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相打毛
|
汉语拼音 | LUZHUOMUNIAO
|
拉丁名 | Picus canus Gmelin.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啄木鸟科动物绿啄木鸟的肉。
|
动植物形态 | 体长约30cm。雄鸟额和头顶前部辉红色,鲜丽异常;雌鸟头上无红色。嘴尖直,坚强如凿;舌细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嘴基部至眼有一黑色条纹;头的余部灰色,颜面、喉部和前颈较浅,近白色;后头部、后颈部色浓,杂黑羽。体羽主要为绿色;翼暗棕色,外缘有白色斑点。下体自胸部起均为污灰色而染有绿色。中央尾羽褐色,羽端近黑褐色,羽干黑褐色。尾羽干坚硬如棘。脚短,有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均具锐利的钩爪。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西藏和全国其他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栖息于山林间,以针叶林、桦树林区和河谷林间多见。攀树用舌钩食蛀虫。营巢于树洞里。春、夏以小昆虫为食,秋、冬兼食植物性食物。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捕杀绿啄木鸟后,取肉,鲜用,或晾干,研细。
|
药用部位 | 以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肉: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肽类、甾类、维生素等。 黄羽及毛:含叶绿素(xanthophyll)。尾脂腺:能分泌RCO(2)CR(1)(CO(2)R(2))CO(2)R(3)型蜡,为具脂肪酸及正烷醇类的烷烃基丙二酸酯,其中R(1)=C(13)H(37)(100%),R(2),R(3)=C(16)H(33)(56.2%)及C(17)H(35)(20.7%),是一酯蜡的混合物,主由3-甲基-支链脂肪酸及甲基烷醇,如3,X-二甲基,3,7,11-三甲基取代酸,具反异结构型的-甲基支链醇及3,X-二甲基取代烷醇(X=7、9、11、13、15、17)等组成。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治久病体虚,病后体弱无力,寄生虫病,并能壮阳生精。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六味啄木鸟散:铁棒锤2.5g,广木香、菖蒲、诃子各5g,啄木鸟肉(干)50g,麝香少许。共研为细末。日服1~2次,每服1~1.5g,温开水冲服。治虫病引起的头痛,眼痛,牙痛,鼻痒,均有良效。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述:啄木鸟肉能轻身,增强体力,壮阳生精。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