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江西中医学院 > 正文
生理学-网络讲稿:消化与吸收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 更新:2013/10/18 字体:

消化和吸收

Ø  概述

Ø  口腔内消化

Ø  胃内消化

Ø  小肠内消化

Ø  大肠内消化

Ø  吸收

消化生理学习指导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特性、胃肠道激素的概念及种类

二、胃液成分及作用、胃粘膜屏障、胃液基础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胃的运动

三、小肠内消化方式、胰液成分及作用、胆汁的组成及胆盐的肠肝循环、小肠机械消化形式、小肠吸收、重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1、机械消化:咀嚼、蠕动、分节运动等

2、化学消化: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l  消化道平滑肌

l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l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l  胃肠激素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肌肉的共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等刺激较为敏感,对电、烧灼、切割等刺激不敏感

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微弱而持续的收缩状态

自动节律性运动

富有伸展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日分泌的消化液总量6-8L

消化液:水、有机物、各种电解质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www.med126.com/jianyan/相等,以利于吸收;

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

③消化酶消化分解食物成分,使之成为可吸收物质;

④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因素的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外来神经系统

1、副交感神经

起源和分布

头部: 唾液腺

 Ⅹ 食道、胃、肝、胆、胰、小肠、升结肠

尾端:(盆神经)  横结肠、降结肠、直肠

作用:

①平滑肌收缩加强,②括约肌放松,③消化腺分泌增强

2、交感神经

起源和分布:起源于胸腰段脊髓,分布全部消化道

作用:①使消化道平滑肌抑制,②括约肌收缩,③多数消化液分泌减少,促唾液分泌增加(粘稠唾液)

(二)内在神经系统

分布:食道中端肛医学全在线门止

分类:肌间神经丛(肠肌神经丛或欧氏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麦氏神经丛)

作用:接受消化道内机械和化学刺激,调节消化活动

四、胃肠激素

1、概念:胃肠道粘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2、作用方式

①远距分泌,②旁分泌,③腔内分泌,④神经分泌

3、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①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②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③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促进粘膜生长作用

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名称、分布和分泌产物

细胞名称  分泌产物  分布部位
 G细胞  胃泌素胃窦、十二指肠
  I 细胞  胆囊收缩素  十二指肠、空肠
  S细胞  促胰液素十二指肠、空肠
  K细胞  抑胃肽十二指肠、空肠
  Mo细胞  促胃动素胃、小肠、结肠
  肠嗜铬细胞

消化过程示意总汇

§2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分泌

二、咀嚼和吞咽

一、唾液分泌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成分: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消化作用

②保持口腔清洁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反射性调节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  咽后壁凸出,防止食物入鼻

  食道上端扩张

蠕动:

食团后方环行肌收缩,食团前方环行肌放松,纵行肌收缩,管腔扩大,依次向前方推进。

  

§3   胃内消化

胃具有暂时贮存食物和消化食物功能

l  胃液的分泌

l  胃运动

一、胃液的分泌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透明、呈酸性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1、盐酸(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

形式:游离酸、结合酸

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②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适宜酸性环境;

③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消化;

④高酸度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⑤盐酸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⑥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由胃腺主细胞分泌

在胃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下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主要作用是水解蛋白为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回肠粘膜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4、黏液及胃的屏障:

碱性黏液蛋白,由黏液细胞分泌

作用:在黏膜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层,称胃黏液屏障

胃的屏障

①胃黏膜屏障:胃黏膜上皮细胞腔面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

②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基础分泌

2、消化期分泌

⑴头期: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⑵胃期:酸度较高,但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消化力较弱。

⑶肠期:分泌量少,大约只有采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消化力低。

3、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4、抑制胃液分泌的胃肠道因素

二、胃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

容纳和贮存食物,防止胃内压升高

2、紧张性收缩:

  保持一定胃内压是胃蠕动产生基础,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和,有利于胃排空。

3、蠕动:

    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和,并可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概念: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1、保护、防御性反射

2、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4  小肠内消化

l  胰液的分泌

l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l  小肠液的分泌

l  小肠运动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水和NaHCO3

NaHCO3: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PH

2、胰淀粉酶:淀粉→麦芽

3、胰脂肪酶:脂肪→甘油+脂肪酸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①促胰液素

②缩胆囊素

③抑制胰液分泌的激素

二、胆汁的分泌和和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由肝细胞分泌,浓稠,味苦,有色

肝脏→胆汁→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胆囊管→胆囊

成分:胆色素、胆固醇、胆酸、胆盐

胆盐的作用: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变为小分子,与水混合,促进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脂肪酶作用面积,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使肝分泌胆汁增加,胆囊收缩排出胆质。

2、体液调节:

①胆盐的肠肝循环

②促胰液素

③促胃液素

④缩胆囊素

三、小肠液的分泌

弱碱性液体,分泌量大

主要成分:肠激酶、肠淀粉酶、肠肽酶、肠脂肪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

作用:稀释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以利于吸收

四、小肠运动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以环形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产生在食糜所在肠段

主要作用: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和,便于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节律性的舒缩挤压肠壁,有利血液和淋巴回流。

3、蠕动:是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进的运动。

§5  大肠内消化

l  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l  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1、大肠液的主要作用:保护粘膜和润滑粪便

2、贮存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出

①吸收水分

②大肠细菌寄生,形成微环境,生态平衡

③细菌合成维生素B类和维生素K

④分解毒素物质

二、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

(一)大肠运动形式

1、分节推进运动

2、袋状往返运动

3、蠕动,蠕动集团

(二)排便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6  吸收

l  吸收的部位及途径

l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机制

口腔、食管:某些药物

胃:乙醇、少量水分、某些药物

大肠:水分、无机盐

小肠:主要吸收部位

①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②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③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小肠较长,粘膜,环状襞,绒毛,微绒毛

④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物质形式:

(二)途径

1、血液

2、淋巴液

(三)部位

大都在小肠上段,维生素B12、胆盐在回肠部

思考题:

1、试述三大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 

2、在所有消化液中,那种消化液最重要?为什么?

3、试述胃排空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生理学作业习题:5 呼吸
 生理学教学大纲:药学等专业
 刺法灸法学电子教材:实习指导
 口腔正畸教学管理:高职授课
 空气理化检验授课教案
 口腔正畸教学计划:教学计划10-11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