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ao hu yu
|
傣药名 | 汪别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尖尾芋 A 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可达1m。根茎粗壮,直立或横卧,具须根及有明显的叶痕和膜质的叶鞘残留物。老株常在茎干上部有分枝。叶宽卵状心形,稍盾状,长15~30cm,宽10~18cm或长宽更大,先端长尖,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侧脉5~7对,最下部为扇状放射;叶柄绿色,长30~90cm,下部扩大成鞘状。肉穗花序单生,从叶腋内长出,外被舟状苞片所包围,其长大于肉穗花序;雄花在上部,雄蕊连合成六角形的单体;中性花在中部;雌花在下部,子房1室。果肉质,淡红色至紫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涧阴湿处或村劳、沟河边。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尖尾芋全株含总氨基酸0.99%,内有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er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还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焦黏酸(pyro-muc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又含皂毒苷(sapotoxin)及草酸钙(calcium oxalate)[2]。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麻,性温。入风、火塔。
|
功效 | 补火通气,止咳化痰,消肿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去皮开水煎煮6h,汤色变红方可服用),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本品有大毒,它慎用。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杭越群,等.中草药.1981.12(1):9
[2]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广州:广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70.298
药理
[1]王维平,等.中药通报.1986.11(2):53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