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
年份 | ba normh cing hmei
|
别名 | |
来源 | |
形态特征 | 攀援藤本。块根肥厚,呈纺锤形,或团块状,外表黑褐色。茎枝细弱,无毛,着地部分节上生根,卷须与叶对生,不分枝。老茎压扁状有纵棱。叶互生,掌状3小叶,中间小叶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楔形,边有疏齿,两面无毛,侧生小叶稍小,基部偏斜,叶柄长2~3厘米。花小,黄绿色;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比叶柄短。果近球形,熟时黑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下、沟谷土壤肥沃湿润的地方,常爬在石上。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鲜用或切段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微苦,性平。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外用根适量磨水或酒搽或用全草适量水煎洗。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
药理 | 1.抗炎作用 腹腔注射蛇附子的提取物50g(生药)/kg、75g(生药)/kg,能明显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腹腔注射蛇附子的提取物75g(生药)/kg,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50g(生药)/kg剂量作用不显著。腹腔注射提取物每日25g(生药)/kg,连续给药7d,有抑制棉球肉芽肿的作用,与吡罗昔康(炎痛喜康)每日20mg/kg或氧化可的松每日10mg/kg作用相近[1]。 2.镇痛作用 腹腔注射蛇附子提取物50g(生药)/kg、75(生药)g/kg剂量,在热板法和苯醌致痛模型上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给药30min内镇痛作用最强,维持90min以上,且镇痛强度与剂量有依赖关系[1]。 3.急性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蛇附子提取物的LD50值为450.8g(生药)/kg±81.9g(生药)/kg[1]。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
药理参考文献 | [1]资古明等:《中草药》,1989,20(2):75。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