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砂糖椰子 |
汉语拼音 | guang lang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Gomuti Sugarpalm |
药材基原 | 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桄榔,乔木状,高5-10m。茎较粗壮,直径15-30cm,有疏离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5-6m或更长,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0-150cm,宽4-5.5cm,顶端有啮蚀状齿,基部有2个不等长的耳垂,下面苍白色;叶鞘粗纤维质,包茎,黑色。肉穗花序腋生,从上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当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总花梗粗壮,下弯,分枝很多,下垂的圆锥花序式,长达1.5m;佛焰苞5-6枚,披针形;花具雄同株;雄花成对着生;萼片3,近圆形,宽约6mm;花瓣3,长圆形,长15-20mm,革质;雄蕊70-80,有的多达100枚以上;雌花常单生:萼片宽过于长,长约4mm;花瓣长1.3cm;子房具3棱。果实倒卵状球形,直径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种子3颗,黑色,卵状三棱形。花期6月,果实约在开花后2-3年成熟。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石山林中。亦有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2.5-5cm:果皮灰黄色,坚硬,顶端具三角形的花萼。剖开果实,可见种子2-3枚,呈半球形,外包具有细毛的膜,种仁土棕色,在种脐处发出几条白色的裂纹。 |
中药化学成分 | 果实含淀粉,蔗糖,粗蛋白,脂肪并含蛋白酶(protease)。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性平;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祛瘀破积;止痛 |
功效分类 | 活血祛瘀药;消食药 |
主治 | 产后血瘀腹痛;心腹冷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磨汁或研末,1.5-3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开宝本草》:主宿血。 2.《本草汇言》:破宿食、积血。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及心胃寒疼。 |
考证 | 出自《开宝本草》。 1.《广志》: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拱直,傍无枝条,其巅生叶不过数十,似棕叶。破其木,肌坚难伤,入数寸,得面,赤黄密致,可食。 2.《南方草木状》:桄榔树似栟榈。皮中有屑如面,多者至数斛。食之与常面无异。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 3.《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山椰子,种子和果肉有毒。果皮上的毛会使皮肤瘙痒。中毒症状:头晕,呕吐,有如喝醉酒相似的感觉。广东海南地区有误食未经加工处理的果,发生中毒事例。解救方法:中毒初期可洗胃,然后服蛋清或面糊;晚期则导泻;如呕吐剧烈,可服颠茄酊或注射阿托品;饮糖水或注射25-50%萄萄糖液加维生素C。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ructus arengae pinnat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Saguerus pinnata Wurmb.] |
科属分类 | 棕榈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