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疗资讯
资讯分类
药界风云 百家争鸣 中医中药
中国医改 中国医生 医疗资讯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资讯 > 中国医生 > 人物风云 > 正文
黄家驷简介-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中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27 字体:
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胸外科专家,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他聪慧好学,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期间,他接受严格的临床外科正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35年,他转至国立上海医学院,1937年任主治医师,1939年晋升为外科讲师。
  
  1940年,黄家驷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奖学金,20个名额中只有他一个医学留学名额。1941年,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回国后,黄家驷先到重庆参加上海医学院迁沪工作。到了上海,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不久即开展了肺结核、肺化脓性感染、食管肿瘤和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等胸外科手术,他还帮助澄衷疗养院(现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国防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开展胸外科的业务。当时不少人劝他联合开业,增加点收入。他笑笑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他利用带回国的手术器械,较早地在国内开展各种类型的肺切除术、食管切除术、动脉导管结扎术、心包切除术等;他最早在国内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他为各地培养了大批胸外科专业人才,建立和发展了胸外科专业队伍,为我国胸心外科事业奠定了基石。
  
  1950年冬朝鲜战争逼近鸭绿江,黄家驷带头报名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东北前线,担任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年底,黄家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
  
  1952年上海医学院改组,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黄家驷被任命为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
  1958年,黄家驷被调任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家科委医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在他的晚年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1984年,他不顾病后体弱,埋头工作。他主编《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开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文章
 内蒙古甲流死亡病例 死者为18岁女性
 专家介绍如何戴口罩预防甲型H1N1流感效果最
 北京鼓励医生开办个体诊所 民营医院可纳入
 话说医改:百姓 医生 专家到底最想"改"什么
 药物经济学介入医改 促进药物功能与成本合
 普通百姓如何抵抗疫情? 10招预防甲型H1N1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