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
二级分类 | 十八钻
|
分类 | |
年份 | wiangh nzunx
|
别名 | 翼梗五味子
|
来源 | 五味子科植物棱枝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larke的根、藤茎。
|
形态特征 | 落叶木质藤本,幼枝有棱,棱上有膜翅,被白粉,老枝紫褐色,方形至圆柱形,有狭翅或无。单叶互生,近革质,宽卵形或近圆形,长9~11厘米,宽5~8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楔形或圆形,边有疏锯齿,上面绿色,背面被白粉;叶柄长2.5~5厘米。花单性异株,单生于叶腋,黄绿色,花梗长4~5厘米。聚合果长4~14.5厘米,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山坡疏林中。产于广西乐业、天峨、罗城、金秀、全州等县市;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微辛,性微温。
|
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调酒炒热敷患处。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茎中含翼梗五味子木脂素[1]。果中含五脂素A1、A2,表五脂A1,表华中五味子酮,表恩施辛,华中五味子酮[2],前戈米辛,右旋的安五指素,翼梗五味子酚,表恩施辛甲醚[3],恩施辛[2,4,5],翼梗五味子酸,华中五味子酯B,翼梗五味子精,南五味子酸[6]。
|
药理 |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Li L N,et al.Planta Med,1986,(6):493. [2]刘嘉森等:《化学学报》,1988,46(5):483。 [3]陶勇等:《中草药》,1991,22(2):51. [4]Liu J S,et al.Phytochemistry,1984,23(5):1143. [5]黄梅芬等:《中草药》,1982,13(2):70。 [6]刘嘉森等:《化学学报》,1980,38(4):367。 |
药理参考文献 | [1]陈古荣等:《中药材》,1988,11(2):41。
[2]刘嘉森等:《化学学报》,1980,38(4):367。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