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打碗科、猫眼草。 |
汉语拼音 | xi ye da ji |
英文名 | thinleaf Euphorbia |
药材基原 | 为大戟科植物细叶大戟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细叶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25-45cm。根细长。茎直立,下部带紫色,上部分枝,嫩枝绿色,全株含乳汁。茎生叶互生;叶片倒披针形 或线状披针形,长2.5-4.5cm,宽3-4mm,先端钝圆、微凹或凸头,全缘;小伞梗先端的叶密生,线形。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复伞形,伞梗4-8枝,每枝再分2-4枝小伞梗,上生1对或数对对生的苞叶;萼状总苞先端具4腺体,呈弯月形,或两端有短角;花单性,无花被,黄色;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具雄蕊1;雌花有长柄,子房3室,花柱3。蒴果3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卵形,灰褐色或有棕色斑点,长约2mm。花期4-7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东北、江苏、浙江、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路边、山坡。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6-8月采收全草,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大戟脑(Euphol)、24-亚甲基环木波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β-香树脂醇(β-Amyrin)、粘霉烯醇(Glutenol)。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微苦;凉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疮毒肿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中国药植图鉴》:叶及茎,研末或熬膏敷肿疮。 |
考证 |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Euphorbia esula L.var.cyparissoides Boiss. |
科属分类 | 大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