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子宫脱垂
一、概念
1.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
2.临床特点:轻度一般无不适,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减轻;脱出在外的子宫及阴道黏膜长期与衣裤摩擦导致宫颈、阴道壁溃疡,甚至出血和继发感染。
3.中医病名:阴挺、阴挺下脱、阴脱、阴蕈、阴菌、产肠不收。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2www.med126.com/job/.中医病因病机
标——湿热
本——气虚、肾虚、冲任、带脉损伤
相关脏腑——胞宫
三、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滞产、第二产程延长、难产、助产术史,以及长期腹压增加、体弱、营养不良、产后过早从事体力劳动等。
2.症状:轻度一般无不适,中度以上常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减轻。可伴有排尿排便困难,或便秘,或遗尿,易并发膀胱炎。脱出在外的子宫及阴道黏膜长期与衣裤摩擦导致宫颈、阴道壁溃疡,甚至出血和继发感染。
3.体征:不能还纳的子宫脱垂常伴有直肠、膀胱脱垂,阴道黏膜多增厚,宫颈肥大并延长。子宫脱垂分为3度(I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Ⅱ度—轻型: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于阴道口。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细胞学检查(宫颈刮片或宫颈活体组织检查)、妇科检查。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阴道壁肿块、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宫颈肌瘤、宫颈延长、子宫内翻相鉴别。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增强体质,加强营养,适当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消除增加腹压的各种因www.med126.com素。
2.西医治疗
⑴保守治疗:子宫托(喇叭形、环形和球形)
⑵手术疗法: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加主韧带缩短及宫颈部分切除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纵隔形成术、子宫悬吊术。
2.中医治疗
证型 | 证候 | 治法 | 方药 |
气虚 | 阴中有块状物突出,劳则加剧,平卧则回纳,小腹下坠,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缓弱。 | 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 |
肾虚 | 阴中有物脱出或脱出于阴道口外,久脱不复,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小腹下坠,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 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 大补元煎 |
湿热 | 阴中有物脱出于阴道口外,表面红肿疼痛,甚或溃疡渗液,色黄秽臭;舌略红,苔黄腻,脉弦数。 | 清热利湿 |
难点提示:
1.中医称本病为“阴挺”、“阴挺下脱”、“阴脱”、“阴蕈”、“阴菌”等。因多发生在产后,故又称“产肠不收”。本病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中就列有“阴挺出下脱候”及有关论述。《景岳全书·妇人规》明确提出了阴挺的定义:“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现在规范中医病名称阴挺。
2.与阴道壁肿块鉴别:肿块位于阴道壁,界限清楚,位置固定,不能移动。
3.与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宫颈肌瘤鉴别:患者有月经过多病史。检查时可见红色、质硬之肿块,表面看不到宫颈口,但在其周围或一侧可扪及被扩张变薄的宫颈边缘。
4.与宫颈延长鉴别:单纯宫颈延长可通过触诊鉴别。妇科检查时,阴道前后壁无膨出,阴道内宫颈虽长,但宫体在盆腔内,向下屏气并不移位。用子宫探针探测宫颈外口至宫颈内口的距离即可确诊。
5.与子宫内翻鉴别:阴道内见翻出的宫体,呈球状,被覆暗红色绒样子宫内膜,无宫颈口,仔细检查可见两侧输卵管开口,根部可触及宫颈,呈环形围绕肿物,三合诊检查时扪不到正常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