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
中药学-实验指导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常用中药辨认》指导

(中 医 专 业 试 用)

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

2005年4月

《常用中药辨认》教学大纲

 

 

 

中药认药是辅助《中药学》的形态教学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本院实际条件,本课程在学习常用中药的性能、功用的基础上,通过对药材饮片(个子)和药用植物的形态观察,熟悉、了解常用中药的形态特点,以加深对药物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中国药典》2010版为依据,教学28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了解常用中药原植物的形态特点。

2.熟悉、了解常用动物药的形态特征。

3.熟悉、了解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特征和外观鉴别技术。

【教学内容】

1.观察120种常用原植物。

2.观察15种常用动物药。

3.观察80种常用中药材标本。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分别在学校药园、安国药材种植基地、安国药材交易大厅、实验室进行,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己操作交替进行,分成8个组,以组为单位由教师具体指导、考试。

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认药考试。

1.运用教学光盘进行常用中药形态特征讲解。(4学时)

2.学校药园药用原植物形态特征讲解。(3学时)

3.安国药材种植基地常用中药原植物形态特征讲解。(6学时)

4.根茎类常用中药形态特征讲解、实习。(4学时)

《常用中药辨认》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中药形态特征鉴别实验

实验一  根及根茎类药材

【实验要求】掌握所列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及植物来源。

【实验材料】

一、植物标本

1.白头翁 全株被白色绒毛。注意叶柄、叶背、花被。

2.芍药

注意芍药和川赤芍叶形、花、果实的不同。芍药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花单生于花枝的顶端,花瓣9~13。

川赤芍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通常二回深裂;花2~4朵生茎顶端和其下的叶腋, 花瓣6~9。

3.三七

注意三七同人参在叶及果实上的不同点。三七同人参极似 , 如掌状复叶轮生于茎端 , 沿脉疏生刚毛 , 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核果浆果状等。但三七小叶通常 5~7,核果近肾形。

4.白芷

注意白芷同杭白芷在根、茎、叶鞘上的不同点。

(1) 白芷植株较高,根圆锥形,茎紫红色,基部叶稍紫色。

(2) 杭白芷植株较矮,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上方近方形,皮孔样突起而明显。

5.当归

茎带紫色,有纵直槽纹。叶为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复伞形花序顶生。双悬果,侧棱有翅。

6.独活

注意毛当归与重齿毛当归在叶,果实上的不同点:

(1) 毛当归小叶片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

(2) 重齿毛当归在小叶片边缘有钝锯齿。

7.羌活

注意羌活及宽叶羌活在叶、花序、花、果实上的不同点。

羌活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无毛。复伞形花序,伞幅 10~15,花白色。

8.板蓝根

注意菘蓝和欧菘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菘蓝茎光滑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

(2) 欧菘蓝与上种不同点为全株有长毛,叶基部垂耳箭形。

9.常山

落叶灌木。茎有节,幼时被黄棕色短毛。单叶对生,椭圆形,幼时两面均疏被黄色短毛。

10.地榆

注意地榆和长叶地榆在根、基生叶、茎生叶、花序形态上的不同点。

(1) 地榆根纤维性不强,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具长柄,小叶片卵圆形或长圆柱   卵形, 基部心形或微心形;茎生叶有短柄,托叶抱茎,镰刀状,有齿。

(2) 长叶地榆根富纤维性,折断面呈细毛状,基生小叶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细长。

二、药材标本

1.川乌

呈园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外表皱缩不平,有瘤状侧根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横切面粉白色或浅灰黄色,粉质,可见多角形环纹。味辛辣而麻舌。

2.草乌

(l) 北乌头母根形如乌鸦头,具“钉角”;子根附生子上端,表面光滑,形状较小。断面灰白色,粉质,有多角形环纹。

(2) 乌头母根与川乌相似。子根为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有细纵皱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

3.附子

(1) 盐附子:呈圆锥形, 表面灰黑色, 有盐霜。横切面有多角形环纹, 并有食盐结晶。味咸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不规则的纵切片,上宽下窄,表面黑褐色,切开面暗黄色,油润光泽,略透明,并有纵向脉纹。断面角质样,味淡。

(3) 白附片:形状、气味与黑顺片相同,但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

4.白头翁

类圆柱形或圆锥形, 稍扭曲。外皮黄棕至灰棕色,易脱落,具纵皱纹或纵沟, 有网状裂隙或裂纹。根头部稍膨大, 顶端残留鞘状叶柄残基, 密出白色毛茸。质硬而脆。味苦涩。

5.白芍

呈圆柱形, 表面浅棕色或类白色,光滑,隐约可见横长皮孔及纵皱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微红色,角质样,有放射状纹理。味微苦而酸。

6.赤芍

(l) 芍药根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涩。

(2)川赤芍刮去外皮者,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未刮去者棕红色或暗棕色,木化程度小。

7.银柴胡

呈类圆柱形,注意银柴胡的“砂眼”和“珍珠盘”。断面木质部束与射线黄白相间形成放射状纹理。味略甜。

8.三七

三七的表面颜色及特征(如皮孔呈瘤状突起 ),质地及断面特征。并体会“铜皮铁骨”的含意。

9.白芷

注意白芷的“疙瘩丁”, 并区别白芷与杭白芷的区别。

(l) 白芷根呈圆锥形,形成层呈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 1/3 。

(2) 杭白芷横向皮孔样突起多四纵行排列,使全根呈类圆锥形而具四纵棱,形成层环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 1/2。

10.当归

注意当归的“归头” 、“归身” 、“归尾”。 根上端有残留的叶鞘及茎基,主根粗短。质柔韧, 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棕色油点,形成层呈黄棕色环。有浓郁香气,味甘、辛、微苦。

11.独活

主根粗短, 略呈圆柱形,下部分歧较多。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断面有一棕色环,散在的棕色油点。具特异香气, 味苦辛,微麻舌。

12.羌活

注意蚕羌环节密紧似蚕,体会断面“朱砂点”的含义。

注意区别羌活的不同商品规格,何为“竹节羌”、“大头羌”、“条羌”、“蚕羌” 。

13.川芎

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黄褐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陷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断面可见波状环纹及黄棕色小油点,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14.地榆

(l) 地榆根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棕色至暗棕紫色,粗糙。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2) 长叶地榆根呈长圆柱形,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絮状纤维。

15.苦参

呈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破裂后向外卷曲。质坚韧,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气微, 味极苦。

实验二 根及根茎类药材

 

【目的要求】掌握所列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来源及植物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

植物标本:

1.丹参

全株密被柔毛,根砖红色,茎方形。奇数羽状复叶, 顶端小叶较大。轮伞花序集成多轮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花紫色。

2.黄芩

叶对生披针形,下面密被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具时状苞片,花偏向一侧,花冠蓝紫色或紫红色,近基部作曲直向上弯曲。

3.玄参

茎四棱有浅槽,茎下部叶多对生有柄,上部有时互生而柄极短,叶多为卵形。聚伞圆锥花序顶生。

5.地黄

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叶多基生,莲座状,向上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花冠筒状,呈二唇形,外面紫红色,内部黄色有紫斑

6.龙胆

注意对比龙胆与三花龙胆、条叶龙胆、坚龙胆叶的叶形、叶缘及叶脉、花冠裂片等的不同点。

7.秦艽

(1) 秦艽根粗大,茎单一直立,花冠蓝紫色;

(2) 小秦艽根细并分枝,花茎常斜生,花冠蓝色。

8.白前

(1)柳叶白前,茎无毛,叶狭披针形,花冠紫红色。

(2)芫花叶白前,茎被两列柔毛,叶长圆形成长圆状披针形,花冠黄色。

9.南星

观察天南星、东北天星、异叶天南星,找出其共同点以及叶片分裂情况, 叶形花序顶端附属物等的不同点。

10.半夏

半夏块茎球形,叶柄下部内侧有小球茎(珠芽),肉穗花序花序先端的附属物呈鼠尾状,伸出于佛焰苞外。并将水半夏和掌叶半夏与之比较 , 找出其异同点。

(四)药材标本

1.丹参:

根茎粗短,根数条,表面棕红色。老根外反疏松,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味微苦涩。

2.黄芩:

呈圆锥形,扭曲,表面色棕黄,具状细根痕,扭曲纵皱,不规则网纹。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朽朽状或成空洞 ( 枯芩 )。味苦。

3.玄参:

圆锥形,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具明显纵沟和横向皮孔。皮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具焦糖气。以水浸泡,不呈墨黑色。

4.地黄:

生地呈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断面可见橘红色油点,有放射状纹理。味微甜,微苦。

生地中间膨大,两端稍细。表面灰黑或灰棕色,极皱缩,具不规则横曲纹。体重,质较软,不易折断。断面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4.三棱

荆三棱倒圆锥形,有的略扁,形似鲫鱼状,表面黄白色,点状须根痕环状,质坚实如木,体重。

5.泽泻

(l) 注意泽泻呈类圆球状,长圆形,有不规则横向环状浅沟纹。并散有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质坚实。折断面带颗粒性。

(2) 饮片呈横切面,黄白色,维管束散在,在扩大镜下薄壁组织呈海绵的凹窝,味如干饼。

7.香附

注意香附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叶及根痕。去净毛者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

8.白附子

注意禹白附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环纹及根痕。断面类白色,具粉性。嚼之麻辣刺舌,有毒!将关白附与之比较。找出不同点。

9.术类

(1) 白术全形呈拳状,断面有棕色朱砂点 ( 油室)。烘术断面带角质,多孔隙。气香而浓郁,味甘微辛。

(2) 北苍术与南苍术的不同。南苍术根茎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断面有多数朱砂点 (油室),久置则析出白霜(苍术醇结晶)。气香而浓郁, 味微甘而辛苦。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香气较南苍术淡。

10.木香

(1) 云木香略呈圆柱形,有纵沟。断面散有棕色光亮的油室 ( 朱砂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气强烈芳香,味辛苦 。

(2)川木香为圆柱形或纵槽状的半圆柱形。外皮脱落者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有的根头呈黑色发粘(习称“泊头”或“糊头” ), 断面散在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

l1. 贝母

仔细观察各种贝母的性状鉴别特征,注意对比川贝 ( 松贝、青贝、炉贝 ) 、伊贝、平贝、浙贝、轮贝在外形, 大小、颜色、顶、底部、鳞片大小 、形状、质地、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并列表比较之。

12 百部类:

(1) 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个较小,表面色较浅,质脆,断面带角质, 中柱多扁缩。

(2) 对叶百部块根较粗大,表面颜色较深, 质较坚实,断面白色,中柱较大。

13.玉竹

多细长园柱形略扁,多不分枝,粗细均匀,偶有地上痕。

14.黄精

(1)黄精多呈头大尾细的扁圆柱状形似鸡头样,俗称“鸡头黄精”。

(2) 多花黄精根茎肥厚粗短,可见茎痕数个。形似生,称“姜形黄精”。

 (3) 滇黄精 ( 或大黄精)根茎肥厚,两端突出如翼,形似蝶翅,顶部正中有一地上茎痕。

15.天门冬麦门冬

注意天冬麦冬形状、表面颜色、质地、断面、及气味等特征。并加以比较,找出区别点。

16.知母

注意毛知母呈略扁的长条状,顶端有残留的浅黄色叶痕及茎痕 ( 习称金包头 ),具紧密排列的环节,节上密生棕黄色扁平的绒毛(残存叶基), 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剥去外皮者称为“知母肉”。味微苦, 带粘性。

1. 姜黄郁金莪术

注意姜黄、郁金、莪术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并搞清商品类别规格与用药部位的关系。

2. 天麻及伪品:

(l) 注意天麻呈椭圆形,扁缩。有时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 ( 习称鹦哥嘴或红小瓣)或茎残基。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表面可见数圈点状芽痕组成的横纹(茎节)。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状。绘天麻药材外形图。

(2) 注意三种假天麻(大理菊根、紫茉莉根)与天麻的区别。

 

 

实验三  茎木、皮类药材

 

【目的要求】掌握所给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及来源,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

植物标本:

1.黄柏

注意黄皮树与黄柏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如二者均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 7~15,矩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但前者树皮薄无加厚的木栓层, 叶背面被长柔毛会计资格;后者树皮的木栓层加厚,叶背面仅中脉基部有长柔毛。

2.白鲜

注意白鲜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强烈香气,根肉质。单数羽状复叶,叶轴有窄翼,总状花序顶生。

3.桑

叶卵圆形,基部心形,不分裂与分裂叶缘有锯齿, 叶背脉上有疏毛, 雄株有柔夷花序,雌株www.med126.com为穗状花序。

4.地骨皮

(1) 枸杞灌术,枝细长,为棘刺,叶互生或簇生子短枝,花常 1~4 朵簇生于叶腋,花冠淡紫色,裂片与筒部几等长,裂片有缘毛。

(2) 宁夏拘祀与上种区别在于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裂片稍长子花冠筒。

5.木通

(1)注意木通马兜铃为缠绕性术质藤本。叶片心形,互生,嫩叶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老叶仅叶脉疏生自毛。花单生,圆筒状,弯曲。

 (2) 小木通为常绿攀援性灌木,叶对生,三出复叶,小叶革质,狭卵形至披针形,全缘,主脉三出。

(3) 绣球藤为落叶攀援性灌术,小叶先端三浅裂,边缘有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

6.钩藤

(1) 钩藤攀援状灌术,小皮光滑无毛,常在叶腋处着生向下弯曲的钩状不育花序轴,钩光滑无毛。头状花序较小,花冠黄色。

(2). 大叶钩藤小枝和钩均被短柔毛,花序较大,花冠浅红色或白色。

7.杜仲

杜仲树皮,叶折断后均有橡胶丝,单叶互生,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背面脉上有毛。花单性异株,无花被,翅果。

8.牡丹

牡丹根皮黑灰色,2 回 3 出复叶,背面中脉上疏生白色长毛。花单生枝端。

9.海桐皮

(1) 刺桐为高大乔木,树皮有圆锥形皮刺,三出复叶互生。常密生于枝端,小叶宽卵形到斜方卵形。总状花序,荚果念珠状。

(2) 刺木通较矮于上种,叶肾状扁圆形,荚果梭形。

10.加皮

(1) 五加为灌术,有时蔓生,多无刺,掌状复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小叶通常 3~5,中央一片最大,几无柄,伞形花序单生,总花梗,花梗均较长。

(2) 短梗五加多灌木,小叶通常 3 片,花近无柄,密集成头状球形,生于短总梗上。

(3) 刺五加为灌木,茎枝密生刺,为主要特征。

(4) 藤五加为灌术,小叶通常 5 片,茎校密生多数细长倒向的棕色皮刺。

(5) 杠柳为落叶木质藤本,全体含白色乳汁。叶对生,革质,披针形,聚伞花序腋生。

11.寄生类

(1) 槲寄生为叉状分枝,节部明显膨大,花单性,微小。

(2) 桑寄生枝不为叉状分枝,节部不明显膨大; 花两性,显著,加十略具短毛。

药材标本:

1.木通类

注意关木通川木通的相同点及区别点。二者均呈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膨大的节,节上有枝痕。质坚本轻。断面皮部窄,木部宽,异管(小孔)多数,整齐环列与射线相交呈蜘蛛网状,吹之通气。但前者表面较平坦,节微膨大,味苦;后者表面有纵向细沟及棱脊,节膨大隆起。味微苦。

2.钩藤

注意钩藤为带钩的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形。表面红棕色。部分茎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 形似船锚。断面皮部纤维性,有髓或中空。

3. 海风藤

呈长圈柱形,略扁,表面灰褐色或褐色,具明显的节, 膨大,上生不定根。断面有车轮纹,射线灰白色,髓灰褐色,气清香。

4.通草

(1) 大通草呈圆柱形,表面多为白色,体轻,柔软,易折断,断面有光泽,纵剖面可见横隔薄膜,故有时也称为“空心通草”。另外商品中还有一种实心大通草,(同科植物八角金盘柏那参茎髓),其表面黄白色。粗糙,质地较坚硬,断面或纵剖面无隔。

(2) 小通草,其中又有两种:

喜马山旌节及同属他种植物茎髓,呈细圆柱形,质地轻泡,表面附有胶质发亮物质,遇水有粘滑感。

青荚叶及同属他种植物茎髓也呈圆柱形, 但质地稍硬,表面具纵沟纹,遇水无粘滑感。

5. 寄生类

 (l) 槲寄生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纵皱纹明显,质硬脆,易折断,髓偏向一侧,味微苦。

(2) 桑寄生有分枝,表面褐色或红褐色,纵皱细腻,质坚硬,木质,不易折断,髓部居中,味微涩。

6.沉香

(1) 国产沉香(即白木香)多为不规则片,呈朽木状,质较轻,色浅 ,可浮于水面。

(2) 进口沉香(即沉香)多为圆柱形,质较重,色深,油润,多能沉于水中。

二者均有香气,但进口沉香气味较浓烈。

7.杜仲

杜仲为板片状,外表面灰褐色,平坦或粗糙,内表面暗紫色。折断后连有细密银白色具弹性的橡胶丝。并注意杜仲与红杜仲的区别。

8.丹皮

呈圆筒状或半圆筒状,可见纵剖开的裂缝“原丹皮”,外表灰褐或黄褐色。具多数横向的侧根痕。“刮丹皮” 外表呈粉红色,内表面浅棕色有时可见光亮结晶( 牡丹酚)质较硬,具粉性,气香。

9. 海桐皮

呈板片状,薄厚不等,外表淡棕色,上有圆锥形的钉刺,内表面较平坦,质硬而韧。

10.五加皮

(1) 五加皮 ( 原植物为五加)呈不规则圆筒状或槽状, 外表灰褐色 ,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淡黄色小点 ( 树脂道),香气淡。本品习惯也称为“南五加”。

(2) 香加皮( 原植物为杠柳)呈半筒状,外表黄棕色,粗糙。栓皮松而糟,易脱落,质地疏松而脆,有浓烈香气。本品习惯也称“北五加”。

(3) 红毛五加( 原植物为藤五加)呈筒状,外表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多向一侧倾斜,皮薄质脆,易折断,略有香气。

实验四  动物类药材

 

【目的要求】掌握所给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及来源。

【实验材料】

1.地龙

广地龙呈长片状,腹部已剖开,除去内脏,有多数明显的环节,成长者生殖带明显;土地龙呈圆柱形,腹部未剖开,生殖带不明显。

2.水蛭

呈扁平纺锤形,有许多环节组成,常腹部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腹面有多条黑棕色纵列的断续斑点。

3.蜈蚣

药材长而扁平,胴部由21个同律体节构成,头部二节为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每节有脚一对,呈黄色或红褐色,多抱于插入腹面的竹片上。

4.全蝎

头胸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头胸部前面有一对较小的钳肢及一对大的螯夹,背面覆有胸甲,腹面有足四对;后尾部末端一节附有锐钩状毒刺。

5.土鳖

地鳖呈卵圆形而扁平,红褐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扩大呈盾状,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瓦状排列。冀地鳖头部边缘有棕黄色镶边。

6.桑螵蛸

药材由多数膜状薄层迭成,端面可见最外层有一圈海绵状物,其内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小椭圆形卵;全形略呈圆柱形或类圆形者称团螵蛸,略呈长条形者称长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而表面灰褐色的称黑螵蛸。

7.蕲蛇白花蛇)

动物形态:体长1~2m。头大扁平三角形,颈细,有前管牙,头背面具大形对称鳞片,吻鳞及鼻间鳞形成一短而翘向前上方的突起。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体鳞有棱,成17~21~23行,尾顶端为三角形鳞片包被。

体背面灰褐色,有灰白色近方形的斑块,两侧有八形暗褐色的大斑纹,顶端在背中线相接。少数不相接而交错排列。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黑色圆形斑块。

性状:蛇体卷成盘形,头在中央,盘径17~35cm,蛇体直径约3cm许。头三角形而扁平,鼻尖端向上,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上腭有长毒牙。背部密被棒形鳞片,有纵向排列的24个方形灰白色花纹,习称“方胜纹”。腹部杂有多数黑色“念珠斑”。尾部渐细,末端呈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一枚,习称“佛指甲”。腹内部黄白色。脊椎骨显著突起,两侧具多数肋骨。微有腥气,味微咸。

8.麝香

【动物形态】 1. 林麝  体形小 , 身长 70~80cm, 肩高小于 50cm 。雌雄都不长角, 耳长直立, 上缘圆形, 吻较短。雄麝上颌犬齿发达, 露出唇外, 向下微曲。后肢较前胶稍长,臀部比肩部高, 四肢细长, 主蹄狭尖, 侧蹄显著, 尾短。全身色暗, 现深棕色并染有桔红色, 体后部色较暗, 幼麝有斑点, 成体无斑点;耳上部及边缘棕黑色, 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黄白或桔黄色区,由喉到前胸有一深棕色长斑居于 中央, 两颊下向后有一棕色末端分叉的短纹, 切分桔黄色区的前部边缘为前一短纹、后一圆斑。雄麝鼠蹊部有麝香腺, 呈囊状, 外部略隆起, 习称 “香囊”, 生成的麝香则贮存在香囊内。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 且无香囊。视觉、听觉灵敏, 行动敏捷,但性懦怯。

2.马麝与林麝的主要区别是体形较大, 身长85~90cm, 肩高 50~60cm, 吻长,成体全身沙黄浅棕色, 无斑点, 通常仅颈背是一浅黑块斑, 上有少量模糊黄点;颌颈下呈黄白色。

3. 原麝 体形也较大, 身长约 85cm,吻短;成体全身暗深棕色, 背面终生具黄棕色斑点, 多排成 6 行, 下颌白色, 在颈下向后有两条白带纹至肩膊处。根据上述特征, 容易与前两种廓相区别。

【采制】捕麝取香以秋末冬初( 11 月间)为宜, 春季稍次, 但质量均较夏季为高。捕后立即连皮割下香囊, 除去周围多余的皮膜, 用短小竹片或树枝使内侧囊皮绷紧成薄膜状, 用纸条插入囊孔引流吸湿, 或插入小竹管、家禽的毛管等通气以使水气外出, 然后将香囊装入竹笼内, 外加纱罩以防蝇、虫, 悬通风处阴干。若遇阴雨天气, 可用热草木灰慢慢煨干, 但不能烧着毛皮。割下的香囊必须及时加工, 否则易腐败变质。干燥后的香囊常将毛剪短, 即为“毛壳麝香 "(亦称整麝香)。剖开香囊 , 除去囊壳, 即得 “麝香仁 ”, 拣去麝香仁中的细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其颗粒大者习称“当门 子”, 质量最好。

活体取香   野生麝经割下香囊后即死亡 , 靠野麝取香是一种杀鸡取蛋的办法。因此我国开创了野麝家养, 活体取香的新方法, 据报导 3 岁到13 岁是雄麝的壮年期, 也是产香盛期, 最高年产湿香 26.8g,干香16.7g;因此每年都可采收麝香, 取香后的雄麝生长、配种和生香等生理功能正常 , 而且饲养的雄麝比野麝平均产香量为高。目前活体取香通常采用“简易连续取香法”, 即准备好取香器 2 个(可用外科器械胆囊刮勺代替), 接香器 1 个(可用搪瓷盘代替); 取香前先将取香器用腆酒等消毒, 首先将雄麝送进单圈, 保护固定好麝的头部, 防止其犬齿损伤,待雄康稍平静后进行取香, 操作者左手握住香囊, 右手持取香器插入香囊内, 有节奏地连续掏取麝香, 放接香器内, 一般3~5 分钟即可操作完毕。取香后, 香囊口有充血或破损, 可涂油剂青霉素或消炎油膏防止感染。取出的麝香拣去其中的毛和银皮等杂质后干燥,装入瓶内密封保存。

【性状】 1. 毛壳麝香  呈扁圆形、类椭圆形或类球形的囊状体, 直径 3~7cm, 厚2~4cm, 大小和重量依生长年限不同而异, 一般重约 30g 。内侧囊皮较平坦,或隆起呈半球形, 为稍有皱纹的走膜, 呈暗棕色, 手触之略有弹性, 外侧囊反向外凸起,中央有一小孔(囊口), 从周围向囊口伏生密或稀疏的灰白色或深棕色毛, 商品常已剪短。剖开内侧囊皮, 可见中层皮膜深棕色或灰棕色半透明, 内层皮膜呈棕色, 内包有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 约占毛壳麝香总重量的 50~70%,质柔软, 棕黑色, 香气浓烈。

2. 麝香仁  野生麝香仁质柔润, 为大小不等的颗粒, 外表棕黑色或紫黑色, 断面深棕或黄棕色;小者成粉末状, 深棕色或黄棕色, 并有少量细毛及银毛。饲养麝香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 表面不平, 紫黑色或深棕色, 稍油润, 亦杂有少量银皮和毛。香气特异而强烈, 昧微苦辛。

  

实验四  花类药材

 

【目的要求】花类药材通常采用未开放的花蕾或已开放的花朵;或花的某一部分,如花瓣、花冠、柱头、花粉;或完整的花序。要辨明入药部分。花的形状比较特异,大多有显明的颜色和香气,故较易鉴别。观察时注意花的状态、全形、花的各部分及有无毛茸等特征,必要时湿润后在解剖镜下观察。若是以花絮入药的,要注意花序的类型及苞片或总苞的形状。

【实验材料】

1.辛夷

药材呈倒圆锥形,如毛笔尖,基部带有木质短枝;花蕾长1~4cm,粗0.7~2cm,外裹苞片2~3层,每层两片,两层之间有小鳞芽,苞片表面密被黄绿色长绒毛,内表面紫棕色,平滑;除去苞片后,可见3片花萼与6~12片紧密相抱的棕紫色花瓣;其内有多数棕黄色雄蕊与螺旋状排列的褐色雌蕊群;质脆易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而稍苦。

2.银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茎中空、幼枝密被绒毛,老枝棕褐色,呈条状剥裂。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5~4cm,初时两面有毛,后则上面无毛。花呈对腋生,花梗及花均有短绒毛;苞片叶状,卵形;萼5齿裂,无毛或有疏毛;花冠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外被柔毛和腺毛;花冠筒细长,上唇4浅裂,下唇狭而不裂;雄蕊5,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浆果秋形,熟时黑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

【性状】花蕾呈细棒状,略弯曲,长1.5~3cm,上部较粗,直径约2~3mm;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密被毛茸,基部有时可见细小宿萼,萼筒类球形,长约1mm,光滑无毛,萼齿有毛;用手挤压,花冠筒上部裂开二唇状,内有雄蕊5枚及雌蕊1枚。有时可见开放的花,全长可至5cm。

3.旋覆花

药材呈扁圆球形,直径1~2cm;总苞片线形,淡黄绿色,排成3~4层,表面密被白色棉花;花序外层为一列黄色舌状花,雌性;中央为多数筒状花、两性;质松,手捻易散开,可见成熟的果实,具白绒状冠毛。气微,味微苦。

4.菊花

药材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秋形,外层为数层舌状花,中心为管状花聚合而成;花序基部有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甘微苦。

5.款冬

药材为长圆形花蕾,有时3~4个花头并生;表面黄棕色至浅棕色,被有鳞片状苞片,内有短缩花茎,顶生一未开放的头状花序;折断拉之有棉毛丝状物;气清香,味微苦而带粘性。

6.红花

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筒状花,长约1.5cm,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上端5裂,裂片狭长线形。雄蕊5枚,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气微香,味微苦。

中药药效实验内容

 

实验一  麻黄桂枝以及麻黄与桂枝对大鼠足趾发汗作用的定性研究 

 

目的】观察麻黄、桂枝、麻黄配伍桂枝对实验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器材】微距相机(Nikon)、大鼠灌胃器、和田—高原氏试剂(将2g碘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配成A液;将50g可溶性淀粉溶于100ml蓖麻油中配成B液)。

药品】麻黄、桂枝、

动物】清洁级SD或Wister大鼠,180g~200g,16只。

方法

1.药液的制备:

麻黄水煎液(1g/ml):取麻黄36g,置于烧杯中,加六倍量水浸泡半小时后直火加热煎煮15min,以双层纱布过滤,第二次加三倍量水,直火加热煎煮10min,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所需浓度。

桂枝水煎液(1g/ml):取桂枝36g,置于烧杯中,加六倍量水浸泡半小时后直火加热煎煮15min,以双层纱布过滤,第二次加三倍量水,直火加热煎煮10min,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所需。

麻黄与桂枝水煎液(1g/ml):依据麻黄汤的比例,麻黄36g、桂枝24g,置于烧杯中,加六倍量水浸泡半小时后直火加热煎煮15min,以双层纱布过滤,第二次加三倍量水,直火加热煎煮10min,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所需浓度即得。

2.实验方法

取实验用SD或Wister大鼠12只,160g~180g,雄性,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分别标记为麻黄组、桂枝组、麻黄与桂枝组、空白组。灌胃给药量1.5ml/次,空白组给等体积蒸馏水。给药温度在40℃±5℃,保持室温25℃±1℃。灌胃结束后,分别于30分钟、60分钟时,用75%的酒精擦一侧后足趾,拭去原有汗液和污物,然后固定,使其不做剧烈挣扎。用干棉签涂适量的和田—高原氏试剂A(碘/乙酸)待其干燥后,再用干棉签涂适量的和田—高原氏试剂B(淀粉/麻油)。

3.观察内容

观察、记录大鼠后足趾出现紫色斑点的数目及分布情况,并用微距相机拍照记录。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麻黄、桂枝以及麻黄配伍桂枝对发汗作用的不同。


实验二  大黄、芒硝及大黄与芒硝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及大黄+芒硝对小鼠肠蠕动的影响。

【原理】以黑色炭末作为指示剂,其在小肠中的推动的距离,可反映小肠蠕动功能。大黄、芒硝为常用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功效。大黄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有泻下作用,故对肠胃实热有“釜底抽薪”之功。而芒硝在肠内不易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机械性刺激肠壁而致泻,故大黄与芒硝配伍有“増水行舟、润燥软坚”之功。

【器材】手术台、注射器、小鼠灌胃器、手术剪、镊子、天平

【药品】炭末大黄水煎剂(含炭末0.1g/ml),炭末芒硝水煎剂(含炭末0.1g/ml),炭末大黄+ 芒硝水煎剂(炭末0.1g/ml),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含炭末0.1g/ml),0.9%生理盐水,10%水合氯醛,75%酒精,碘酒,苦味酸。

【动物】昆明小鼠20只,清洁级,雄性,体重18g-22g。

【方法】

1. 分组和给药  取禁食24小时体重相近的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大黄组,芒硝组,大黄+芒硝组,每组5只,苦味酸标记,天平称重。分别灌胃给予上述炭末大黄水煎剂、炭末芒硝水煎剂、炭末大黄+ 芒硝水煎剂,给药容量为1ml/100g体重,对照组小鼠依同法灌胃等容量炭末生理盐水混悬液。

2. 处理与观察  给药后30分钟后脱颈椎处死动物,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从幽门端至回部的肠管,置于用水润湿的光滑平面上伸展,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为“小肠总长度”;测量幽门至炭末前沿的大肠长度为“炭末在大肠内推进距离”;按下列公式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实验结束后,注意观察小鼠容积是否增大,汇总全实验数据,记录于表格内,进行统计分析。

炭末在小肠内推进距离(cm)

炭末推进百分率(%)=*100%

小肠全长(cm)

附表  麻黄、桂枝以及麻黄与桂枝对各组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组别

编号

小鼠体重

(g)

给药量

(ml)

小肠总长度

(cm)

炭末推进长度

(cm)

推进率

(%)

对照组

大黄组

芒硝组

大黄+芒硝组

 

 

 

 

 

 

注意事项:开始给药至处死动物的时间必须准确,以免时间不同而造成实验误差。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说明大黄、芒硝以及大黄配伍芒硝对实验动物小肠蠕动的影响有何不同?并结合作用机制加以分析。

 

实验三 不同剂量益母草对大白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麦氏浴法)

 

目的】以益母草碱对离体子宫的作用为例,了解中药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原理】利用大白鼠离体子宫实验法,观察不同剂量益母草碱与其兴奋子宫效应的相关性。

器材】麦氏浴槽、恒温水浴、L形通气管、生理记录仪、肌力换能器(或描记杠杆)、球胆、注射器、烧杯、手术剪、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丝线、心夹。

药品己烯雌酚注射液(1mg/1ml)、益母草碱溶液、戴雅隆氏(De Jalon’s)液。

动物】大鼠。

方法】实验前24~48h,取雌性未孕大鼠1只,按0.2ml/100g体重皮下注射己烯雌酚注射液,人工地促使动物处在动情前期或动情期,以提高子宫对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时先安装实验装置,调试实验仪器;浴槽内加入戴雅隆民液,水浴温度恒定在38±0.5℃,调节通入浴糟内的空气量(或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使其连续而均匀,以60~100个气泡/min为宜。

装置完毕,将大白鼠击毙,迅速剪开腹腔,轻轻剥去子宫周围的脂肪组织,从子宫两角相连处下端剪断,取出子宫,置于盛有戴雅隆氏液的培养皿中,并小心清除残留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然后从子宫两角相连处剪开,取一侧子宫角(约长2cm),两端用线结扎,阴道端缚于L形通气管的小钩上,卵巢端与肌力换能器(或描记杠杆)相连。为了保证子宫肌处于较稳定的活动状态,且能维持一定的张力,应给予一定负荷(一般以1g较宜),静置平衡15~30min使子宫肌适应。

先记录一段正常收缩曲线,然后参照表1-1顺序依次加入不同剂量的益母草碱溶液。将待试药直接加入浴槽中,反应达最明显后,更换已预温至38±0.5℃的新鲜营养液(冲洗3次),静置适当时间,待子宫收缩恢复正常,描记一段曲线即可再行试验,每次用药后的观察时间以及每两次加药的间隔时间均须尽可能一致。

加药后记录并分析以下指标:①强度:以每次收缩的幅度表示;②频率:以每10min收缩的次数计。③子宫活动力:以强度与频率的乘积表示。

结果】记录于表1-1内。

附表   益母草碱对大白鼠离体子宫的作用

浓  度

(μg/ml)

收缩幅度

(mm)

频  率

(次/10min)

子宫活动张力

0.2

0.4

1.6

3.2

  【注意】 (1)戴雅隆氏液宜在实验当日配制;如在试验前1天配制,应保存在4℃容器中。但葡萄糖须临用时加入。(2)制作子宫标本时,动作应迅速轻柔,切忌过度牵拉。(3)益母草碱的剂量(浓度)因受实验器材、或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而略有差异,可经颈试后确定;表1-1中所列仅作参考。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剂量与效应是否相关;绘制量效关系图,说明益母草碱对离体子宫的作用。


实验四  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镇痛作用的比较(热板法)

 

目的】通过延胡索和醋炒延胡索镇痛作用强度不同,掌握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原理】把雌性小白鼠置于55±0.5℃的热板上,以舔后脚作为疼痛的指标,比较用药前后疼痛反应发生的快慢不同以观察药物有无镇痛作用。

延胡索中含有多种具有止痛作用的生物碱,如延胡索甲素、乙素和丑素(尤其是乙素)。但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须经醋炒,使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煮时才易于溶出,因此醋炒延胡索镇痛作用比延胡索强。

器材】恒温水裕、鼠笼、天平、注射器(l或2ml)、大烧杯(1000ml)、秒表、注射针头。

药品】延胡索和醋炒延胡索水煎醇沉液(lg/ml)、生理盐水、苦味酸(标号用)。

动物】小白鼠。

方法】取雌性小白鼠15只,称重,标号。把恒温水浴的水温调节至55±0.5℃,大烧杯置于恒温水浴孔中(烧杯底部一定要接触水面)。取小白鼠1只,放入烧杯内,立即按秒表记录时间。当小鼠在烧杯内出现疼痛反应(舔后脚)即按停表。记录小鼠自放入烧杯至舔后脚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在3s内出现或3Os后不出现舔后脚,属过于敏感或反应过于迟钝,以及在烧杯内跳跃频繁者均弃之不用。依次测量各鼠的痛阈值。各鼠测毕依次重新再测1次。将两次痛阈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将上述预选合格的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每组分别腹腔注射延胡索煎液、醋炒延胡索煎液和生理盐水各0.2ml/10g。给药30~60ml后测定各组鼠的痛阈值。若小白鼠在热板上停留6Os仍无疼痛反应,应予取出,其痛阈值以60s计算。将各组各小白鼠所测痛阈值按以下公式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痛阈值一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阑值×100%

结果】将结果数据填入表2-1。

表2-1延胡索及醋炒延胡索镇痛作用强度比较(X±SD)

组别

用药前平均值

用药后平均痛阈值(s)

30

60

生理盐水

延胡索

醋炒延胡索

注意】(1)本实验小白鼠需用雌性;因为雄性小白鼠受热后阴囊会接触烧杯,使敏感性增加。(2)实验室室温以15~20℃为最佳,超过25℃易引起小白鼠跳跃,过低则反应迟钝,都影响实验结果。(3)小鼠放入烧杯后有部分出现举或舔前脚,踢后足和跳跃等现象,都不作痛反应指标,只有舔后足作为疼痛指标,才比较准确。

思考题

(1)延胡索和醋炒延胡索镇痛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

(2)延胡索的镇痛作用与吗啡主要有哪些区别?

 

实验五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白鼠中毒死亡情况的比较

 

目的】用小白鼠死亡数观察附子炮制前后毒性的不同。

原理】附子的有毒成份主要是乌头碱。它的性质不稳定,经长时间用水浸泡和加热煮制,都可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生附子中乌头碱含量高,经炮制后乌头碱含最减少,毒性也降低,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就比生附子大得多。

器材】小鼠笼(或罐)、药物天平、注射器(1ml),小鼠灌胃针头。

药品】生附子和熟附子水煎液1g/1ml、苦味酸。

动物】小白鼠。

方法】取6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0.2ml/1Og的生附子和炮制后的附子水煎液灌胃。30min后观察两组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数有无不同。

结果】生附子灌服后约2Omin动物出现腹部收缩,身体摇摆,步态不稳和不安静等现象;30min左右可能死亡。而炮制附子水煎液灌版后则无此中毒现象。结果记入表3-1内。

表3-1  生附子和炮制附子毒性比较

组别

中毒动物数/动物数

死亡动物数/动物数

生附子

 

 

制附子

 

 

 

注意】 用30mg/ml的生川乌和制川乌的水煎液按0.2ml/lOg给小鼠作腹腔注射,可见到生川乌组小鼠迅速中毒而死亡,证明两者毒性有很大差异。

思考题】 (1)中药经炮制后对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2)为预防附子中毒,应如何降低其毒性?

相关文章
 内科学图片库:痛风及脂代谢异常痛风石1
 内科学图片库: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胃平滑肌瘤
 健康评估教学目标:护理病历书写
 儿科护理学授课教案:儿童保健
 妇产科学习题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
 儿科护理学授课教案: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