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白药子、马蹄细辛、毛狗苔、毛芋头
|
汉语拼音 |
dian bai yao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薯蓣科植物毛芋头薯蓣的块茎。
|
动植物形态 |
毛芋头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通常近卵圆形,外皮有细长须根。茎左旋,幼时密被棕褐色短柔毛,老时渐变疏毛。掌状复叶有长柄;小叶3-5,叶片椭圆形至披针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有时最外侧的小叶片为斜卵状椭圆形,长2-14cm,宽1-5cm,先端渐尖,全缘,两面疏被贴伏柔毛;叶腋内常有肉质球形珠芽(零余子),表面具柔毛,落地后能生新株。花序轴、小苞片、花被外面均密被棕褐色或淡黄色短柔毛;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腋生,雄花有短梗,小苞片2,其中1个先端尾状尖,雄蕊6,能育雄蕊3;雌花序为穗状,1-2个腋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蒴果三棱状长圆形,长1.5-2cm,宽达Icm,疏破短柔毛;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向基部伸长。花期7-9月,果期9-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500-2900m的山沟、林绿、路分或次生灌丛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采收,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微苦;平
|
归经 |
牌;肺;肾经
|
功效 |
补脾益肾;敛肺止咳;解毒消肿
|
功效分类 |
补脾益肾药;敛肺止咳药;解毒消肿药
|
主治 |
脾虚便溏;肾虚阳痿;遗精;白带;虚劳久咳;缺乳;无名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th [D.kamoonensis Kunth var.straminea Prain et Burkill]
|
科属分类 |
薯蓣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