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Xiong huang
|
维药名 | 再尔尼合
|
别名 | 咱而尼黑《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艾再尔尼胡里 艾斯排尔、再尔尼合 再尔地、艾日塔里《明净词典》。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简单硫化物类雄黄族矿物雄黄。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尘。
|
药材鉴别 | 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细粉,手触之染指;条痕橙色。微透明或半透明,晶面具金刚光泽。质较酥脆,易砸碎,断面红色至深红色,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味谈(有毒)。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以块大、色红、质酥脆、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为灰色,微带紫色;内反射橙色;偏光性清楚;反射率20%(伏黄)。
透射偏光镜下:多色性明显;Ng=Nm,淡金黄色至朱红色,NP几乎无色至浅橙黄色。干涉色橙红色;斜消光,消光角:C^Np=11°;二轴晶;负光性。折光率:Ng=2.704,Nm=2.684,Np=2.538;双折射率:Ng—Np=0.166。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湿润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放置后,倾取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2)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埚内,加热熔融,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浓烟。取玻片覆盖后,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试管内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时滤过,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铵试液,沉淀复溶解。(检查砷盐)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本品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计算,不得少于90.0%。
|
化学成分 | 雄黄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并含有硅,铅,铁,钙,镁等杂质[1]。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0.125%雄黄琼脂平板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浓度为2%时,对大肠杆菌也有杀灭作用,较同浓度的黄连水溶液为强。雄黄在中成药中也有抑菌作用,含雄黄与不含雄黄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化素散、救急散)抑菌作用比较,发现加入雄黄后对杂菌的抑菌率达61.2%,对真菌抑菌率达28%[1]。雄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1%浓度于黄豆固体培养基,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成的作用[3]。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h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杀菌作用[4]。雄黄可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不影响白细胞分类和总数[5]。 2.抗血吸虫作用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d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0.2ml/20g,感染后继续给药12d,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42.86%[6,7]。 3.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雄黄诱导NB4.细胞和HL-60细胞凋亡。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2S2)[8]。 4.体内过程 对含雄黄的复方制剂中As2O3的体内吸收与分布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经阴道给药的家兔,As2O3在各脏器中主要分布在肝与脾脏。一只家兔连续7d给药后,As2O3在肝中的蓄积量为0.632mg[9]。 5.毒性 雄黄西黄芪胶混悬液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3.207g/kg,灌胃后可立即死亡,肝、肺充血[10]。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级干热,味辛、苦,有毒。
《注医典》:“二级干,三级热。”
|
功效 | 生干生热,祛腐生肌,燥湿愈疮,祛风止痒固发生发,杀虫。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粉调数,或制成软膏外涂。内服:研粉冲服,每次0.1~0.3g,或入丸、散。不人汤剂。内服禁火煅。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硫黄代。
|
附方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张兆旺,等.中药炮制现代研究.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1 药理 [1]曹北波,等.中草药.1986,(12):35 [2]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3]穆志平,等.中华结核病科杂志,1959,2(1):51 [4]胡家华,等.安徽医学院学报,1962,5(2):126 [5]康水,等.时珍国医国药,1998,9(4):322 [6]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等.寄生虫病资料汇编.1959.317 [7]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医学科学论文汇编.1959,(1):311 [8]白月辉,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9(9);477 [9]房圣民,等.中成药.1989,11(11):8 [10]岳旺,等.中国中医药杂志.1989,14(2):106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