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冈透
|
汉语拼音 | QUANHUA
|
拉丁名 | Sinter.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一种为产于祁连山,大块白色矿石,时有红色花纹,味甘,嚼时不碜牙,质地疏松,似为正品。另一种产于青海各地,白色矿石如米、豆粒大小,味淡,嚼时有时碜牙,质地较上述大块状偏硬,似为代用品。青海省藏医院提供的两种矿石样品,经青海省地矿局鉴定,两者均为泉华。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分布在泉边河畔。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采挖矿石,去除杂质,备用。
|
药用部位 | 泉华Sinter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纯者呈白色,常因含铁、锰,有机质杂质而成红、褐、黄、紫、灰等色。无定形,常呈细小球粒状、不规则粒状、皮壳状等。质地疏松,表面不平坦,或多孔状,具粗糙感。硬度2.5~3左右,密度2.1~2.5g/cm(3)左右,具瓷状光泽。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遇盐酸激烈泡沸溶解。其溶液有钙盐和碳酸盐的鉴别反应。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微甘,性凉。
《晶珠本草》:味微甘。
《新编藏医学》:味涩,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微甘,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续骨,干脓水,敛黄水。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骨折、脑外伤、肝热病、视力减退。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冈透清肝热。让钧多吉说:“冈透干痘症的黄水。”本品分上、下两品,下品为代用品。上品产自冈底斯雪山等地,为年深日久积雪所化之石,或为雪溶水滴在土石上,似积垢、如青铜乳头状、象君息(寒水石)粘泥一样的物质,色白,味微甘,嚼时不碜牙。找不到上品时,有二石可代。一种为高山阴面向北的高而阴凉的岩洞中形成的乳状石,或为盛夏雪不溶化的深山、太阳照不到的石岩上形成的乳状石,附着在别的石头或物体上,功效相同。这种石也找不到时,产自地下深处的白石碎片,状如毛君(钟乳石),此石咬时不碜牙,浸入水中不溶化,煅烧后可溶于水成酸奶状,称为拉肖、嘎尔保多乔,也可代用。 据查证,本品在西藏、云南等地区使用炉甘石Calamina,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使用泉华Sinter(过去曾称为钙质结核,现据矿物学更名为泉华)。泉华系由泉水自地下溢出地表时,压力聚降,溶解于其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使碳酸盐呈过饱和状态而析出,呈白色、疏松的细小球粒状、不规则粒状、乳头状,堆积在一起看似积雪状,古人可能误解为雪水所化之石。泉华和炉甘石都是碳酸盐类矿物,但矿石成因不同,根据《晶珠本草》的描述,泉华应为冈透的上品,炉甘石似是下品,可能是两种代用矿石之一。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