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维吾尔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 > 正文
松树脂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Song shu zhi
维药名
卡日哈衣依力蜜
别名
刺忒牙纳、兰体牙纳只《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赛蜜胡斯 赛奴白尔、热提亚乃及《明净词典》。
考证
《注医典》载:“松树脂,是松树的胶脂。”《药物之园》载:“松树脂,是名为‘赛奴白尔’的松树的胶脂。有三种:一种是从松树树皮自然溢出,不凝固;第二种是划破松树树皮后流出,自然凝固;第三种是将树皮煎后产生和凝固。以色白,偏黄者,具有‘赛奴白尔’松树气味者为佳品。”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医所用松树脂一致。
中药材基原
为松科植物红松或其同属植物木材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红松Pinus roraiensis Sieb.et Zucc. 常绿高大乔木,高可达30余米。树皮灰褐色,鳞状开裂。小枝暗褐色,密生锈褐色茸毛,新枝棕黄色,密被茸毛。叶针形,5针一束,粗硬,三棱形,长8~12cm,外侧暗绿色,内侧具5~7排白色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早落。花单性同株;雄花序圆柱状,呈红黄色;雌花序生于主枝或侧枝的先端,单生或数个集生,有长柄。球果大,卵状长圆形,长9~14cm,径6~8cm,初为绿色后变黄褐色;果鳞菱形,顶端伸长反曲,有粗毛,各具2粒种子;种子卵状三角形,无翅,红褐色,长12~18mm。花期5月;果期10~11月。 喜生于湿润的缓山坡或排水良好的平地,多与阔叶林杂生形成混交林。我国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国外朝鲜、阿富汗、日本等地亦产。 附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hranch.、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油树脂作为本品同等入药。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树脂。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药材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分
油松和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abietican-bvdride)及松香酸(abietic acid)约80%,树脂烃5%~6%,挥发油约0.5%及微量苦味物质[1]。
药理作用
松树脂内的松香酸可抑制小鼠离体肠肌自发性收缩和大鼠胃肌收缩幅度。小鼠灌服能抑制空肠蠕动。松香酸对毛果芸香碱或氯化钡所致大鼠胃肌痉挛和家肠痉挛有抑制作用[1]。
松香提取物(银屑平)对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可增强免疫能力[2]。
松香临床主要副作用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精神状态表现为头昏,嗜睡。个别患者出现梦游活动[3]。
炮制方法
性味
三级干热,味苦。 1.《注医典》:“一级干、三级热。” 2.《药物之园》:“三级未干热。”
功效
生干生热,温肺止咳,平喘顺气,燥湿愈疮,祛风止痒,润肤生肌,消炎退肿。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肺寒久咳,哮喘气息,湿疮不愈,牛皮癣,皮肤瘙痒,皮肤干裂,疮不消。 《药物之园》:“疗寒性感冒,四日伤寒,血管破裂,各种漏症,脚癣,发指甲等。”
用法用量
内服:1~3g。外用:适量。可入散剂,鼻闻剂、伤粉、敷剂、软膏等制剂。
注意事项
外用可引起局部烧痛,矫正药为内服新鲜牛乳奶皮或外敷鸡蛋清,或涂金盏花煎液、蜂蜡溶液。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甘草味胶代。
附方
1.治肺寒久咳,哮喘气急,肺疮不愈 取适量松树脂,研成细粉,与适量鸡蛋黄送服或小麦煎液冲服。 2.治寒性感冒,四日伤寒 取适量松树脂,用温火熔化,浸泡布料,用温火烧该布料,熏烟鼻闻。 3.治血管破裂,各种漏症 取适量松树脂、石榴花,研成细粉,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4.治脚癣,灰指甲 取适量松树脂,研成细粉,与适量亚麻子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5.治疮疡腐烂,疮口不合 取适量松树脂、亚麻子喀什粉,研成细粉,制成伤粉,撒于患处。 6.治痔疮 取适量松树脂、黑胡椒,研成细粉,与适量巴旦杏仁油、鸡蛋清制成软膏,敷于患处。(1~6方出自《药物宝库》)
制剂
晒木米热提亚乃及鼻闻剂松树脂1倍,雄黄、兔子粪便、山羊脂各半倍。药物研成细粉,制成2g大小的小片剂即可。功能温肺止咳,平瑞顺气,燥湿愈疮,消炎退肿。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呼吸道疾病,如肺寒久咳,哮喘气急,肺疮不愈。外用,每日2次,每次1片,用温火熏烟鼻闻。(《药物之园》)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255
药理
[1]汤臣康,等.陕西新医药.1986,15(4):60
[2]韩世荣,等.中医药研究,1988,(5):28
[3]朱宝国,等.中医杂志,1984,25(8):28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