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
体位:侧卧
取法:带脉:京门前上方为第十→肋端,自此直下与脐相平处
(五)大腿部
体表标志:股骨大转子、骶管裂孔、股骨外上髁
体位:侧卧
取法:环跳:伸下腿,屈上腿,当股骨大转子
最突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
上7寸(股骨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六)小腿部
体表标志:腓骨小头,腓骨
取法:阳陵泉: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光明:外踝至膝中16寸的下8寸的中点上1寸,腓骨前缘
悬钟穴:阳辐下1寸(或从外踝上量一夫)腓骨后缘
(七)足部
体表标志:趾长伸肌腱,跖骨,小趾伸肌腱,外踝,趾甲,趾间缝纹
体位:坐位,足平置
取法: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六、肝经腧穴示教
(一)足部
体表标志:趾甲、跖趾关节、跖骨、趾间缝纹,胫骨前肌腱
体位:坐位或卧位
取法:大敦:足踇趾外侧指甲角旁,甲沟垂直延线与甲床根部的交点
行间:足背、第一、二趾缝纹端
太冲:循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向上循按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
(二)大腿部
体表标志:膝腘横纹,股骨内上踝,半膜肌腱,耻骨联合
体位:正坐屈膝、仰卧伸足
取法:曲泉: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当股骨内上髁与半膜肌腱之间
(四)胁肋部
体表标志:腋窝、肋骨、乳头
体位:坐位或侧卧
取法:章门:自腋窝向下循按至胸廓下部有前后两个肋骨游离端,前者下端即为本穴
期门:自乳头直下循按两肋即第六肋间隙中为本穴
七、奇穴点穴示教
(一)头颈部
体表标志:眉毛、目外雌、耳廓、眶下缘、鼻孔内、舌
体位:坐位
取法: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共4穴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牵正: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
(二)躯干部
体表标志:大椎、椎间隙
体位:仰卧或坐位
取法: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与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三)四肢部
1、上肢奇穴
体表标志:腋前皱襞、尺骨鹰嘴、腕横纹、掌指关节
体位:仰卧或坐位
取法:落枕:在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八邪:在手背侧,微握拳,在第1~5指骨之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四缝:在第2~5指骨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八穴 十十宣:在手食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2、下肢奇穴
体表标志:腓骨、髌骨、胫骨、内外踝
体位:俯卧或坐位
取法:胆囊: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阑尾:在小腿前侧上部,当鼻犊下5寸,胫骨前缘约一横指
八风:在足背侧,第一至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
针灸学示教三(刺灸法部分,2学时)
[实验教学目的]在学习刺灸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临床常用的毫针操作手法、灸法、皮肤针法、三棱针法、皮内针法、耳针法、电针法、拔罐法等
[实验教学时间] 2学时
[实验教学器材]各种规格毫针若干、艾条、艾炷、生姜、大蒜、食盐、菜刀、菜板、镊子、酒精灯、皮肤针、三棱针、皮内针、耳穴探测仪、耳穴压籽板、胶布、75%酒精、脱脂棉、电针仪、温灸器、各种规格的玻璃罐若干
[实验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进针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进针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单手进针法: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爪甲边缘将针刺入腧穴。
(2)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固定在所刺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一端将针刺入。
(二) 毫针行针手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手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注意上下提插的幅度、左右捻转的角度要一致,不宜单向捻转。
2、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在课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示范,练习各种手法的操作,注意手法力度不宜过强、过大。
(三) 毫针补泻手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手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捻转补泻法: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反之为泻。
2、提插补泻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反之为泻。
3、徐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
4、呼吸补泻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
5、开合补泻法: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
6、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反之为泻。
7、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二、灸法:
(一) 艾炷灸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艾炷灸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直接灸法: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注意化脓灸与非化脓灸的掌握,前者的要点在于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后者的要点在于每壮艾炷燃至1/4或2/5时,即易炷再燃。学生练习一般只作非化脓灸。
2、间接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首先制作姜片、蒜片,置穴施灸。
(二) 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灸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温和灸法: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回旋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的施灸。
3、雀啄灸法: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的施灸。
4、温针灸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的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5、温灸器灸法: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桶,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
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法练习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进针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一)三棱针法:
1、点刺法: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经消毒好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
3、刺络法: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许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二)皮肤针法
叩刺:以右手拇、中、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断,针头对准皮肤扣击,运用腕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扣击。扣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医.学全在线据病情选择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以及轻、中、重不同的刺激强度。
(三)皮内针法
1、颗粒(麦粒)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固定。
2、揿针(图钉)式皮内针
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用胶布粘贴固定。亦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
注意冬夏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同,留针期间,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四、拔罐法
教师先在实体上进行如下拔罐法的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1、扣罐法:
(1)闪火法:用长纸条或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2)投火法:用易燃的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
2、起罐法:
3、留罐法: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4、走罐法:拔罐施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
5、留针拔罐法: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后,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然后将针取出。
6、刺络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
五、耳针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主要内容)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轮 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甲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屏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上屏尖 耳屏游离缘上隆起部
下屏尖 耳屏游离缘下隆起部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
对屏尖 对耳屏游离缘隆起部
屏间切迹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三)耳穴名称、部位(临床常用耳穴)
1、耳轮穴位
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
2、耳舟穴位
凤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
3、对耳轮穴位
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
4、三角窝穴位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5、耳屏穴位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6、对耳屏穴位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
脑干:在轮屏切迹处
7、耳甲穴位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内分泌:在耳屏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8、耳垂穴位
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
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
9、耳背穴位 (主要)
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10、耳根穴位 (主要)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四、教师示范耳穴直接观察、按压、探测诊断疾病的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