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4):42
|
剂型 |
片剂
|
药物组成 |
米炒党参、炒白芍、升麻、赤石脂、醋制元胡、土炒白术、乌梅、蜜炙甘草等15味。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
制备方法 |
诸药中元胡、赤石脂等6味粉碎成细粉,其余9味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元胡等粉末,混匀,制成片剂,每片重0.4g。
|
用法用量 |
每次4-6片,日3次口服,症状控制后,每次2-4片。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352例,男220例,女132例;年龄16-65岁,平均46.9岁;病程1-5年183例,6-10年82例,11-20年68例,21年以上19例;诱发因素:饮食不节280例,情志不调79例,劳倦过度109例,外感寒冷163例,水土不服14例。诊断标准:按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和1982年广州全国虚证和老年病防治会议脾虚诊断标准。其中,慢性结肠炎301例,溃疡性结肠炎结51例,慢性复发型240例,慢性持续型112例;病变程度:轻度145例,中度176例,重度31例;病变部位:直肠21例,乙状结肠297例,左半结肠23例,右半结肠7例,全结肠4例;中医辨证:脾气虚243例,脾阳虚79例,脾肾阳虚30例。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或钡灌X线复查,结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留有疤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或钡灌X线复查,结肠粘膜仅轻度病变;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或钡灌X线复查,结肠粘膜病变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或肠镜或钡灌X线复查,结肠粘膜均无改善。结果:治愈222例,占63.1%;显效88例,占25.0%;好转37例,占10.5%;无效5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6%。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