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Xiao hui xiang
|
蒙药名 | 照尔古达素
|
别名 | 告尼要得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茴香Foeniculum wulgare Mil L.
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圆柱形,高0.5~1.5m,上部分枝,灰绿色,表面有细纵纹。茎生叶互生,叶柄长3.5~4.5cm,由下而上渐短,近基部呈鞘状,宽大苞茎,边缘具膜质波状狭翅;叶片三或四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至丝形。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3~12cm,伞梗5~20枝或更多,长2~5cm,每一小伞形花序有花5~20,小伞梗纤细,长4~10mm;不具总苞和小总苞;花小,无花萼;花瓣5,金黄色,广卵形,长约15mm,宽约lmm,中部以上向内卷曲,无端微凹;雄蕊5,花药卵形,2室,花丝丝状,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极短,浅裂。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5~8mm,宽约2mm,外表黄绿色,顶端残留黄褐色柱基,分果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凌,每个棱槽内有一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双悬果呈长圆柱形,两端稍尖,长4~10mm,宽2~4mm。基部有的带小果柄,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花柱基。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光滑无毛。果实极易分离成2个小分果。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5条隆起的纵棱线,腹面租平。断面边缘波状而较硬,中心灰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芳香,具甜香气,压碎时更显著,味微甜。
以颗粒均匀、色黄绿、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分果横切面:①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②中果皮在接合面部分有2个椭圆形的油管,在背面的每二棱线间各有油管1个,共有6个油管,油管略呈椭圆形,切向径至250μm,四周为多数红棕色的扁小分泌细胞。棱线处有维管束柱,由2个外韧维管束及纤维束连接而成,木质部为少数细小导管,韧皮部细胞位于束柱的两侧,维管束的内外两侧,围有多数大型而特异的木化网纹细胞。③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细胞长短不一。④种皮细胞扁长,含棕色物质。⑤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众多细小糊粉粒,内含草酸钙小簇晶。⑤种脊维管束由若干细小导管等组成。
粉末特征:黄绿色或黄棕色。①网纹细胞棕色,壁颇厚,木化,具卵圆形网状壁孔。②油管显黄棕色至深红棕色,常已破碎。分泌细胞呈扁平多角形。③镶嵌状细胞为内果皮细胞,由5~8个狭长细胞为1组,以其长轴相互作不规则方向嵌列。④内胚乳细胞多角形,无色,壁颇厚,含多数直径约10μm的糊粉粒,每一糊粉粒中含细小簇晶1个,直径约7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lh,滤过,滤滚浓缩至约lm1,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PH至3~4,再加l%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呈紫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lm1,加0.4% 2,4-二硝基苯肼2mol/L盐酸溶液2~3滴,溶液呈橘红色。
(3)薄层色谱 取粉末(60目)2g,加乙醚6m1,冷浸4h,滤过。将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lm1,作供试品溶液;另取茴香脑氯仿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I%CMC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开,展距17.5cm。用2,4-二硝基苯肼试剂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色。
|
化学成分 | 果实所含挥发油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trans-anethole)63.4%,其次为柠檬烯(limonene)13.1%,小茴香酮(fenchone)12.l%,其他有爱草脑(estragole)4.7%,γ-松油烯(Y-terpinene)2.7%,α-蒎烯(α-plnene)1.9%等。果实脂肪油中经鉴定的十六种脂肪酸组成有:10-十八碳烯酸(10-octadecenoicacid)38.0%,花生酸(arachic acid)31.4%,棕榈酸(palmitic acid)21.2%,山嵛酸(behenic acid)2.8%[2]等。果实还含豆甾醇(stigmasterol),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α-香树脂醇(α-amyri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香柑内酯(bergapten)及印度榅桲素(marmesin)[4]。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涩、辛,性温。效腻、轻、钝。
《无误蒙药鉴》:“性热,效柔。”
|
功效 | 祛赫依性热,解毒,明目,开胃,消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赵淑平,等.植物学报,1991,33(1):82
(2)赵淑平,等.中草药,1989,29(10):473
(3)Kartnig Th,et a1.C A,1965,63:2048g
(4)El-Khrisy E A M,et a1.C A,1981,95:39117e
药理
(1)伊东宏,等.现代东洋医学(日),1988,9(3):57
(2)陈利国摘译.中草药,1989,20(7):329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